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对话”构建策略研究

2016-06-01王斌刚

湖北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周朴园祥林嫂笔者

●王斌刚

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对话”构建策略研究

●王斌刚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话式教学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只学其形不见其神,表面热闹实际低效的伪对话现象:表面平等的假对话、脱离文本的空对话、浅尝辄止的浅对话。

虽然师生对话已经成为很多教师课堂的常态,但我们必须指出,学生参与对话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包括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理答的方法,对话反对课堂的无序与混乱,并且,对话不是目的,提高学生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才是对话的终极追求。

为了改变独白式对话、浅层问答式对话、形式表演性对话和走过场的小组讨论式对话,教师要有效构建课堂“互动式对话”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生命的丰富与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尊重为本,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对话

1.尊重学生的课堂话语权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权利,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感悟及质疑的权利,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多元的价值认识,建立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过程。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课堂对话意识,保证学生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创设对话的情境,还要在课前预设好有对话价值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有话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予以尊重和鼓励,打造民主的课堂。

2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

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自由自主的思维时间,又要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全身心进入思维空间,去感受、体验、创造和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思维体验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使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得以展现。如笔者在执教《在桥边》一文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最后说,“我将被调去数马车,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数马车真的是鸿运吗?你如何看待这个结局?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是交了鸿运,因为数马车的工作确实要轻松,而且“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想那个姑娘,也有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生2:鸿运,因为“我”数人乱数,人比较多,马车比较少,且时间相对自由。

生3:鸿运不能否认,但“我”更希望和姑娘在一起。

师:难道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内涵是“我”交了鸿运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姑娘”上,再读文本,大家能够发现什么不同呢?

生1:这个姑娘代表着一种精神,说明“我”需要一种温暖。

生2:那么把姑娘换成其他的形象也可以,比如一只可爱的猫。

(众生笑)

师:鸿运是表面上的,相对数人,数马车当然是鸿运,“我”有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皆大欢喜。但深层次来看,尽管由数人换成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只是被数的对象。事实上,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精神关怀。“我”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一样被永远地忽略了。

尊重学生的思维体验,也更能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向文本更深处思考,使他们乐于在课堂上表达,主动开展“对话”。

3.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体验和感悟文本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以呼唤学生的课堂生命力。如笔者在执教《桥边的老人》一文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个细节如何理解?

有学生认为展现了老人对动物的不舍之情;有学生认为展现了老人的善良;也有学生认为,山羊代表像老人一样的无辜无助者,猫代表自由,鸽子代表和平。

又比如文中老人说:“哎,不想也罢。”学生读出了这句话是自我安慰,是很无力的假话,越是说不想,反而越是想,但假话却更加暴露了作者隐含在内心的真、善、美。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想和大家分享自我感悟,继而进一步推动课堂精彩对话。

二、拓展课堂时空,引发学生自如灵活对话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急于求成,反而应该营造自由的氛围,善于等待、把握时机、拓展时空,引发学生自如对话、思考、交流、回味和消化,激发学生课堂“互动对话”的主动性,享受互动的乐趣和收获。

供应商的支持程度对系统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供应商的配合力度,显然,对于物资管理系统供应商来说,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还是不足的,人员配备少、经验缺乏、响应速度滞后。

1.教学流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的时空

一节语文课就常规而言大致包括解读文本、设定目标、整合资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方面的内容。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备课要“备”好学生,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问题。

如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时考虑到文本中可怜的祥林嫂境遇非常悲惨,但毕竟离学生比较远,如今生活中已经很难再找到原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内在情感的把握可能会比较肤浅。因此,笔者在教学流程设计中重点围绕“祥林嫂的死因”展开。这个问题有着极大的自由思考空间。如鲁四老爷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表面一套,在祥林嫂被绑回去的时候两次说“可恶”,对祥林嫂侮辱他们的门楣表示厌恶,像他这样的富人没有同情心;如祥林嫂因为夫亡而被迫改嫁,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愚昧无知的柳妈也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封闭,没有人愿意同情和帮助祥林嫂,她最大的希望——儿子去世了,她捐了门槛还是被歧视等。

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在课堂上促使师生之间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享受互动的乐趣。

2.课堂教学进程中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把握课堂“放”与“收”的维度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和讨论,绽放智慧火花。

如关于祥林嫂死因的讨论,有学生提到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并就此展开讨论,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如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并不关心祥林嫂姓甚名谁,“没问”“雇着了”等可以看出祥林嫂被剥削、被吃,在“大家”和“人们”看来只不过是“吃人者”的划算而已。

学生们对“看客”的讨论,丰富至极,再经过大家的咀嚼、提炼和总结,最后落下两个字:悲哀。短短一节课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大家充分讨论、对话,最终读出了内心的感情,课堂上的互动对话突出了实效和真情。

教师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使得学生敢于开口,乐于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和总结知识,活跃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而灵活的天地,使得学生在对话中摸索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三、重视评价,引领学生有效深入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或分数给学生定性,而是通过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着眼词句,细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更深入的互动对话中,在有效的、互动的对话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1.重视过程评价,让学生敢于抒发见解

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力争者的身影,只要说得有道理、有依据,让人信服就行,但在现实课堂中,有些学生内心有一些理解,但是未必敢说出来,可能怕冒犯了教师的尊严,抑或怕说错了大家耻笑,因而教师的评价引导对于鼓励学生抒发见解、勇于“力争”至关重要。

如笔者在执教曹禺的《雷雨》一文时,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即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给学生一个对话的空间。一学生陈述,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任何情感可言。然后列举了一些事例证明,如周朴园保留了鲁侍萍以前最喜欢的家具,牢记鲁侍萍的生辰,保留了关窗户的习惯,还不忘打听鲁侍萍的下落。但是当鲁侍萍真正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他的态度不由得让人觉得他很虚伪。后来害怕丑事暴露,用钱来弥补感情的伤害以及做出从此一刀两断的决定等。

待他说完,笔者肯定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但其他学生听了有些“不感冒”。笔者顺势要求其他学生发表“高见”,有学生认为一点感情都没有太过绝对,曾经美好的初恋怎么会没有感情?即使后来侍萍被赶出周家也不是周朴园能决定和愿意的,周朴园是无辜的,因此这份情感一直深埋在心底。肯定之余,有学生则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不能说全是假的,似乎也不能说是绝对真实的,说他半真半假比较合适。

笔者在肯定他们说法的同时,引入曹禺对周朴园的人物解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分为“曾经的他们”和“现在的他们”来比较解读,并希望大家保留自己的看法,不断去探索。

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引导,会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对文本解读和感悟中去。教师重视过程评价,能够鼓励学生勇于“力争”。

2.激励性评价导向文本细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互动式对话的展开需要依托文本细读,这也是阅读的目的,只有学生专注于文本细读,对话才能产生多方面的作用。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旨在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深入思考文本中的字词句等细节,通过互动对话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语言上的交锋和思维的提升,准确把握作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热情。

通过对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学生的互动对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作品的解读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开始展露自己的个性,他们能够静心地面对文本,在对话中学会细读和思考,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通过语文课堂互动式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和激辩,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周朴园祥林嫂笔者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雷雨》(节选)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