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老龄化”三问

2016-05-30李清伟

心理与健康 2016年10期
关键词:老龄老龄化老年人

李清伟

老年是人生的必然阶段,犹如自然界中的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不论贫贱富贵,都摆脱不了这条道路。环视身边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各有不同:有人长期都能保持基本健康,生活自理,能参与社会,老有所乐;有人却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甚至终日卧床。

显而易见,健康快乐的老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的,才是一种积极的、和谐的、生产性的和有尊严的。促进这种老龄生活的努力,我们称之为“成功老龄化”。

一问:

什么算

“成功老龄化”?

在常人眼里,老龄与4个“D”存在天然的联系,即认为老年必然伴随着疾病(Disease)、残障(Disability)、死亡(Death)和痴呆(Dementia),是受损的老龄化(impaired aging)。这显然离我们“老有所乐”的理想存在差距,也忽略了拥有健康、快乐,仍然存在巨大创造力的老年群体存在的事实。在常态老龄化中间,老有所立、老有所成的榜样人物大有人在,风靡九州大地的广场舞也为此作了很好的注脚。

国际上老年医学研究者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千差万别,单一的“常态老龄化(normal aging)”概念不利于我们更精确地了解健康老年群体的特点、行为和价值,也不利于国家制定积极的老龄政策去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成功老龄化的现代概念应运而生了,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87年,Rowe JW和Kahn RL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区分了“正常老龄化”,即常态老龄化(normal aging)和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目前大家基本认同的是,成功老龄化是指与增龄相关的功能状况没有改变或改变甚微的一些老年人,他们的认知功能良好,心身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长寿,老年人口逐渐增加。2014年底的资料显示,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综合国内外研究趋势,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可以通俗地把成功老龄化解释为: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无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生活积极参与(如人际交往和生产活动)、高水平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好,发生疾病和疾病相关残疾概率低。

二问:

“成功老龄化”

受什么影响?

總结起来,卫生服务水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个体素质等生理特征,都对成功老龄化起到或促进或阻碍的可能,而父母所生活的环境也会对后代的衰老过程产生影响。此外,成功老龄化人群还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这主要与基因有关,存在遗传的特点。

上面这些因素是我们很难完全控制和改变的,但幸运的是,很多研究发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我们可以主动改变的内容在成功老龄化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单独的内在因素,即使很重要,但高齡时也已不构成确定的危险因素。比如国内外研究发现,经常锻炼身体、高教育程度、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不吸烟、社交活动多、高生活满意度等是成功老龄化的相关因素;积极参与生活、生产活动,每天增氧健身法30—50分钟、每周3—5天也是实现成功老龄化的好办法。

我国学者吴文源教授、李春波教授的团队在上海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和细化了这些发现。他们的研究表明,经常吃早餐、点心,保持适当的体重,每天睡眠时间在6—9个小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等对实现成功老龄化有较多帮助,适当饮酒对成功老龄化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不考虑吸烟增加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吸烟对成功老龄化也有一定的帮助。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的成功老龄化比例高,高文化程度的人成功老龄化比低教育程度比例高,高经济水平比低经济水平的成功老龄化比例高,再婚比非再婚(离婚或者丧偶)的成功老龄化比例高,技术专业人员也高于非技术专业人员。其他因素如情感支持好、负性生活事件少、闲暇活动多、健康行为方式等也对实现成功老龄化有很大裨益。

三问:

如何让自己实现

“成功老龄化”呢?

不论老年人的基础状态如何,常态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老年人,其大脑功能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系统干预和自我锻炼得以改善,实现“成功老龄化”。研究发现,70—75岁年龄段是成功老龄化干预的重点,此时有很多干预和锻炼的手段。

1饮食方式的健康

众多研究表明,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如摄入含过量脂肪和蛋白质的高热量饮食、过量食品添加剂都不利于健康和实现成功老龄化,减少食物摄入并防止营养不良可缓解衰老及相关疾病。显而易见的是,营养的合理搭配同样重要。饮食中多种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进食时间也十分重要,在不改变营养摄取情况下的符合昼夜规律的饮食对健康有益。据传,我国古代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提出过“过午不食”的养生方法。经常吃早餐、适当吃零食也是促进成功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2适当的锻炼

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会加剧衰老,抑制成功老龄化的达成。但另一方面,老年人毕竟身体机能不比年轻人,过度的锻炼同样不可取。建议老年人进行慢跑、打太极拳、跳舞等有氧锻炼,每天30—50分钟、每周3—5天是适当的时间限度。

3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老年人要有一颗年轻的心。退休之后,在协助子女养育下一代的同时,老人也要重建人生目标,培养兴趣爱好,使生活内容丰富;走出家门多参与社会活动,不至于无趣;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老有所为,不至于感到无用。同样,老人也要有一个恬淡的心,安宁、愉悦、淡然,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4亲人的照顾和支持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老年人需要的孝其实包括两种爱:一是对“老人家”的敬爱,二是对“老小孩”的疼爱。亲人,尤其是子孙后代,要让老年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活得有尊严。精神赡养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慰藉需求、人格尊严需求和生命自主需求,在当前社会,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精神赡养越发显得重要。

猜你喜欢

老龄老龄化老年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