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KPI导向的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2016-05-30加春阳

教育界·下旬 2016年1期

加春阳

【摘 要】近些年,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逐年增多,症状也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学院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原因。综合几方面的因素抽取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建立的“KPI”,以解决心理问题为战略导向,通过对五个指标的建设,化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建立的难点,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专业化。

【关键词】KPI 大学生心理问题 干预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我国每年有将近10%左右的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学生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青少年由于心理困扰而导致精神分裂、自杀、他杀以及其他极端行为频频显现,高校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大学生自杀率为同龄人的2~4倍。从高校调研数据来看,有50%以上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常常出现心理障碍,有30%的学生承认偶尔出现心理问题。经常产生自卑心理的占50%以上,经常产生郁闷情绪的占15%以上,从来没感觉到身边温暖的占13%,经常和别人面谈以求缓解心理压力的占15%。西部某高校一个学院连续3年有6起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其中2起事件中的2位当事人患有精神疾病,2起事件中的2位当事人有严重心理疾病。

二、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认识: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受到学习生活的转变和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如果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是因环境变异而又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产生的心理压力,如失落感、自卑感、焦虑感等情绪; 二是因恋爱与性引起的情感激荡;三是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心理疑惧; 四是因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五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产生的学业问题。

(二)学校、学院的原因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标准(试行)》的出台,地方高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体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当前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是缺乏科学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制度。当前激荡的社会环境对大学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学校的制度也要根据新的要求做出新的调整。但是心理学的根基源自西方,在实践过程当中暴露出种种和现实不相适应的现象,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建立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制度。

二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虽然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但经费不足仍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得学校和学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场所、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受到限制。

三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与师资队伍,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渠道尚未畅通,学生出现困惑甚至心理问题之后,大多数不知道有何渠道可以排解。

四是缺乏心理问题解决的实践平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排查工作,对有异常表现的学生要及时关注。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一些心理学疗法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扰,这就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和专业平台。由于资源的限制,多数地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治疗模式上,对于一般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地预见和排查,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再去解决,不能起到预防作用。

三、对KPI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

KPI即关键绩效指标,是一种目标式管理理论,是一种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工作目标的工具,它以战略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服务于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它将战略目标分解为若干可控制的部分,再对重要行为方式进行衡量,在上下层级的参与过程中促进组织的认同。

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即大学生对自我的调整和控制难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学校缺乏科学的制度,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缺少专业的工作队伍和心理问题解决的实践平台。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构建

我们以心理问题的解决为目标,抽取五个关键指标,构建以“重学习、立制度、酬资金、搭平台、建队伍”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第一,“重学习”,是整个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建立的核心。当前地方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专业背景较为复杂,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从事心理学专业和心理问题研究的较少,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难成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要求,因此,就要求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学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学、报班学习、考取职业资格的方式,强化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在校园平台上,可以通过案例交流、专题讨论、方法介绍等方式,加强学生管理人员对心理学方法的掌握及学习心理问题处理的技巧。通过主题班会、举办心理学讲座、基础知识教育等方式,让在校学生能对心理学及心理问题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和掌握,会用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排除心理困扰,直到心理问题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之外,再及时地去和老师沟通,寻求外界的帮助。

第二,“立制度”,是体系建立的第一层保障。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制度的建立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支撑,将心理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建立原则等通过制度的方式,给予定型和固化,成为日后工作中的守则和新入人员处理类似事件的指导原则。

第三,“筹资金”。组织的存在和运行需要一定的能量消耗,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建立同样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在场地的建立、队伍的搭建、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需要资金的保障。学校和学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给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校级或者院级组织,也可以通过建设性项目的设立,鼓励和带动有能力、有条件的学院尽早成立专业的队伍,使在心理问题干预处理上有专长的人员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使心理问题的解决向着职业化、专业化迈进。

第四,“搭平台”。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建立需要搭建专业性、娱乐性、综合性的实践平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主体和环境因素不适应而导致的,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排除心理困扰。学校层面可以设立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室、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心等大型的心理问题解决平台;在学院层面可以设立“彩虹心桥”“大学生心理驿站”“点心成长营”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题帮扶组织,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解决和朋辈帮扶。

第五,“建队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产生的原因复杂,症状表现千差万别,需要学生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症状进行区分。在校级层面可以建立专门从事心理学专业和心理问题研究的专家、医生和研究者工作队伍,从专业技术层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学院层面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团队,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发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则移交到校级的心理问题干预团队,使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最后的解决不因人员队伍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成长。

综上,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問题干预机制包含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制度引导、资金保障、人员配备、平台搭建到工作实施都需要在战略部署与目标达成之间做综合考量与具体规划。这种以“KPI”导向的可行性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在机制建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的主要资源,为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纪宏.高师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及自杀危机干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26-33.

[2]宋红,张扬.基于战略导向绩效指标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03).

[3]鲍金勇,钟向阳,田良苏.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模式的实践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