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规划初探

2016-06-01TianTao程芳欣ChengFangxin

住宅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城遗址规划

■ 田 涛 Tian Tao 程芳欣 Cheng Fangxin

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规划初探

■ 田 涛 Tian Tao 程芳欣 Cheng Fangxin

探讨了古城复兴“热”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古城复兴存在的7个方面矛盾的问题根源,总结了古城复兴的内涵及定义,提出了古城复兴的核心在于“古城文化传承、功能构成和风貌营造”三者之间的时空耦合,构建了古城复兴时空耦合理论模型,明晰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并提出古城复兴规划的路径及3个层面、15个方面的规划内容。文章基于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将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分为保园扩区型、锅底保护型、分层利用型及生态渗透型等4种类型,分别就4类外围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进行了示例说明。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历史古城中尤为明显,关于历史古城保护、利用、复兴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一步成为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的重点和关键。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古城复兴规划则是规划建设行业践行文化强国理念,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古城复兴规划关于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体系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古城复兴究竟应该保护什么,传承什么,怎样复兴,尚处于学界争论的阶段。文章以西安大遗址区保护与利用为例,对古城复兴的理论体系和规划应用进行了思考。

1 古城复兴“热”的背景与问题

1.1 古城复兴“热”的时代背景

从发展趋势及政策背景来看,基于文化角度的古城复兴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经成为共识,文化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动力[1];国家政策方面,201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3],十八大、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复兴的重视;国家法律法规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第四、第十七、第十八等条[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的第四、第十四、第二十二等条[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第二条[6]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提出了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古城、古镇风貌复兴”的要求,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并未明确其编制的体系和具体内容。

从具体实践方面,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18 460亿元,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文化产业内部,游戏、动漫等创意类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古城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7];当前以旅游实现古城保护的模式,使得古城业态及风貌逐渐趋同,给古城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30多座古城提出重建或复兴古城计划,但真正成功的为数不多,主要是缺乏理论及方法指导。

总之,古城复兴已经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热潮,也是各个古城重塑文化自信,提升发展品质的重要手段。古城复兴百家争鸣,但缺乏古城复兴的路径与规划体系指导。

1.2 古城复兴中存在的问题

就古城复兴理念方面,当前古城保护与建设主要存在着古城复兴重经济轻文化、古城复兴定位不当、古城保护消极现象、古城复兴不当:原真性失效及孤岛化现象、古城保护功能破坏特色消失、古城风貌缺乏发展与继承、古城复兴缺乏系统性考虑等相关问题[8];文化是无形的,但有形的空间是无形的文化在时空概念中的投影,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存在着城市的格局、廊道、极核的体系不健全及秩序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挖掘古城复兴问题的根源,总结古城复兴的基本原理,提炼古城复兴的规划体系。

2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规划理论

2.1 古城复兴问题的根源

周干峙院士认为“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发展之‘流’。我国城市应当‘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道”[9]。任何空间问题都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时代背景综合作用的产物,当前古城复兴存在的理念与空间层面的问题,无一例外是时代和中国特殊文化社会环境的产物。古城复兴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以‘保’为主的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的迫切性与文化沉淀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文化资源的‘无形性’与城市价值兑现的‘有形性’之间的矛盾;文化资源的‘散点性’与文化系统的‘体系性’之间的矛盾;古城特色品牌建设与千城一面的文化抉择之间的矛盾;古城复兴规划的重要性与古城复兴规划方法缺失的矛盾;保护规划编制容易与落实难的矛盾”等7个方面的矛盾。

2.2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

2.2.1 相关学术理论借鉴

通过对于古城复兴理论关系最为紧密的“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城市更新”“ 城市复兴”及“城市文化规划”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借鉴,笔者认为城市文化是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古城复兴、城市复兴及城市文化规划的研究基础、主要视角及外围环境,而城市文化中的城市文化基因则更是上述工作开展的核心依据和根本站点;古城保护偏重对“遗产的原真性保护”[8],是对遗产性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是古城复兴、城市复兴及城市文化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更新侧重“逐步、小尺度改造”[10],是对建成区基于城市文脉传承,置换旧城功能,激活城市活力的渐进式改造工作,是古城复兴、城市复兴及城市文化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复兴倾向于“社会结构重构”[11],除了对遗产性文化资源整合外,还强调对文化设施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与整合,希望达到经济、社会和空间风貌效应的平衡,是文化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文化规划更偏重“市民的文化需求”[12],在城市整体层面,通过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对遗产性资源、文化设施、文化产业进行系统性组织和布局,但重点在于关注弱势群体、注重阶层融合,实现社会大同的目标,是基于城市文化语境的综合性文化发展规划。

古城复兴则更强调对历史城市,基于文化资源凝炼文化基因,进而在城市功能及空间上加以表征,塑造独特风貌,激活城市活力的综合性战略性工作,可以认为城市复兴及城市文化规划中,针对历史城市空间规划的一种类型。

2.2.2 古城复兴的维度

中国城乡建设正处于从增量拓展到存量改造的十字路口,各种理念和思潮层出不穷,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古城保护的价值取向,究竟是求新求异,还是复古仿古,究竟是追求经济,还是封闭保护,究竟是旅游开发还是服务生活,这些都是古城复兴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问题。探究古城复兴的本质,核心应该结合古城复兴认识的“五个维度”,即时代价值观:剖析古城复兴的现实意义;保护发展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研究;时空文化价值观:探求文化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诉求观:解析古城复兴中各利益主体的基本诉求;多维耦合观:在不同层次空间特质中古城复兴的不同表征。从而得到古城复兴的释义及深层次哲理。

古城复兴时代价值观,古城复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古城复兴是强化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古城复兴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古城复兴是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13]。

古城复兴保护发展观,从历史城市的特质来讲,历史城镇普遍践行了中国传统城镇所独有的“天人合一”建城观,秉承 “生生不息”而非“永恒”的文化特质[14]。确立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注重文化基质的保护与传承,也注重建立人文特色及场所体验系统。

古城复兴时空间文化价值观,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存在着城市空间文化发展阶梯观、文化积淀观、文化生态观、文化兼容观和文化价值观[15]。

古城复兴多元诉求观(图1),精神的诉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筑华夏儿女精神故乡;城市的诉求:激活城市发展动力,重塑“清明上河图式”桃花源;市民的诉求:分享高尚品味人居环境,构建和谐诗意生活氛围。

古城复兴多维耦合观,从整个城市来看待古城复兴问题,其一,是城市空间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质;其二,是从文化学角度看待,城市空间是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其三,是城市特质在于文化与空间的相互匹配。

2.2.3 古城复兴内涵定义

结合从5个维度解读古城复兴,笔者认为古城复兴是历史城镇在所在文化区范围内,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现代复兴,具体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不同条件的古城,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挖掘古城文化基因,达到古城“生态、历史、民俗” 文化及“文化、空间、功能”的双三维动态耦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古城文化精神,构建古城特色空间风貌,激活古城产业功能活力,回归古城“天人合一”的永续包容性发展的过程。

2.2.4 古城复兴的目标策略

古城复兴的核心在于“一个目标、两大策略”。

一个目标:忠于历史,复兴城市精神,再塑“天人合一”历史古城;

两大策略:复,基于古城文化基因,挖掘城市特色,构建城市特色空间风貌;兴,基于古城文化基因,发展独特城市产业经济,激活城市功能活力。

图1 古城复兴与精神诉求、城市诉求及市民诉求的关系

2.2.5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模型

结合古城复兴的内涵定义及其目标策略,从城镇规划建设的角度,古城复兴的关键是达到古城文化传承、功能构成和风貌营造三者之间的时空耦合。

(1)城市由“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组成,实际上“文化”也存在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之分,但总体而言,文化作用于城市,作用于场所,必须基于有合适的空间、发生合适的活动(城市功能)及合适的时间沉淀。广义而言,时间沉淀对应的是历史文化,空间的支撑对应的是生态文化,活动的发生对应的是民俗文化。古城复兴的3个维度为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及时间岁月,对应地在城市文化史上分别形成了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及历史文化。古城复兴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就是寻求城市特色文化基因,予以提炼,并以土地为对象,以空间为载体予以体现,表现在模型结构上,就是功能、空间、时间这3个维度在每个时间节点上的高度耦合,在某一时间点就形成了静态文化三维投影模型,在时间演替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文化三维时间演进投影,那么,全过程来审视城市特色文化与古城复兴三维度的关系,就形成了古城复兴锥形体的模型示意图(图2)。

(2)基于文化锥形体思考,根据古城复兴三维度空间映射原理,结合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结构体系构想,从城市发展的某个时间点来研究古城复兴问题,存在着时间轴的过去、现在、未来等历史文化刻度,功能轴的器物、社会、经济等民俗文化刻度与空间轴的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维度的时空相互重合,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空间,上述三维度的投影重合,即意味着城市特色文化基因得到了空间表征和功能的活化,即意味着古城复兴的实现,这一思考简称为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图3)。

2.3 古城复兴规划体系

2.3.1 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

古城复兴规划是基于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针对不同条件的古城(镇),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挖掘古城文化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古城文化精神,构建古城特色空间风貌,激活古城产业功能活力,回归古城“天人合一”永续包容性发展的非法定性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古城复兴规划就是基于城市文化基因,对城市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分类保护、传承、扬弃,分宏观文化格局引导、中观文化脉络控制、微观文化场景塑造3个层面让“主题文化重新兴旺,繁盛起来”,实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建构城市特色、引导空间形态、活化开放空间、打造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文化与生态相互依托,人类活动与人居环境和谐共生的人居景观风貌系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城市品牌的非法定规划。

图2 文化锥形体演替图

图3 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模型示意图

图4 文化基因凝炼及空间赋形示意图

2.3.2 古城复兴规划路径

古城复兴规划实施步骤包括:①梳理古城文化资源;②分析文化资源现存载体;③明晰文化资源在历史进程中的高度;④构建文化基因库[16];⑤提炼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⑥形式化,模式化文化基因,形成文化基因空间模块 ;⑦组合文化模块,提升文化单元的环境品质及产业功能;⑧出台古城复兴规划实施的导则或政策,并将规划管控内容融入法定程序,实现复兴活力古城的目标(图4)。

2.3.3 古城复兴规划体系

根据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古城复兴主要研究的是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及民俗文化3种文化的空间投影,因而按照空间层次划分为宏观文化格局引导、中观文化结构控制及微观文化场景塑造等3个层次15个方面的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图5)。

在历史古城区域,由于城市大遗址区规模较大,且多分布在城市主城区外围,其保护利用能够影响城市总体格局及功能布局,因而在本文研究中将大遗址保护区及其周边影响的文化板块称之为城市外围文化演绎区。下文即以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空间规划为例,探讨古城复兴规划的相关内容。

图5 古城复兴规划体系框图

图6 西安市文化资源分布图

图7 西安文化资源在地域分布、历史进程、历史遗存三维空间定位图

3 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概况及其分类

3.1 研究范围界定

综合考虑文化资源分布的空间特点、行政区划以及经济联系度等因素,确定西安古城复兴规划体系的研究范围为西安市域,其中西安中心城区为重点研究区域。

3.2 西安文化资源概况

西安具有3 000多年的建城史、1 100年的建都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古都,生态、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都非常丰富。西安生态文化要素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特色物种及特色自然带等;西安民俗文化基因要素包括戏曲、民间美术、工艺、民俗、地方名品、名牌、名店、历史地名典故及主导产业等。上述文化资源的梳理,是西安古城复兴和外围文化演绎区文化复兴规划的基础(图6、7)。

3.3 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概况及分类

西安城市建设历来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经过几代城市建设人的努力与坚守,目前对大遗址的保护已经发展到以遗存为“触媒”,形成具有精神价值的现代的文化产业及公共服务功能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升级和更新,激活城市升级更新,焕发古都魅力 (如曲江、大明宫等)的阶段。而西安诸多大遗址及周边区域多位于城市主城区周边,城市大遗址、各级历史文物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并且在遗址周边有较多建设预留地,未来这些区域具有潜质发展成为城市外围文化演绎区。在西安市主要包括秦始皇陵遗址区、阿房宫遗址区、汉长安城、昆明池片区、曲江新区、大明宫片区、杜陵遗址区、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丰镐遗址区、栎阳城遗址区等17个区域(表1)。

根据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区位、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周边建设用地情况及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意象,将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分为保园扩区型、锅底保护型、分层利用型及生态渗透型等4种类型(表2)

4 西安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规划示例

4.1 保园扩区型:以曲江新区为例

4.1.1 区域特点及组成

保园扩区型文化演绎区已纳入城市建成区,历史文化遗址丰富且分散,文化遗址周边有大量建设用地。包括汉长安城、昆明池片区、秦始皇陵遗址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曲江新区及咸阳五陵塬区等区域,以曲江新区为代表[17]。

4.1.2 曲江新区文化复兴

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南部,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乃至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图8)。

图8 曲江新区空间结构图

表1 各(市)区县文化演绎区分布表

表2 外围文化演绎区分类表

(1)理念。新区建设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建设大唐不夜城、九大公共广场、六大文化场馆及大面积唐风建筑群,实现了公共服务设计集聚供应的态势;新区以大雁塔南北广场及曲江池、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在1 000m范围内将文化体验、历史观光、休闲娱乐、商贸服务及高端居住等旅游文化功能集群化;新区采用大疏大密的建设模式,充分地预留遗址保护及南北湖水系空间,并注重城市中水及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了城市资源利用集约化。

(2)保护。新区充分挖掘和梳理了区域中的城墙、园林、古墓、古建筑、古树及城市肌理等相关遗址,遵循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性、原真性原则,融入动态化保护的思维,将所有文化遗产资源分为保护区、控制区及协调区等3个层级,实现了文物分区分级别的充分保护。

(3)利用。规划整合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示范品牌,串联以大雁塔、芙蓉园、曲江池等为代表的唐代寺庙、陵寝及古代园林,形成一大唐不夜城为轴线的创意文化展示带,以南北湖及台塬、大遗址串联一起的河塬风貌休闲带,大力发展盛唐文化旅游、创意文化休闲、现代都市休闲及汉陵遗址旅游度假等四大片区,营造构成了“一轴两带四片区”网络化的汉唐文化体验旅游体系。

(4)空间措施。在保护汉唐文化基因和文化脉络的前提下,以体现不同地区特色为原则,合理组织城市功能、兼顾不同的资源禀赋与现有用地条件,依托大雁塔指向杜陵的汉唐文化脉络轴形成曲江空间拓展轴线,串联以“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为核心的唐城发展核心和以“杜陵邑小镇-杜陵大遗址公园-印象杜陵”为核心的汉苑发展核心,围绕两大核心分别形成圈层式的城市发展布局,进而发展形成一期国际会展、行政商务、大唐不夜城、曲江文化旅游以及回迁安置等五大发展片区,二期杜陵邑小镇、欢乐世界、国际创意、黄渠头以及杜陵等五大发展片区。

4.2 锅底保护型:以大明宫片区为例

4.2.1 区域特点及组成

锅底保护型外围文化演绎区内文物古迹较为集中,周边有大量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杜陵遗址区、丰镐遗址区、大明宫片区及栎阳城遗址区等区域,其中以大明宫片区为代表[18]。

4.2.2 大明宫片区复兴规划

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著名的宫城,现今大明宫遗址地区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后,在充分保护大遗址的同时,通过异地安置为几万棚户区市民提供了优质居住环境,提升了大明宫区域的整体空间品质,真正解决了遗址保护与群众生活诉求间的矛盾,成为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融的典范。

(1)理念。大明宫地区建设遵循《西安宣言》的主旨,注重对大遗址的整体性保护,将对历史遗迹整体的保护拓展到对历史文化构成要素的保护,牢固把握文化主线,注重对大明宫所承载的整体历史文化信息进行全景的梳理与展现;注重对历史遗迹环境信息的保护,在设计中以遗迹本体为核心,将周边环境要素进行了充分考虑;从方法上侧重提炼历史文化信息,注重将历史文化要素动态化提炼、凝练,将文化脉络进行延续和拓展(图9)。

(2)保护。整体上将历史上大明宫遗址区域建设成集遗址保护、历史体验、考古研究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遗址公园;针对历史遗存本体,采用原址、原景高科技手段保护的手法进行了有效保护;针对周边环境及整体肌理,以街坊式的布局,充分结合功能需求,延续历史肌理和文脉,局部运用虚拟复原的方法进行展示或演绎。

图9 大明宫片区保护利用空间示意图

(3)利用。构建城市绿带,烘托历史氛围,打造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水系恢复,构建一条贯穿大明宫地区,环绕大明宫遗址的城市休闲绿带,在保护历史环境的同时,为城市提供一处具有文化底蕴的公共活动空间;突出文化主题,构建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品位,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地区的历史特色和文化背景,重点培育能够彰显地区文化底蕴的相关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遗址中心区域建设大遗址公园,原景式保存遗址本体,展示历史文化氛围;在遗址周边建设城市绿带,打造休闲观光带和健康步廊;在绿带外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延续历史文脉及空间肌理,提升文化品味及空间品质。

(4)空间措施。大明宫区域在注重遗址保护的同时强调功能与土地价值相配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现代生活区注重居住区级生活配套的同时,重点建设北部综合服务中心(城市级),提高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五大发展区。北部生活区:现代居住形态为主的居住区,承担主要的居住功能;文化生活区:追求文化内涵的高端居住区;道北生活区:更新改造的居住区;综合服务区:城市区级的综合服务分区;历史文化区:以遗址公园为主体的区域;文化商务区: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的特色商务区;交通枢纽区:候车站场相关区域。

4.3 分层利用型:以大唐西市片区为例

4.3.1 区域特点及组成

分层利用型外围文化演绎区位于主城区,现状建设量大,周边可利用土地较少,包括大唐西市片区及阿房宫遗址区,其中以大唐西市片区为代表。

4.3.2 大唐西市片区复兴规划

大唐西市2013年9月建成开街,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用地东西长514.73m,南北宽359.7m,总用地面积18.35hm2,是国内唯一在大遗址原址上再建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

(1)理念。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大唐西市在满足现代化办公、商业、展示、餐饮和娱乐结构和功能的同时,挖掘并保留西市的建筑遗址,不仅塑造了大唐文化的氛围,并且能产生很大的旅游吸引力;地下、地面、空中相结合:按照大遗址保护的要求,结合现代商业空间诉求,地下通过地下通廊联系商业空间,地面形成开放空间及街巷;空中通过连廊,形成空中街巷。

(2)保护。保护展示商业遗址文化,延续九宫格商业建筑形态。大唐西市商业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而遗址的商业价值是项目商业开发模式的基础。西市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项目规划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根”和“魂”。隋唐西市遗址虽经过20世纪50、60年代的两次普探和发掘,项目开发伊始,又对西市一期20hm2用地进行了重新的文物普探和发掘,发掘出西市东北角“十字街”和部分作坊、石涵、唐井等遗址。为保护好“十字街”遗址这一珍贵遗存,西安市建立了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在建筑形态上采用规整单元布局,棋盘排列,延续唐长安城的棋盘格局及里坊布局模式。项目总体上延续了隋唐西市九宫格的规划思路,形成了主题鲜明、历史传承的布局特色,意象性地显示唐长安西市的盛世历史风貌。

(3)利用。在“新西市”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建设物质环境和再生新的生活形态是并重与互动的,在实施建筑保护与利用开发的同时,着力引进新的生活形态,依托西安的历史文化氛围及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将文物保护展示、丝路风情感悟、大唐文化体验、现代商贸休闲及文化娱乐演绎等进行充分结合,整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西休闲文化商贸区。

(4)空间措施。空间利用上,大唐西市片区原汁原味保护大唐西市地下遗址,兴建“十字街”遗址西市博物馆,进而建设地下商业、停车场、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及高端居住,实现遗址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完美结合(图10)。4.4 生态渗透型:以浐灞生态区为例

4.4.1 区域特点及组成

生态渗透型位于主城区边缘,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重要山川河流,包括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及浐灞生态区,其中以浐灞生态区为代表[19]。

4.4.2 浐灞生态区复兴规划

浐灞生态区主体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北方向,成立于2004年9月,规划总面积129km2,依托西安市八水中的灞河和浐河交汇区域为核心,发展西安市的生态型城区。

(1)理念。浐灞生态区从保护理念上,通过水环境整治和特色滨水空间的布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历史、文化、生态、地形、居住和商业等要素及功能整合在一个由景观构架起来的自然空间中,营造一个带形城市中心及季节性水域区域。

(2)保护。通过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和流域的生态重建,加强对水域、水岸、周边城镇及村落的保护与管控,完善西安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3)利用。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等产业,形成城市新区,并与城市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图10 大唐西市片区保“神”强“业”,分层利用空间示意图

(4)空间措施。空间利用上,浐灞生态区依托浐灞三角洲、广运潭生态景区为中心营造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心区,退过水系治理和绿化建设,形成两河四岸的生态旅游观光带,培育浐灞河上游生态环境管制区、灞河入渭河生态湿地环境协调区,并且充分集约利用生态协调区、生态廊道及生态核心区之间的建设用地,打造浐灞商贸核心区、草滩大学城、未央湖旅游度假区、灞河上游高端居住区及浐河上游高端居住区等城市功能区(图11)。

图11 浐灞生态区功能结构图

5 结语

文章探讨了古城复兴“热”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古城复兴问题的根源,总结了古城复兴的内涵及定义,提出了古城复兴的核心在于“古城文化传承、功能构成和风貌营造”三者之间的时空耦合,构建了古城复兴时空耦合理论模型,明晰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并提出古城复兴规划的路径及3个层面、15个方面的规划内容。进而,文章基于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将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分为保园扩区型、锅底保护型、分层利用型及生态渗透型等4种类型,并分别就4类外围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予以示例说明。文章仅是结合西安外围文化演绎区复兴探索,对古城复兴理论及规划的初步探讨,关于其他古城空间要素复兴规划的相关内容可进一步深化研究。

[1]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间构建——以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空间发展规划(2005-2010)为例[J].中外房地产导读,2005(6):38.

[2]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五位一体总布局 美好未来新期待.人民网.2012年11月12日[引用日期2013-04-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6]国务院法制办,城乡规划司.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S].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邓薇.城市文化环境特征与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耦合探究——以大连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9.

[8]安定.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5.

[9]锁言涛.曲江模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6.

[10]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51.

[11]钟凌艳.文化视角下的当代城市复兴策略[D].重庆:重庆大学,2006:11.

[12]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0.

[13]刘静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经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

[14]陈薇.文物建筑保护与文化学——整体的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35.

[15]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97-101.

[16]王丽媛.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撑死和风貌控制研究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西安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Z].2010.

[18]西安市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 [Z].2008.

[19]西安市规划局,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总体规划 [Z].2006.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Peripheral Cultural Deductive Areas of Xi'an

It discussed the times background of the "fever" of ancient city renaissance, analyzed roots of contradictions of 7 aspects in ancient city renaissance, summarized connotation and definition of ancient town renaissance, proposed that the core of ancient city renaissance lies in time-space coupling among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nd creation of style and feature of ancient cities", clarified the definition of ancient city renaissance as well as proposed the approaches, planning content of 3 levels and 15 aspects for ancient city renaissance.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Xi'an’s cultural resources, the peripheral cultural deductive areas of Xi'an are divided into 4 types, i.e. Protective garden expansion type, pan bottom protective type, hierarchical utilization type and ecological permeation type. And the paper explained renaissance planning of 4 types of peripheral cultural deductive area with examples.

ancient city renaissance, time-space structure theory, Xi'an, peripheral cultural deductive areas

2016-03-12)

田涛,博士,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副所长;程芳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猜你喜欢

古城遗址规划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通海古城缀记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