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应用研究

2016-06-03张凤英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张凤英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 河南 商丘 476100)



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应用研究

张凤英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河南 商丘476100)

【摘要】目的探究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经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心脏康复程序治疗,观察组实施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治疗。记录两组术后心功能、LVEF、生存质量评分(采用QOF量表评估)、精神心理状态评分(采用SAS量表评估)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心功能、LVEF、QOF、SAS评分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实施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PCI术;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临床治疗多采用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其能有效恢复患者血液循环,改善AMI患者心肌功能,治疗效果显著[1]。研究报道,住院期间给予AMI患者有效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因此,进行科学系统的心脏康复程序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有着显著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60例,分组给予不同康复程序,对比其康复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经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所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无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且采用HYHA分级标准评估心功能≤Ⅲ级。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9~80岁,平均(63.8±5.1)岁;HYHA分级:Ⅲ级20例,Ⅱ级10例。观察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0~79岁,平均(63.5±5.2)岁;HYHA分级:Ⅲ级19例,Ⅱ级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出院后进行3个月康复治疗。

1.2.1对照组进行康复程序治疗,并随身配备急救药品和器材,时刻注意训练过程中异常情况,记录康复训练前后心电图、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给予饮食指导、心理干预、体能锻炼等康复措施。

1.2.2观察组实施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治疗,第1天卧床休息,穿刺部位加压包扎12 h,大肌群、关节等部位行被动锻炼,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和不良情况,并给予心理护理。第2天穿刺侧肢制动12 h后,行主动锻炼,协助患者下床站立,并向患者讲解康复程序,树立康复信心。每次活动时间15~30 min。第3~4天可步行50~75 m,允许家属探视,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第5~6天在护士陪同下下床进餐,基本生活自理包括脱衣、洗漱、大小便等,步行100~150 m,1次/d,可读书、看报、听音乐。同时讲解患病因素,提高健康意识。第7~8天生活可完全自理,步行350 m/次,2次/d,向其讲解药物、运动、饮食等注意事项,提高重视度。第9~10天适量增加活动强度,进行上下楼运动,步行500 m/次,2次/d,同时进行出院宣教,做好出院准备。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生存质量评分(采用QOF量表评估)、精神心理状态评分(采用SAS量表评估)及住院时间。

2结果

2.1心功能和LVEF对照组HYHA分级Ⅰ级16例,Ⅱ级14例;LVEF<50%15例,LVEF≥50%15例;观察组HYHA分级Ⅰ级23例,Ⅱ级7例;LVEF<50%22例,LVEF≥50%8例;观察组心功能和LVEF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2.2QOF、SAS评分及住院时间观察组QOF、SAS评分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QOF、SAS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2.3并发症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1例,冠状动脉再狭窄1例,心绞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2例,冠状动脉再狭窄1例,心绞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脏康复训练主要指通过训练恢复患者心脏功能和自身活动能力的过程,给予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3]。心脏康复是指涉及处方运动、危险因素、医学评价、咨询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被临床用于减少梗死危险因素,稳定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同时能较大幅度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研究证实,给予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安全性较高,且开展康复训练时机越早,其效果越显著[4]。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心功能情况均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进程缓慢,效果不满意。而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路径优化康复训练程序,不仅能缩短患者出院时间,而且患者心脏功能、精神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在不同时间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心理咨询、知识讲解能有效降低患者负面情绪,提高疾病重视度和知识掌握度,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实施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卓茹.不同心脏康复程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脏康复的疗效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434-436.

[2]李若铭,曾奕芝.音乐干预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7(3):204-206.

[3]李秀丽.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4):122.

[4]曹红.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及焦虑情绪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835-837.

(收稿日期:2016-01-04)

【中图分类号】R 542.2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4.063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