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档案资源建设路径探讨
——基于常州市休闲档案资源调研

2016-05-31董长春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133002222

档案与建设 2016年2期
关键词:档案馆资源文化

董长春(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133002222)



休闲档案资源建设路径探讨
——基于常州市休闲档案资源调研

董长春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133002222)

档案文化休闲是一种注重文化内涵获取和精神满足的公益性文化休闲方式,其价值在于极大地发掘内在的情感诉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自我发展和社会认同感。人们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审美和求知需求的增加,全面发展自我的欲求越来越强烈,休闲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文化休闲催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休闲档案资源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重视文化休闲,提升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有利于公众汲取文化养料并提升文化品位,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笔者主持完成了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常州档案资源与文化休闲》(CZSKL—2013C070)和《常州“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研究》(CZSKL—2014C046)),基于调研成果并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一、休闲档案资源的内涵

休闲档案资源泛指一切具有休闲价值,用于满足社会公众文化休闲需求,以文字、图像、声像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档案实物(复制品)、档案编研成果以及档案文化休闲产品等。休闲档案资源由信息生产者、档案信息及产品、档案管理技术三大要素构成,休闲档案信息及产品是其中的客体要素及核心要素,亦是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休闲档案信息主要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中微观层面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人文景观、典型现象等。这些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或能探秘解密,或能寻根问祖,或能减压降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给人们探索的快乐、身心的愉悦。

档案文化休闲强调感性体验,它以形象生动的特质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施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必须注重静态与动态结合,突出可感性与生动性,力求强烈的参与感与互动感。目前主要有描述性文字及图表、声音和影像资料、实物或其复制品等形式。

休闲档案资源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内向型。档案馆内设置相关专库、专区。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档案馆设置。二是内外兼顾型。由档案行政部门主管、依托档案馆资源,另辟新址开办专馆。已有少数档案馆新馆(如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常熟市档案馆新馆)体现出文化休闲导向。三是外向型。由其他相关行政机关、文化企事业单位及民间团体牵头、参与或指导设立的档案文化休闲基地。调研发现,常州目前已在外向型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1)档案+文化街区。如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内设工商档案博览中心),杨桥老街和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方案中亦有相关档案史料展示场馆。(2)档案+风景名胜。如天宁寺陈列馆、春秋奄城博物馆。(3)档案+专题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花博会档案展示馆(在筹)。(4)档案+名人故居(纪念馆)。如张太雷、吕思勉、李公仆等故居;洪亮吉、刘国钧、华罗庚等名人纪念馆。(5)档案+大型单位。如戚机厂荣誉陈列室、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团史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6)档案+新农村。如牟家村村史馆、五一村村史馆、回民村民族文体中心等。此外,还出现了档案+姓氏发源地(如以史姓人物牵头建设的中国族谱博物馆)等新模式。这些“档案+”模式体现出文化管理机关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的合作趋势,呈现了地域覆盖广、主体多元化、客体亲民化的发展态势,文化休闲色彩日益浓厚,对理清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组织头绪具有重要意义,对健全档案文化休闲体系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二、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障碍分析

目前,多数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主体是反映宏观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而反映微观社会生活“小细节”的休闲档案资源相对较少。开放档案的起始时间大多是30年前或更早,除非对某段历史感兴趣,否则难以引起普通民众的兴趣;按规定可随时开放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类档案又大多没有休闲“包装”,很难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总体来说,我国档案休闲利用实践还处于起步状态,只有部分档案馆进行了尝试,休闲资源的门类和数量有限,休闲利用的内容和形式也略显单薄。从内容上看,多数档案馆对人物档案与谱牒档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开辟出“非遗档案”“名特优产品档案”等地方特色档案专题门类。同时,为适应新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档案工作的需要,正积极指导农村、社区、宗教场所等基层单位建档,培育个人成长档案、家庭档案、健康档案等。从形式上看,图文汇集、文摘汇编等一次、二次加工的编研成果居多,真正关注民生的深层次编研精品数量较少。主要宣传方式为举办综合性和专题性图片(照片)展和实物展、专题片展播,主流媒介是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从现状分析来看,休闲档案资源建设滞后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从档案本身来看,档案的休闲性被掩于保密性、严肃性之下。大量的公务档案、涉密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档案的休闲价值。档案在形成之后必须经由档案管理部门会同档案所有权人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利用和开放把关,牵涉的范围更广、审核的时间更长、手续更为严格、过程更为复杂,档案部门肩负的责任更重大,必须严格划控和层层过滤,往往“宁可阻挡一千,不可错放一个”。势必导致可供利用的休闲档案内容单一、互动性不强,形成的档案休闲产品处于原生状态或睡眠状态。

从档案部门来看,即使具备了硬件条件,仍然面临观念、体制、成本等方面的难题。首先,为公众提供休闲服务势必加大工作量,甚至节假日也不能休息,又缺乏配套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服务主体缺乏职业动力。其次,休闲档案资源的集聚需要对整个档案管理业务环节进行调整、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耗时费力。再次,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开发涉及空间的重新布局、建筑结构的重新设计,甚至馆址重选等问题,文化休闲产品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作为对财政依赖过重、缺少收入来源的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可能难以负担。

从档案部门与其他相关文化单位的关系来看,档案馆在整个档案文化休闲中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未得以凸显。休闲档案资源虽以档案馆为主要保存地,但同时还散存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宣传部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单位、史志单位等,他们在整个文化休闲资源的分布格局中各占优势,职能分工的细化和利益的分割阻碍了休闲档案资源的集聚和统筹利用。档案部门未能充分利用作为文化资源集散地和流通地的先天条件,以文化休闲为导向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也明显滞后。

从需求者来看,其文化休闲需求具有被动性、潜在性,尚需激发。目前,档案文化休闲还仅限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特定人群,多数人对休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在“享乐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倾向于选择纯娱乐休闲方式,较少将休闲与探求知识、发展智力、修身养性结合起来,文化休闲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科学的休闲教育引导。

三、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

休闲档案资源建设是公共档案馆开发文化休闲功能和提供休闲档案利用服务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真正把档案休闲利用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应从生产者、信息及产品、管理技术三大要素加以考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统筹设计。宏观层面指档案系统与其他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融合,中观层面指档案馆的馆藏、环境和制度的改善,微观层面指档案文化休闲信息及产品的开发。

(一)构建开放化的档案文化休闲组织体系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主导者,理应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公共资源,激发社会对档案文化休闲的兴趣和热情,为构建科学、健康、益智、文明的文化休闲体系添砖加瓦。

第一,利用馆网优势开展馆室联合、馆际合作。调查发现关于同一类人物的档案资源散存于各档案保管机构,如“常州三杰”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在各档案馆都有收存,虽然所有权上的变更因体制障碍几乎难以实现,但保管场所的变更和同类档案的集中是有条件实现的,譬如由收藏某类档案资源最丰富的单位发起,举全力开办专题展览活动。

第二,与其他文化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实行局、馆分离,将档案馆搬离政府大院,与其他文化企事业单位、团体“共处一室”,推进文化休闲资源的物理空间集聚。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建立专题资源共享平台,合力开发文化休闲基地。

第三,推动休闲文化产业的互动和整合。在如今产业划分模糊化、各产业交叉发展的趋势下,档案文化休闲更应与旅游、娱乐、购物、体育、饮食、保健等休闲方式紧密融合,可尝试推行博物、美术、图书、档案等文化休闲场馆一体化经营,通过旅游接待、出售纪念品、展厅租借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展示文化产业魅力。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休闲档案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传播档案信息;同时,充分收集散失在国外的档案史料,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挖掘其中的文化休闲亮点。

(二)建立文化休闲导向的馆藏子库

目前,我国档案馆馆藏普遍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一是宏观档案多,微观档案少;二是公务档案多,私务档案少。这种馆藏结构不以公众需求作为出发点,不利于为普通民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极大地阻碍了“民有、民治、民用”观念深入人心。要真正建造人民的“记忆宫殿”,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平民化、大众化的馆藏结构,为此需要把好“进口”和“出口”,即严控收集进馆和定期鉴定“换血”。

收集工作强调挖掘与补充。一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和利用已有馆藏资源,从非公务档案入手,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休闲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休闲档案补充源,针对既定的立档单位,轻共性、重个性,将富于地方气息、时代特色、民间意味的四类档案“迎进来”。一是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和族谱档案——反映名人的人生、家世、家庭、家族,个人学历和履历、业绩和财产等的照片、日记、手稿、口述史(录音)、谱牒等。二是民间机构档案——记录老字号企业、民间团体、海外机构等发展历程的票证、海报、贴画、传单、报纸等。三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反映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游艺杂技等内容的档案。四是城市重大事件和活动档案——记录城市历史发展、城市风貌和建筑艺术等内容的档案。

鉴定工作强调落实与创新。将经鉴定已无保管价值的档案真正“请出去”,保证馆藏档案信息的含金量。待销档案中除涉密部分按规定销毁,其他部分可经一定程序转民间保管,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民众参与档案收藏既能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又能使国家公共档案馆资源配置最优化。

(三)提升经营性文化休闲服务水平

档案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因此,既不能忽视其意识形态属性,也不能阻碍档案文化走向市场。国家综合档案馆因其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但适度提供一些具有增值效益的有偿服务,有益于形成“积累资金”到“改善服务”的良性循环,有益于正确引导公众的文化休闲和消费需求。

与文化休闲功能匹配的设计、设施、场所是休闲引流的直接筹码。将档案馆设计成富有文化特色的景点,让人感受到开放现代的文化气息与温和宁静的文化氛围,使档案文化真正成为休闲的内容。档案馆首先是利用档案的地方,也是访客休闲的场所,可近观可远程,可虚拟可实体,可亲自利用亦可代劳代查,可上网冲浪亦可休息饮食,既能观赏城市风貌亦能购买文化售品,既满足正常需求又顾及特殊需求(如近视患者、残疾人)。

持续的高附加值服务是休闲利用的生存土壤。重视多元化服务意识,提供特色服务,如会员服务、免费参观和导游服务、接送服务、公益电影展播等。根据档案内容,配合时代特征,采用创新形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增强信息传播的多维化和立体化、参与性和互动性,如戴上耳机听名人名师的演讲、近观珍品档案画面、观看三维立体视频,让利用者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完善的网络检索系统是档案休闲的扩张利器。建立方便易用的检索平台,并适时开展技术更新,帮助用户完成从主题到主题、人物到人物的延伸检索,满足公众对休闲档案资源联系性强的需求,用户通过自主搜索,进行“文化漫游”。

(四)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休闲档案产品

休闲档案产品以休闲档案信息作为“原材料”,比传统编研成果的外延范围更广,是休闲档案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档案馆要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商业性文化产业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最佳结合,面向市场、面向公众,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档案休闲利用是一种基于信息汲取的文化体验,产品的休闲价值与其信息量成正比。因此,必须围绕任何有休闲利用价值的人、事、物,尽可能收集整理相关的档案资料,形成“一揽子”信息,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尽可能还原历史情景,制造高附加值产品。

围绕档案的“记忆”属性和“休闲”价值,针对不同用户的休闲需求,休闲档案产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将档案、文献、文物、历史与媒体有机结合形成的文化产品。这类产品具备较强的时效性,一部影视作品、一个传统节日、一起新闻事件都可能激发用户的休闲需求,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图书、“走出戏说、走近真实”的文献纪录片。第二类是在档案信息基础上还原、复制、仿制形成的各类特色纪念品。这类产品注重设计性、艺术性或实用性,比如描述国家档案馆建筑结构的手工珠宝、族谱基础上设计的陶艺、用来记录和保存重要记忆的主题相册、档案盒等。第三类是利用者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形成的定制产品。这类产品注重亲历性,如公众通过国籍、年代、姓名等关键词检索家族历史信息,获得复印件材料、照片等定制产品。国内外许多档案馆(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意大利亚里斯奥的旅游留言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都开放有此类公众寻根项目。

目前,休闲档案资源建设在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软肋”,提供普遍的档案文化休闲利用服务还不太现实。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包括常州在内的各地档案部门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正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何强化民众自觉了解档案的意识,准确把握拓展了的档案外延,放大档案的文化休闲价值,这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猜你喜欢

档案馆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