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畜禽种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6-02吴胜军吴亚权

河南畜牧兽医 2016年8期
关键词:种猪肉牛河南省

刘 贤,吴胜军,吴亚权

(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郑州450008)



河南省畜禽种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刘贤,吴胜军,吴亚权

(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郑州450008)

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通过国家良种补贴等项目的开展,不断完善种畜禽场建设,提升种畜禽质量,增强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基本形成了畜禽改良网络,有效改善了全省畜禽品种结构和资源分配,加快了畜牧业的良种化进程。但是,还存在不同畜种间供种能力差异、主要品种对国外的依赖性大、地方品种选育和开发工作滞后、育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需要省内种畜禽行业管理者、研究者和从业者共同研究,共同推进。

1 河南省畜禽种业建设现状

1.1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以良种补贴项目等为抓手,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14年年底,全省种畜禽场总数达到638家,其中主要畜种分布情况如下:种猪场302家,基础母猪存栏21.3万头,全年繁育后代330万头;种禽场182家,基础种鸡存栏总量910万只,全年繁育后代7.8亿只;种羊场66家,基础母羊存栏绵羊3万只,山羊0.49万只,繁育后代7.7万只。全省建成国家级种公牛站4家,共存栏奶牛、肉牛采精种公牛头数分别为88头、279头,奶牛、肉牛冻精生产能力达130.5万支、418.3万支。全省牛人工授精站点1 411个,其中奶牛站点359个、肉牛站点590个、综合站点462个;全省种公猪站386个,饲养种公猪1.8万头,猪人工授精站点1 217个。建设完善了地、县、乡三级家畜改良技术推广网络,初步形成了“育、繁、推、改”链条式畜禽良种繁育体系。2014年,全省奶牛、肉牛、生猪的人工授精覆盖率分别达到99.1%、76.2%和82.2%。

1.2遗传改良体系建设情况

目前河南省共有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国家级肉鸡核心育种场,1个国家级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6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河南省还建设了奶牛DHI中心、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正在筹备建设肉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通过核心育种场和性能测定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育种体系,加强了种质交流和优秀种公畜培育,搭建了联合育种的平台,育种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1.3先进技术和手段应用推广情况

河南省DHI测定中心建成了反刍动物营养实验室、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疫病诊断筛查实验室和细胞培养等功能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牛场服务体系;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引进全自动种猪测定系统,为种猪品种及其产品质量检测提供了有力保障。谊发牧业等大型育种企业的种公猪站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全自动空气过滤系统、精液采集、分析和生产系统,在生物安全防范及自动化管理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新技术应用上,1997年河南省就开展了种猪联合育种,2014年全省生猪联合育种猪场数量23家,现场测定评估种猪5.8万头,向社会推荐公布优良种猪1.4万头,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4-2015年河南省克隆猪、克隆牛相继诞生,实现了克隆技术的零突破;规模奶牛场使用TMR比例达到39%。另外,河南省还通过种畜拍卖会、活畜展览等手段,向社会公布推荐优秀种公畜,引导企业选种育种。

1.4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通过调查,摸清了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基本情况,新发现地方品种5个,丰富了河南省地方品种数量,使河南省地方品种数量增加到30个,另外,河南省还是北方中蜂的中心产区之一。南阳牛等5个品种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固始鸡等21个地方品种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目前全省共建成资源保种场18个(其中国家级场5个),资源扩繁场12个,保护区14个。南阳牛、固始鸡、卢氏鸡、淮南猪等地方品种选育成效显著。依托河南三高公司、恒都公司、卢氏博康公司大型开发企业,形成了固始鸡笨蛋、豫南黑猪肉、夏南牛、卢氏鸡绿壳蛋等知名品牌。郏县红牛等8个地方品种产品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1.5选种育种情况

河南省积极利用地方畜禽品种与引进品种的优良基因,自主培育出4个优良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利用夏洛来牛与南阳牛杂交培育出的夏南牛,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利用杜洛克猪与淮南猪杂交培育出的豫南黑猪既保留了产仔数高、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的优良特征,又具有生长快的特点;利用固始鸡为素材,引入海兰灰和矮小型青胫、黄麻羽优质肉鸡等基因,培育出了“三高青脚黄鸡三号”。以固始鸡为基本素材,引入褐壳蛋鸡和粉白壳蛋鸡血缘,培育出“豫粉1号蛋鸡”。另外,引入皮埃蒙特牛、德国黄牛分别与南阳牛杂交,培育的皮南牛、德南牛已取得显著进展,夏南牛无角新品系选育、西门塔尔乳肉兼用新品系培育和中原肉羊新品系培育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品种的培育,充实了河南省畜禽种质数量,减少了对国外引进品种的依赖,加快了畜禽良种化进程。

1.6畜禽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畜禽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显著提升。2014年全省生猪、肉牛、肉羊出栏率分别为142.5%、60.3%、114.1%,分别比2010年的119%、52.8%和105.9%提高了23.5%、7.2%和8.2%;肉鸡只均产肉量达到1.3 kg,蛋鸡只均年产蛋量达到12.31 kg。通过种猪联合育种的开展,2015年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100 kg体质量日龄分别达到171.6 d、164.5 d、166.8 d,100 kg体质量背膘厚分别达到9.70 mm、10.39 mm、10.61 mm,窝均产活仔数分别达到9.54头、11.88头、11.59头,与“十一五”末相比,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100 kg体质量日龄分别缩短了1.91 d、4.63 d、4.7 d,100 kg体质量背膘厚分别减薄了0.35 mm、0.25 mm、0.21 mm,窝均产活仔数分别提高了0.04头、0.13头、0.10头。自河南奶牛DHI检测项目开展以来,奶牛场生产管理和技术指标有了明显提高,泌乳牛产奶量由2008年的19.6 kg上升到2014年的23.7 kg;305 d产奶量由2008年的4 979 kg上升到2014年的6 939 kg;体细胞数也由2008年的66万下降到2014年的47万。

2 河南省畜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供种能力在不同畜种间差异较大

2014年年底,全省种畜禽场总数共638家,其中302家为种猪场,约占总数的一半,年可供种猪300余万头,基本满足全省种猪需求;全省种禽场182家,年可提供种鸡7.8亿只,基本满足全省需求。而全省种羊场仅有66家,基础母羊存栏绵羊3万只,山羊0.49万只,供种能力仅7.7万只,而2014年全省羊出栏2 088万只,供种能力与养羊生产差距很大,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种羊需求。不同畜种间供种能力差异较大。

2.2主要品种对国外的依赖性强

河南省利用地方品种育成了夏南牛、豫南黑猪、三高青脚黄鸡三号和豫粉1号蛋鸡等品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国外品种的依赖,但是河南省目前饲养的品种大多数还是国外引进品种,如生猪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白,奶牛品种荷斯坦,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鸡配套系AA、罗斯,蛋鸡配套系海兰和罗曼等。引进之后,不少种畜禽场只引种不育种,只繁不育,只引不选,只重视疾病的免疫治疗而忽视净化,重规模扩大,轻质量提高,导致引进的品种不断退化,走不出“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再引进”的怪圈,致使育种进展缓慢,主要品种对国外的依赖性强。

2.3地方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

一是地方品种仍未得到有效保护,全省30个地方品种,有保种场的约占一半,且多数保种场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不能发挥有效保种作用,保种区建设更是缺乏手段和队伍,地方遗传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无从谈起。二是地方品种开发利用不够,仅有少数品种得到开发且形成了产品品牌,但开发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竞争力不够,尚未形成专门化的开发集团。三是对地方品种的研究不够,缺乏研究平台,畜禽种质特征特性挖掘不深,缺少对资源的全面客观评价。

2.4育种体系不健全

加拿大、丹麦、美国等养殖业发达国家的育种组织主要包括育种者协会、育种企业等。育种者协会为非商业性组织,一般由育种场联合成立,得到政府的官方认证,其经费的来源主要靠会员资助和会费。当政府通过实施某些项目需要育种者协会时,也会提供一部分财政来资助。育种者协会会定期组织种畜拍卖。在专业育种企业出现以前,育种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组织通过育种者协会来进行的。就河南省而言,大型育种企业数量不多,育种公司小而散,育种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弱,且企业之间的联合和交流少,畜种行业协会在育种中发挥能力极其有限。

2.5育种技术和手段落后

在育种技术和育种手段上,生产性能测定等育种手段的应用范围仍不够广泛,基因选择的应用仍处于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研究阶段,信息化技术应用少。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从1953年就开展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2006年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比例分别达到44.4%、92%和65.8%,而河南省2014年参测奶牛比例仅约为10%。国外的牛、猪和鸡的中等分辨率的遗传连锁图谱绘制已基本完成,许多畜禽的经济性状位点被定位,或发现了与其连锁的DNA标记。如牛的双肌基因、早期流产基因,猪的高产仔数基因,鸡的性连锁矮小基因(SLD)等,利用基因定位和选择手段,明显加快了育种进程。另外,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将生物信息学应用到畜禽育种中,可寻找显著影响畜禽经济性状的有关基因,开展分子育种,促进畜禽育种改良。河南省仅在猪的联合育种中使用育种软件,在牛、羊和家禽等畜种上,良种登记、性能测定等信息软件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3 发展对策

3.1完善制种体系,增强制种供种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扶持育种设施、设备购置,改善育种条件,加快畜禽良种研发和新品种培育。以增强省级种公牛站生产能力为重点,改善生产条件,建立和完善基层繁改站点,提高奶牛和肉牛繁育水平。以扩大生猪原种场生产规模为重点,增加原种猪核心群数量,进一步完善三级繁育体系。以省级肉用种羊场为重点,增加纯种肉羊数量。以家禽祖代场建设为重点,增强供种能力。

3.2完善选种育种体系,提高种畜禽遗传品质

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成立和完善育种协作组织,开展联合育种;探索建立新的品种选育机制,总结先进原种场育种机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推行社会联合保种、联合进行品种选育。选择适应河南省特点的优良品种,采用成熟、配套的良种繁育技术路线对畜禽进行改良。建立种猪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完善原种场场内测定设施,提高种猪遗传品质;积极推广优良种猪及人工授精、三元杂交技术,扩大三元杂交猪的商品量。建立奶牛登记及测定体系,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在资源保种场、原种场开展选种选育,提升种牛、种禽、种羊遗传品质。大力推广优质肉牛冻精配种技术,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利用纯种肉羊通过人工授精等方式提高产肉性能。

3.3完善保种机制,提升优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能力

落实《河南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2015-2020年)》,完善地方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大型畜禽原种场,引导和扶持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运转机制活的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竞争实力的种畜禽育种公司或集团,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依托大型种畜禽企业,汇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部门等力量,建设畜禽遗传资源研发利用科研平台,积极实施一批地方资源的遗传品质分析、种质创新研究、保种理论研究等重大专项,全面提升资源研究科技水平。

3.4完善服务网络,提高良种推广利用能力

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推广服务网络。从科学布点、强化信息与技术服务、改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入手,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人才,改进良种推广站(点)、种畜禽场建设,完善良种推广站(点)、种畜禽场服务条件和服务手段,构建适应市场畜牧业发展的良种推广服务网络。鼓励各站点与科研院校、外地种畜禽生产企业和育种公司进行合作,积极应用胚胎移植和性别控制等新技术,提高推广利用能力,加快良种普及与推广。

3.5加大对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发挥财政资金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金渠道,充分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种畜禽产业和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对品种改良、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畜禽良种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种畜禽集团探索现代育种和繁育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加强畜禽品种保护、开发和改良;建立保种、育种企业的补贴奖励机制,对保种育种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畜禽引进等方面进行补贴,对保种育种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3.6加大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调整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利用胚胎移植等高新生物技术,加快良种的繁育推广速度。把现代选育技术和常规选育技术相结合,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遗传评估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加快遗传进展;加强重点种畜禽场建设,完善经营机制,增强研究开发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种企业。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加强信息引导,加速种畜禽生产、市场、科技等方面信息的开发和交流,积极建立种畜禽信息网络,指导种畜禽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开展育种和制种;鼓励良种生产企业和育种公司建立信息平台,通过技术服务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搞好种畜禽测定工作,推行种畜禽拍卖,做到优质优价,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购销和价格机制。

3.7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监督管理

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抓好地方原种场、祖代场及有关质量检测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种畜禽标准体系,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种畜禽标准化生产;严格进出口管理,杜绝引进低代次和杂交种畜禽;严格执法,加强对品种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假冒伪劣种畜禽的查处力度,确保种畜禽市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猜你喜欢

种猪肉牛河南省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