APP下载

秦皇岛望海民俗传承衰落与对策

2016-06-03王瑞云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秦皇岛传承对策

摘要:秦皇岛望海民俗,因其承载丰富地域文化内涵,浓缩当地民众勤劳、智慧与追求,富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价值。但由于民俗本身革新局限以及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传承逐步衰落。因此,秦皇岛望海民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对政策、法律、教育、市场等多重要素整合。

关键词:秦皇岛;望海民俗;传承;衰落;对策

秦皇岛很早就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沿海民俗文化,并流传至今。但伴随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望海民俗传承趋向衰落。本文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期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彰显旺盛的生命力、续写昨日的辉煌。

一、秦皇岛望海民俗传承衰落因素

(一)认知价值的局限。对秦皇岛望海民俗价值的认知高度,是决定其传承命运的首要问题。望海民俗传承历史悠久,仅以当下视角考究实用价值实属狭隘。随着历史的变迁,秦皇岛望海民俗早已超越实用价值的特性,逐步拓展出多元化价值,在文艺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均彰显魅力,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被喻为秦皇岛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秦皇岛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但是,由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知识的普及,使得年轻人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选择上,离传统民俗渐行渐远。望海民俗最终失去了发展的内因与外在导引,处于文化建设的边缘位置。

(二)科技进步的瓦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民俗传承的衰落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望海民俗而言,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状况,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又大大提高了海洋作业的安全系数,早期秦皇岛人靠直觉感悟与洞察建立起来的人与海之间的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冲击;电视、电脑、手机等网络媒体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传统文明架构下原有的生活文化迅速瓦解、消失,望海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文化环境日益严峻,无论是祈求航海安全还是娱乐休闲,传统民俗形式都显得苍白无力。

(三)自身革新局限。自身革新的局限是民俗文化传承衰落的根本原因。望海民俗根植于民间传统的手工赶海时代,是秦皇岛人早期文明智慧的结晶,记载着他们把握外部世界最初的生命思辨与情感追求。提升其活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植入现代元素,随着生活变化对赶海、拜海、祭海等表现形式做出适当调整,使传统习俗焕发新的活力。对主要靠言传身教传承的民俗来说,局限于自身文化空间的革新,与现代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跨越望海民俗初始的实用价值,从其承载内涵的永恒性与发展性着手,在大文化空间的感召里探寻其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使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现代性相结合将成为当前的关键课题。

二、秦皇岛望海民俗传承多元路径保障

(一)多元视角关照。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多元视角关照。首先,从文艺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其次,以历史的方法,依托人类文化学理论,对其发展变迁做详尽分析,期望得到规律性认识;再次,把它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与秦皇岛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最后,明确保护是传承的前提、传承是保护的必然。

(二)多元主体参与。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传承路径,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又符合民俗发展的内部规律。主要体现于:政府主导,即政府在民俗建设起引领作用,搭建望海民俗艺术、文化发展平台,宣传望海民俗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民众参与,即民俗协会、企业、社区、学校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并肩协作,关注秦皇岛望海民俗的生存与发展。

(三)多元模式传承。将秦皇岛望海民俗作为实用与审美一体的文化形式,探寻学校、家庭、行业等多元模式传承,推动其和谐、理性发展。具体表现为:以高校科研单位调查、研发地方民俗发展的主流方向为引领;民间自发形成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民俗礼仪、规范为主体;以经济社会商品化市场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驱动力,发挥其大浪淘沙的功能,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多元价值实现。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依赖于其在历史长河中凸显的多元价值。而多元价值的实现依托于民俗自身文化空间的革旧鼎新,在认知理念、价值定位方面着眼,从革新的方向、内容、目标入手,实现其实用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等多元价值。

三、秦皇岛望海民俗传承多元模式构建

(一)家族传承。秦皇岛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望海民俗,并将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渗透其中。长期在此浓厚的习俗文化氛围熏陶下,家族成员之间通过赶海、祭海、拜海、望海等方式,进行平安、思归、求仙、健康等教育,以期家族繁荣昌盛。其涉及到的民俗知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当地老一辈口耳相传的祭海、拜海历史故事,又包括一些与海相关的日常民俗仪式、禁忌。传承双方血缘亲情的独特因素,使他们在共通的生存环境中融合几代人的生活智慧,站成同一阵线,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手把手的示范来传承。由于家族成员之间传承双方的无私性、无利润性关系,与长年累月传承的点滴渗透特性,口耳相传、行为示范的直观性与亲和性,心理影响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成为最为有效的传承方式。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民俗传承、文化增值的主要阵地,民俗教育走进学校势在必行。在传统教育中,在自幼儿园至中学阶段,从语文学科教学、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等多方面入手渗透秦皇岛望海民俗知识,使孩子们从小接受民俗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意识。在高等教育中,可以直接在民俗学专业中设立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研究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与研究;针对非民俗专业学生,根据对秦皇岛望海民俗感兴趣学生的规模与数量,通过举办讲座进行教育培训,让民俗知识深入人心。

(三)企业承载。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价值,民俗文化亦不例外。虽然企业并非是纯粹的民俗文化保护组织,但是在工艺的革新、市场的把握、传承者的理解以及经济价值的实现等诸多方面,确确实实在实现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与市场的关系,行产业化发展战略,重视品牌特色的打造与维护,重视对民俗工艺的培训,重视对民俗传承者劳动素质的提升,使其尽显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跨越时代的旺盛生命力,在激烈竞争的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依托秦皇岛望海大会,充分应用社会资源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为民俗文化打造更多的发展平台,积极有效地扩大影响力,提升社会知名度从而辐射社会。

(四)民俗协会。成立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协会,以弘扬地方民俗文化为己任,大力开拓,大胆创新,力求民俗文化能真正的同广大民众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具体而言:首先,定期举办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讲座与培训,培养民俗文化人才。其次,以组织形式汇聚广大民俗爱好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的源起与内涵。再次,就秦皇岛望海民俗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交流与研讨,为民俗文化保护与继承献计献策。

四、秦皇岛望海民俗传承多元策略实施

(一)言传身教。言传身教主要是指,针对已经构成民众生活一部分的民俗事象与禁忌,家族内部、亲朋与师徒之间通过口耳相传、行为示范与心理影响等方式,代代相袭并不断扩充。发展到现代社会,由于家族规模的缩小、师徒关系的弱化、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外界传媒影响等各种因素,使言传身教传承方式受到挑战。但是,由于民俗生活习惯的特性,言传身教仍然是民俗传承的首选方式。

(二)文字载体的推广。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拥有了相当广的受众面,成为新的民俗文化传承载体。以文字为载体进行推广,是对言传身教单一传承模式的突破。民俗学者、爱好者使用图书、报刊等文字资料,将民俗的专业知识与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的仪式与禁忌传给民众。以“望海祈福”为主题,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使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民俗文化的生活信仰与禁忌,以便促使当地民众与区域民俗保持良好的互动。

(三)物化载体的开发。秦皇岛望海民俗要赢得市场,仅仅依靠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史书、方志中的文字记载等方面是不够的,其物化载体的开发也是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沿海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基点、以保护为前提、以传承为本位,深入发掘秦皇岛周边与望海民俗相关的物质留存。例如东山海边立有一块“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秦代所立的石碑已经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但明宪宗成化年间复制石碑的残片尚在;秦皇求仙入海处秦皇雕像,祈福的香包、木牌,以及赶海、拜海、祭海的特色服饰、用具等。通过对物化载体的打造,全力开发可视、可听、可参与的民俗项目,展现秦文化、祈福文化,满足秦皇岛市民对渔家民俗文化的需求。

(四)民俗产业大发展。望海大会是秦皇岛望海民俗文化的亮点,适度产业化开发对民俗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1992年6月3日,根据秦皇岛渔民端午前后逛码头习俗,创办了首届秦皇岛望海大会;2009年,望海大会正式更名为秦始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2011年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誉为“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2014年秦皇岛市海港区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中国望海祈福地”。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打磨,围绕着望海大会,以庙会的形式,逐步形成了以望海民俗表演、工艺品研发设计、教授传承、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链,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了望海民俗文化。

五、结论

秦皇岛望海民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长期流传中根据民俗风情和生活实践,融入时代的审美观念,成为秦皇岛本土广泛流行、色彩浓郁的民俗形式。但是,今天对于秦皇岛望海民俗的开发与保护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不少地方存在着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笔者在此疾呼保存秦皇岛望海民俗完整性的同时,更强调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活方式与互动模式中寻求开发与保护的良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2015年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04032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瑞云.包艳宇.李咏梅《秦皇岛望海民俗的文化内涵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

2.郭立宏.李志新.谢会芹.《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品牌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3(25).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

猜你喜欢

秦皇岛传承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游秦皇岛
纪念秦皇岛解放70周年主题展在秦皇岛市档案馆开幕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孙婷婷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