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程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生技能实训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2016-06-01王莉沈新伟桐乡市康复医院附属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桐乡3145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王莉,沈新伟(桐乡市康复医院附属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桐乡314500)



流程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生技能实训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王莉,沈新伟
(桐乡市康复医院附属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桐乡314500)

摘要:目的探讨流程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生技能实训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比法,将部分2013届“3+2”护生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流程式教学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实习中期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及教学效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程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生技能实训带教,可以提高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同时规范教学流程,并提高带教教师的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及护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度。

关键词:流程式教学法;临床护生;技能实训

护理实训教学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模式也随之变革,这种转变对护理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培养护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加大实训教学力度,积极改进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从而真正发挥护理教育服务临床的作用。因此,临床带教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培养目标的深入探索、研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基于社会的需求,为提高带教效果,我院将流程式教学法应用到实习护生的技能实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实习的2013届“3+2”护生120名,全部为女性,将其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名,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7.5岁;对照组60名,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7.7岁。两组护生共同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带教教师任教。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学历、师资等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两位教师由一主一辅的方式,采取演示—练习—指导的传统技能教学方法。课前由教师布置操作项目,学生自主预习;课中以“教师按常规方法进行各操作环节的理论讲解—观看视频—教师示教—护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学。

1.2.2实验组采用流程式教学法。同样由相同教师采取一主一辅的方式,认真实施技能实训操作流程“三阶段七步走”。三阶段为课前、课中、课后。七步走之第一步:下达任务,小组分工。采取实时性“工作任务”引导,结合临床科室案例,课前让护生自主预习。任务书中要求各小组根据教师所定的护理操作项目,事先完成该技能的简易操作流程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第二步:理论回顾,夯实基础。此环节通过结合科室案例,引出操作项目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目的及具体步骤。第三步:视频观摩,床边教学。通过观摩视频,给予护生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印象,然后教师示教,将护生带至科室病房相应病人床边实施床边示教,护生仔细观看。第四步:选派代表,床边回示。示教后选派各小组组长给科室中需要用到此项操作的病人一一进行现场操作,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及小组成员互助下共同完成。第五步:概括小结,小组评比。以组长为主进行操作流程的再次总结、概括与改进,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评选出优胜小组。第六步:教师点拨,画龙点睛。教师进行查漏补缺,总结小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第七步:巡回督促,小组练习。小组分组练习,以各组的组长为“小老师”,指导组员进行操作,组员之间进行角色扮演。两名教师巡视督促,协助护生完成操作,并对其不当的地方及时纠正。

1.2.3评价标准(1)两组护生在实习中期均由两位任课教师和医院护理部总带教一起进行理论考试(试卷相同),操作考核为相同的5项操作(口腔护理、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心肺复苏、氧气吸入)。理论及操作成绩:≥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及格,≤59分为不及格。(2)发放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提高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教师的认可程度、动手能力6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9~10分为非常满意,7~8分为比较满意,5~6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不满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7%。

2 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比较(分)

由表1可见,实验组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较[n(%),人]

由表2可见,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流程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

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4个阶段来构建[1],流程式教学法能多角度地运用视听和多媒体技术设备等使操作训练过程一目了然,还可根据临床实际和护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床边教学。反复的合作式回示及“小老师”负责制式小组合作练习,可使护生随时查找和对比自己的操作过程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然后再揣摩、再改进、再熟练。营造身临其境和轻松活泼的实训氛围,能使护生自然融入其中,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在角色、情感、操作、态度体验中掌握操作要领,规范操作,领悟医患关系及与不同角色交流的技巧,从而提高护生的软技能。作为教师,应规范护生操作,避免护生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练习。以典型临床实际案例为导向,让护生身处其中,增强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2流程式教学法能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态度、知识、技能是开展优质服务、提供专业照顾的基础。流程式教学法对护生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技能教学,而是注重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与护理技能的结合[2],从而促进了护生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3.3流程式教学法顺应临床需要,能提高护生满意度

临床护理带教是帮助护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关键环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临床护理大多数是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所以临床护理实践技能带教必须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传统教学中,带教教师忽略了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及护生的自主性,忽视了护生的个体差异,对护生情况缺乏了解,使护生学到的知识片面分散,以致不能融会贯通,未能达到临床实习目标。将流程式教学法引入实际的护理技能实训带教中,让护生深入临床实际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严格有序、全面细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针对不同护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气氛活泼,师生关系融洽,护生对教师及教学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整个的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程序是:引入—提问—解答—评价。护生的实训程序是:接受刺激—反应(自主实训)—强化—记忆(掌握)。通过流程式教学实训,引导护生把握整个流程及各环节间的联系,提高护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浣雪琴,黄彩娥.连续影像记录法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66-67.

[2]何晓兰,李晓玲,蔡有弟.角色扮演操作示教法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0):479-481.■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