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玉之八

2016-05-30玉学院

收藏与投资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玉琮玉璧

玉学院

距今65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蚌塑青龙白虎图,震撼人心,同时也证实了二十八星宿不一定来自西方。最近分子基因研究发现,中国近半数男人是三位祖先的后裔。三位祖先的年代分别距今5400年、6500年和6800年。青龙白虎图在长达6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并且最迟到距今4100年的夏代之前,六大礼器和四灵都以物质形态存在于世。下面我们将用八个玉字来叙说神秘的四灵六合。

“礼”的繁体字写作“禮”,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与“璺”盥”同源。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以言事神之事则为禮,以言事神之器则为豊,以言牺牲玉帛之腆美则为豊,其始实为一字也”。《说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又“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豊、豊,甲骨、金文均从豆,从二玉。“豆”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礼器,象征在豆中盛满玉一类的祭品,表示祭祀活动。甲骨文的礼(豊)是器皿豆上面摆两串玉,以祀神。所以礼首先是个玉字,注重礼仪,谦和好礼是中国人的美德。

礼与丰。丰(豊)在甲骨文中与礼(豊)的字形一样,也是一个玉字,只是读音不同,表示丰润、丰盛和丰碑等意思。巧的是,甲骨文的玉就像简体字丰,而甲骨文的丰(豊)中有两串玉,简化后像甲骨文的玉,留下了玉这个内核。这里似乎有不解的渊源关系。而礼简化后,其主体的玉和豆没有了,演变成一个钩形,有人戏称现在的“礼”是钓鱼的,现在送礼不就是为了钓大鱼吗?不过通过这种联想,解决了我多年的未解之谜。豆这个字是一种器皿的象形字,应该是早于作为植物种子之豆的。那为什么一个器皿的名字转变为一种植物的种子的名字呢?今天从丰的内涵看,也有饱满之意,豆饱满了自然也丰收了。看来是当初器皿豆中间部位的腹较为饱满,后引申为植物上饱满的豆。今天的玉雕还常雕刻饱满的豆荚来寓意丰收和多子多福、四季发财、平安……

玉礼器。礼仪之邦,当然重礼。礼在儒家五常中排在仁义之后,忠信之前。遥想远古,人们为了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保障人民丰衣足食,就用最珍贵的牺牲和玉帛礼祀上天。后来玉成为沟通上天的法器,这是史前玉器的核心功能。所以史前玉器主要是礼器。西周以降,玉礼器逐步规范。《周礼》中“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使玉礼器系统化、格式化和等级化。这些礼器在史前全部出现过,下面将会逐个讲解这六种传统的玉礼器。随着青铜器的繁荣,玉礼器逐步退缩,青铜礼器体大形多,还可以镌刻金文,流芳百世。随着高品质的和田玉大量流人中原,士大夫们萌发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人格化傾向,礼也作为玉德学的重要内容,进入孔子的十一德。玉礼是玉的源头,但只有孔子念念不忘,“垂之如坠,礼也”,这也是他老人家克己复礼的君子修性内容,但之后很少有人提及这个内涵。一直到了孔子第31代孙孔颖达说到玉的五常时,才继承了这个玉礼的内容。

瑞,《说文》释从玉、专,以玉为信也;《玉篇》释信,节也,诸侯之珪也。也就是说王侯的权力标志各有等差,以示尊卑。孔子十一德中也以“孚以旁达”为信,也就是说“玉之光彩,自内而外,旁通达远,始为诚信”。用今天的话来说,玉具有信用的内涵,也是瑞字本义。

瑞信。杨伯达先生认为,史前时期堪当瑞玉者似只有钺一种。如良渚文化中有包括冠、钺、鳟及嵌玉片之木柄等完整组合的玉钺(M12:100),是最古老的政治统治权力象征,也就是王权之前身的瑞信标志。夏商时期玉钺渐为青铜钺所取代,衍为王室所用之仪仗。至西周代表王权的标志则更以玉镇圭,出现了著名的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历朝帝王继承六瑞遗制,无不以玉制瑞信代表皇帝的权力。自秦汉除了六瑞之外又以玉玺为皇帝权力之凭证,这是朝廷瑞信玉器的新发展。秦传国玺至清宣统宝玺是象征我国长达二干余年封建帝王绝对权力的瑞信。今天,我们应该提倡“国玉战略”,国家大事仍然用和田玉来承载大任,恢复玉的瑞信作用。如1972年中国以和田玉链瓶作为国礼赠送美国尼克松总统,寓意“邦交与和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玉玺徽章和金镶玉奖牌,丰富了奥运精神新内涵。

瑞兽。瑞兽是古人希望有超出人类自身能力,能够保卫家园、期盼安康的一种神兽,是一种吉祥文化现象,并一直沿存至今。瑞兽种类很多,主要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也称为四大瑞兽;麒麟与貔貅、凤、龙、龟并称为“五灵”。相传貔貅(pixiu)是一种凶猛瑞兽,雄性名“貔”,雌性名“貅”。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多以一角造型为主。貔貅的造型特征除了富有灵气外,嘴大、凶猛、屁股一定要饱满,相传貔貅只进不出,辟邪纳财。麒麟为”五灵”之首。早在周朝时,我国就有麒麟的传说。传说中麒麟性情温良,是有德行的仁兽,因此,历代帝王都爱麟,把它的呈现视为国之奇瑞,以示自己皇威显赫,诏示清明。人们视麒麟为吉祥物,传说中凡麒麟踩过的处所,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好运,故有麒麟吉祥”。在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与其相关的就有“孔子泣麟”和“麒麟玉书”等典故。“麒麟玉书”后演变为“麒麟送子”的寓意。

辟,璧之初文。从0(玉环形),屄(bi)声。人屁股底下一个0,有的0内还有一点。左边的象人形字,还突出屁股;右边原为(qian),象形字,类似于镰刀,本义是犯法。所以,辟有法之义,璧有法天之说。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苍壁礼天”是对玉璧最基本功能的描述。玉璧的用途,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神和山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三为佩饰;四作珐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当然玉璧还有更多的功能。

玉璧的通天功能。一是四川巫山、简阳等地出土的石棺、铜牌等文物,刻着祥云瑞雾环绕的双阙。阙的正中刻有一个玉璧,在玉璧的上方刻着汉隶“天门”二字。天门之中端坐着西王母,天门双阙的四周环绕着苍龙、白虎、朱雀等瑞兽。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的表现,在整幅T字形的帛画上,上半部分为天国,天国的标志是双阙与玉璧。天门旁有两个守门的帝阍。整幅画面绘有两条巨龙,寓意是巨龙载着墓主向天国飞升。龙头已穿过玉璧,把墓主人领进天门,来到九阳高照,鹤舞莺歌的天国世界。三是徐州楚王陵等出土的棺椁上以及金缕玉衣的头顶都有玉璧,也是象征着墓主人通过玉璧这道天门而升天。

金科玉律。四川社科院幸晓峰研究员等在美国音乐考古学家对玉璧音乐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玉璧的音乐声学、音乐性能和标准用器功能即定音功能进行了研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证实玉璧在古代具有定音作用,验证了所谓的“金科玉律”,实为玉学研究之重大突破,也解开了我多年想不明白的红山文化双璧出自头颅两侧的寓意。《周礼·考工记》记载“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明律学家朱载堉和清末古物收藏家吴大澈,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明以璧羡换算以律出度甘勺可信性和正确性,称之为“璧羡出度之法”或“璧羡出度”“璧羡之法”,文献中也称为“周制”或“古制”。“律”是用来确立不同音高和计算器物长度的标准。幸晓峰等证明了成组玉石璧可以用于调校音列,不仅仅是因其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能,符合律比关系的打击乐器,而且还可以承担标准律器功能,是《史记》中记载的符合现代声学原理的以8/9为比值计算大小半音律比关系的调校方法。成组玉石璧的良好音乐性能,是经过人为设计和加工而产生的;成组玉石璧具有明显可以作为律器的特征,音阶符合大小半音生律方法产生的律比关系;律比关系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人为精密设计得到的。凤鸟悬璧、凤凰来仪、良渚玉璧上的鳥纹等物证,也都与音乐有关。吴大潋有苍璧与宏璧之别,在上海博物馆3件齐家文化玉璧上书有“宏璧”,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的玉璧座上写有“苍璧”。宏璧应该也与玉璧的音乐功能有关,正如晚清玉学家陈性所说的“声音洪亮”。

意斋苍壁。晚清书法家、收藏家吴大潋著的《古玉图考》中有一件定为“苍璧”的玉器。他特意请人为玉璧量身定制了底座,并在正面的下部镌刻了十五个大字:“青玉无文,制作浑朴,亦三代礼天之器。”这句话,是吴大徴在1889年出版的《古玉图考》三十四页中对该玉璧的描述。上面刻有“苍璧”,左有“意斋题”和“吴大澂印”。意斋就是吴大潋的斋号。这件玉璧就是吴大潋最为看重的“苍璧”的标准器,现收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苍璧是青玉制作的玉璧。这里青色实际上应该是青蓝色(苍),以区别于青圭的青绿色,因为过去青色蓝色绿色不分。“三代礼天之器”是指夏商周的礼器,吴大潋考证了玉璧具有礼天功能。实际上这件玉璧是早于夏代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大约为距今4500年-4200年之间的良渚文化晚期玉器。当时没有考古学的认定,认为是三代玉器已经很厉害了。良渚文化玉器,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准确认定为距今5300年-4200年间。2012年秋,一封电子邮件引出了这件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玉璧,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华裔考古学家沈辰先生,经过三年多的追寻,渐渐勾勒出了这件古玉颠沛流离的身世:从4200多年前的史前礼天之器,沉积为黄土的随葬品,后成为清同光年间江南豪门的收藏品;再转递为晚清著名收藏家吴大澂的“意斋”珍藏,然后作为与袁世凯家族联姻的嫁资,随中国名媛流离到纽约,在加拿大温尼伯市中静候了近半个世纪,最后作为家传遗赠人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2014年,我有幸在该博物馆目睹了玉璧的风采。2016年12月初首期和田玉鉴定评估高级研修班期间,收到沈辰和古方两位先生的合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中国古玉》,封面就采用了意斋苍璧。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中国玉器1400件,吴大澂旧藏玉器也有28件,单独选用这件良渚文化玉璧作为封面,可见该璧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

玉璧国徽。1949年林徽因等人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拟制图案以一个璧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构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模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璧和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国名字体用汉八分书,金色,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绶。红色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瑗结所采用的折纹样式是南北朝造像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虽然没有被采用,可见至新中国成立,玉璧文化在文人眼里仍然非常强烈,并且在今天的国徽图案中还可以看到玉璧和玉瑗的影子。

琮(cong),从玉宗声,本义:瑞玉。最早的玉琮造型见于薛家岗文化三期,距今约5100年。琮的基本造型是中空、外方内圆,有射(上下管口凸出于四面八方的部分)、上大下小、单节或多节以及神人兽面纹等元素。目前,考古学者和历史研究者都一致认为玉琮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玉琮的外形体现了远古人类“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玉琮上的神徽折射出了良渚先民信奉天神等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古人认为“天大于地”,玉琮的上部代表天,下部代表地,所以玉琮的形体在良渚晚期变成上大下小的造型,玉琮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深刻含义。玉琮既是原始宗教活动过程中沟通天、地、祖先的巫术法器,又是国家观念的表现物体,是社会“政教合一”体制的体现。

四面八方。琮的外方首先表现为四个面,这在早期玉琮上表现得更加单一。昆山赵陵山遗址出土的单纯外方内圆玉琮(CT7P31),四周虽不甚规整,也没有兽面纹装饰,但在四边角处微微收缩,具备了成熟琮射的雏形。也有琮的外形是圆形的,用纹饰来表达四个方面。比如出土于吴县张陵山遗址的镯形玉琮(CT7P32),虽然是圆形的,但四周饰有四个兽面纹代表四方。这件镯形玉琮从形制看比上一件似乎还要早一些。还有出土于反山12号墓的纯圆的玉琮(CT8P73)、玉柱形器(CT8P72)也是在圆管形外壁饰有四个兽面纹,有资料认为是早期玉琮。包括玉柱形器在内,上下都琢有射,相比于镯形玉琮是完备的玉琮了。所以,这个玉柱形器还应该是玉琮,我认为是早期的多节型玉琮。成熟的玉琮则在四角雕琢神人兽面纹,明显增加了四个方位,连同四个面,成为完备的四面八方体系,以象征地,以琮礼。

贯通天地。玉琮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中空管状,古人赋予其沟通天地的功能。如何理解中空?我认为玉琮是一个中空的管状物外饰“四面八方”。中空管状物为主体,具有阳性的特征,不一定是贯通天地的作用。四周是辅饰,像地之四面八方。因此,良渚文化玉琮鉴定要点之一是玉琮四面中部(一般是四角兽面纹在一个面的之间)竖条不是平面,而是弧面的,是中间圆柱形管的外廓。就像苍璧礼天,圆形玉璧外廓像太阳,但璧中央的孔具有阴性特征,并不是来贯通天地的一样。假如玉琮的射部圆形似璧代表天的话,上下都有射,都代表天就不合理了。在新当代玉器上,雕琢以下方上圆中空的式样,赋予天圆地方和贯通天地才比较合理。如蒋喜的作品《天长地久和谐勒子》,以西周勒子为母体,特意在勒子底部琢以方形,顶部琢以圆形,中部琢以渐变的纹饰,呈循环绞丝状连结天地,寓意天长地久,中空连通天地,寓意和谐,赋予古老的勒子新的内涵。

琮与祖宗。祖,从示、且(ju)。从“示”与祭祀、宗庙有关;从“且”与男根有关,就是与传宗接代有关。宗,则指在房屋里祭祀或者供奉的先祖牌位。两个字的内涵非常一致。因此,玉琮也一定与祖宗有关,与男根、阳性有关。有人把草原上的“四阳一阴”骨器联系起来,认为玉琮的四角类似于凸出的阳具。也有人猜测多节玉琮节数与古代贵族或者巫师的沿袭代数或者辈分即谱系有关,这些都可能是玉琮的最初内涵。玉琮从家族祭祀逐步发展为部落、国家的祭祀,并成为专门的礼器。从神人兽面纹的内涵看,羽冠实为天盖,巫师骑神兽邀游天空(西水坡遗址中就有巫师骑龙邀游的景象)加上玉琮原有的大地和祭地功能,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的原始哲学思想是非常有道理的。

琏,古代圭字,从玉。《说文》瑞玉也。圭上圆(或尖)下方,是一种古代的礼器。圭这种玉器最初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一直是我心中的疑问。我们先从古文字和出土文物中寻找答案吧。

《说文》认为,圭以封诸侯,故从重土。而封的左边恰恰也是一个“圭”字。封,金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表示聚土培植。郭沫若日:“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李孝定曰:“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徐曰:“从圭所执也。”从这些文献资料看,一,“圭”的来源是否也与“封”的左边旁“圭”来源一样?二,后人认为“封”字就是从圭了,并且是拿着圭来封地。这是后人“望文生义”的注解(由于古代出土资料的不足,这是常有的事情),还是事实如此?我们再看《诗·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对”与“邦”相对,“邦”就是“封”(“邦”的左半边也是一棵树木的形状),这是“对”的意思应该与“邦”相对等才行。封(对),从“丵”(zhuo),右边的“寸”是手,把凿子钉到土里(右边辈的下面是土),与封是一个意思。“封”是种树来划分边界,后随着文字发展演化为圭形。“对”是在土里钉一个凿子来表示疆域和田土界限。而出土玉器中,凿子特别像平首圭,并且玉凿子也不是真正的实用器,它的用途也不是很明确。因此,圭很可能早先与凿子或者长条形玉斧是一个用途,后来再分化,或者凿子和长条形玉斧就是早期的圭。这可能是玉圭的来源。从“封”的“植树划疆”、“邦”的“以树为界”的造字本义,还与圭的礼器功能有一定的关系,由下面来论述。

最早的玉圭。目前出土最早的玉圭(CT3P34)是出土于山西晋南的陶寺遗址,玉圭高17cm、平均宽4.3cm、尖高2_1cm、厚1cm,上尖下方,形制非常规整。《礼》曰:“天子圭尺有二寸,博三寸,剡上寸半,厚半寸。”意思是天子用的圭有1.2尺高、3寸宽、1.5寸高的尖和0.5寸的厚度。相比而言,陶寺玉圭高尖比为8、高宽比4,宽尖比2,与天子圭相比完全一致,而厚度则较厚,按照比例该为0.7cm。陶寺文化是夏代前后的遗址,大多学者认为最迟是舜禹时代,出土朱书陶文“文邑”字样(冯时考证)和天文遗址而闻名。同时代琢玉技术的一个特点是掌握了极高的开片技术,能够制作非常薄的大型片状器物,如刀、圭和璋。比如同一遗址出土的与该圭高度大致相仿的薄片器物,都在0.3cm-0.4cm厚,而该圭则显得较厚。

青圭礼东方。这是上文提到的《周礼》中的記载,为后人认为是玉圭的主要功能。青圭指青绿色的玉圭。虽然《周礼》成书于战国,但五行学说已经形成,东南西北中分由不同的颜色、器物来祭祀。在古人看来,东方是生命的地方,一天中太阳从东方升起,万物在黑暗中苏醒,开启生机蓬勃的一天;冬去春来,阳气生发,万物生长。到今天大家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万木和庄稼的绿色成为重要的颜色标志。因此,要由青绿色来礼拜,就像人从儿童进入发育期,称为青春,活力四射,蓬勃发展。《白虎通·文质》:“圭者兑(古同锐,意尖)上,象物皆生,见于上也。上兑阳也,下方阴也。阳尊,故其礼顺备也。在位东方,阳见义于上也。”古人认为,圭形上尖下方有向上之意,寓意万物生长向上,所以用于“礼东方”。从青圭的颜色和向上的造形,似乎都与树木颜色、生长有关,这也可以旁证“圭”字来源与“封”“对“邦”关联。

六瑞之圭。《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中四种为圭,两种为璧。镇圭,古代举行朝仪时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长一尺有二,以四镇之山为雕饰,取安定四方之意。1965年北京市定陵万历皇帝墓出土了一件镇圭(CT1P81右),长27.3cm、宽6.4cm、厚1.1 cm,刻有四座山的图案,表示“四镇之山”。有些不解的是古代的镇山,有“五岳五镇”之说,为什么镇圭上只刻四座镇山呢?“桓圭”为公爵所执。郑玄注:“桓圭,盖亦以桓为珠饰,圭长九寸……”桓(huan),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华表),类似于栋梁之意。有资料说桓圭饰有双植纹,意思是像两根柱子一样笔直。而万历墓出土的另一件玉圭(CT1P81左)正好有凸起的两根竖脊,是否可以称为桓圭呢?但是有两个疑问:一是桓圭应该在诸侯墓中出土更加合适;二是尺寸比镇圭只略小一点点,似乎也不合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在扬州汪鲁佩家,见桓圭,长七寸,葵首垂缲,质粹沁红,真三代物也。”这里传递的信息是,桓圭质地纯粹,受红色沁,为出土文物。但上公用玉的质地应该是“四玉一石”的。同时,周代的长度单位与清代大不一样。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躬圭,长五寸(也有资料说七寸),顶圆左右两肩亦圆,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义,为伯爵所执。躬圭与信圭一样以人为纹饰,信圭纹饰复杂,躬圭纹饰简单。

东方神灵青龙。青龙是镇守东方的神灵。龙的产生毫无疑问是源自人类对龙星的认识。虽然青色的龙,感觉年代当与青圭相当,但作为龙星的出现则很早很早。所以四灵相比于五行学说则早得多,考古出土的蚌塑青龙白虎图就有6500年的历史,学者推测,四灵的历史则更长,达到1万年左右。因为古代庄稼的种植时机依赖天文和历法,天空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分别由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命名,每个区域由七个星宿组成二十八星宿布满整个天空。古代无论是方位还是时辰都依赖观象的能力,所以会看天象的称为天子。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生产和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种植、养殖已经实现,人类有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四灵学说的可能。

璋,从玉章声。章的金文为(《金文编》附31页),绝对是璋的象形字。玉璋首先是一种礼器,相对于其它五种礼器,玉璋的产生较晚,消亡也早。目前从考古资料看玉璋的出现最迟在4000年的夏代之前,而陕北的石卯文化是出土玉璋最多的地方。近来考古新进展发现,石卯文化遗址是史前最晚期逐鹿中原建立夏朝最为有生的力量,玉璋是突出的文化标志。玉璋大约在春秋前后消亡。玉璋原始器型为双叉尖下弧刃器,由柄(邸)、穿、阑、身、端组成,身又称射,端往往有刃。玉璋种类较多,功能繁杂,形制大小各异,小者几寸,大者须由两人肩扛搬运。

赤璋礼南方之玉。用红颜色的玉璋来礼南方是璋的主要功能之一。历来对有没有红玉一直争论不休。我对和田玉的了解,可以肯定地说沁红玉一定是有的,就像红翡一样,是次生色。目前国标闪石玉(包括和田玉)没有红玉的名称,只有糖玉。糖玉是褐黄色和褐黄色玉的俗称,所以糖玉一部分就是红玉,只是褐红色而已。但是把一些漂亮的沁红玉说成糖玉是不科学的,也是有损文化的做法,杨伯达考证赤玉为璃(men),乾隆八年(1743年)按照《考古图》的样式由苏工仿旧做了一件璃玉马。有的人说古代的赤玉就是红玛瑙,也不是很有依据。在我看来,玉和玛瑙对古人而言区别是不难的,所以也不会混淆。杨伯达也认为红玛瑙很难找到大的材料,所以红玛瑙琢璋的可能性也不大。从出土看确有涂有朱砂的玉璋出土(郑州二里岗),虽是一个孤例,但确实有赤璋的存在。朱砂涂玉璋上,一般不会长久,出土较少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赤璋礼南方”只是玉璋多个用途中的一个。

赤璋礼南方之璋。玉璋文献记载的名称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叫牙璋,一类叫边璋。牙璋是指在柄(邸)与身(射)之间的偏下部的阑两侧,有凸棱装饰,形象似牙而得名。玉璋牙饰由臼齿状到兽头加锯齿状而渐渐演进,并渐趋繁缛,至古蜀晚期已演变为几何纹饰,而失去牙齿状特点,但始终是阑处的一个装饰,这一点没有改变(杨伯达)。历史上无论周礼还是汉儒,均未说明礼南方之璋为何璋。晚清吴大潋在《古玉图考》中例举一斜弧刃、长身、阑旁出一齿、长方柄的端刃器定位牙璋,指明牙璋之牙即为阑侧旁之齿牙。今人虽有人认为玉璋之“牙”为双又尖而言,一度引起混乱。后由杨伯达依据已经出土的大量玉璋资料,专门撰文证明吴大澄的牙璋定义是合理的,遂成为学界的共识。重要的是,杨伯达先生一并考证了玉璋的各种用途,并确定“礼南方之璋”为牙璋,而不是边璋。

文舞用璋。我国西周建立礼乐制度,创宫廷祭祀乐舞“六代舞”,以祭奠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六代先祖。宋人陈旸《乐书·乐舞》将六代舞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类。以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看,“璋用于文舞,戈用于武舞”。玉璋主要用于祭祀山川,在大型祭祀乐舞仪式中,用作舞者所持之舞具。特别是三星堆出土的乐舞边璋(石质、通长54.4厘米),两面阴刻四组相同、对称的图案。图案上有22个舞人,分内外两层排列,外层立式舞人10人,内层跪式舞人12人。在乐舞形式上为两层圆舞,手中拳握玉器当为玉璋,冕服雨冠,两侧悬璧,婴(缠绕)璧而舞(幸晓峰)。画面还有山形图案,有玉璋插在山前礼祭等内容。对照《山海经》看,表达了古代蜀人或者祭祖、或者祭山求雨的情景。另外,良渚文化刻纹玉琮和玉璧上也反映了持璋而舞的情景,如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华盛顿佛利尔美博物馆藏2号玉璧上都有舞人图案,有专家认为这是包括玉璋在内的成组玉礼器的组合应用。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一件青铜持璋小型人像,弥足珍贵。该像双臂前伸、举于胸前,双手上下、拳握持璋,准确记录了古人持璋的动作,与乐舞边璋上的持璋方法类似。

南方神灵朱雀。朱雀作为四灵镇守南方,不少古城还保留有朱雀门,也就是老城的南门。朱雀作为神鸟,其形象变化经历了若干个过程,史前就有红山文化天鹅造型、鹗,凌家滩文化的玉鹰、石家河的夔风等造型,商代玄乌生商崇尚鸱鹗,西周凤鸣岐山弃鹗追凤,逐渐固定为凤凰的形制。根据天文考古成果,朱雀为天象南宫星宿,长尾形状酷似妇好墓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风格的夔风(CT5P30),也是后人的凤凰形象。特别是《吕氏春秋·有始》记载:“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也就是朱雀的写照,瑝(从玉皇声,皇是凰的初文)也应該是玉质凤凰的名字了。

琥,从玉从虎亦声。虎是象形字,凡与虎为意符的都与虎有关。比如虞是有黑纹的白虎,虔是虎形貌,彪是虎的斑纹等。琥是一种玉器的器形,同时也是琥珀材料的名字。琥珀是树脂的化石,现为生物成因的珠石(有机宝石)之一。在玉学方面,白虎、白琥、虎符和虎面是否是一回事呢?

琥珀。珀,从玉白声。通“魄”,那是魂魄。原作虎魄,为血红色,有点会意词的意思。所以,最早把红色的称为琥珀,后来作为这类珠石的总称。根据琥珀的演变,我觉得琥珀是火红色的本义,从珀的“白”看,也有火的光芒的意思,所以琥珀应该原指火红色的琥珀,后会意为虎魄,最后成为这类珠石的总称。作为生物成因的琥珀,晶莹剔透,惹人喜欢,出土文物中也常有印章等小件问世,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一个小小补充。琥珀还可人药。我倒是十分关注琥珀的科学价值。琥珀是近亿年前后形成的,在那遥远的侏罗纪时代,人类尚且孕育在细胞阶段,而恐龙与龟蛇已经共存于世。恐龙虽然独霸天下,但难免遭到夭谴而绝灭,渺小的龟蛇以独特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琥珀可以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世界,这就是虫珀的科学价值。我曾经设想,要是一只蚊子吸了一口恐龙的血,正好被树脂包裹,成为琥珀传到今天,岂不是可以复制出一头真正的恐龙来。而最新的科学研究,真的在琥珀中找到恐龙的羽毛,真是梦寐以求,可惜不是在我收藏的琥珀中发现的。传说琥珀是老虎的魂魄而得名,我看更加可能是恐龙的魂魄,那叫珑珀才过瘾。段成式大胆预言“龙血入地为琥珀”已经成为现实。琥珀种类也颇多,黑珀、红珀(包括金珀、血珀等)、黄珀、青珀(包括柳青、绿珀、蓝珀和紫蓝等),俨然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西方神灵白虎。四灵之一的白虎应该是与青龙同时出现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在西汉的星象图上这个古老的传统得到忠实的描绘和传承,西宫一头猛虎在星宿中穿行。较早出土的玉虎形象是距今5300多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的虎首玉璜,分为两种。一是完整的双虎首同体形玉璜(CT6P14),虎首为平面浮雕;二是可拆分的双虎首组合玉璜,虎首被圆雕而成。组合玉璜通过玉璜中间侧面的凹槽和未穿透的圆孔连接,从正面看不易察觉。这种分与合的使用方法,应该表达不同的内涵,弥足珍贵。距今4000多年的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出土了一批玉虎面形饰,正面浮雕虎面,背后平素,玉质地好,都小巧玲珑。完整的玉虎始见于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的玉虎数量最多,形象最好,共有8件,有圆雕和片状两种形式。之后,玉虎题材从未中断,直至今天。特别是通过几千年的传世演绎和艺术加工,虎成为驱逐鬼怪、震慑妖魔的守护神,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佩戴一件虎面饰品以避邪。

以白琥礼西方。儒家以虎之威猛来象征深秋之肃杀,向西方之神致敬。白色的虎形玉器,作为礼器,则称为白琥,有别于四灵之一的白虎。白琥为礼器,在出土的虎形玉器中并不能够得到分辨。有资料说,有穿孔为普通佩饰,而无穿孔的虎形器才是玉琥。

虎符之说。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出现在凌家滩文化的中的可拆分的双虎首组合玉璜与普通玉璜不同,具有合符观念的可能性。这种璜形玉器既然能够一分为二,并有合拢时相互契合的记号,可能是结盟双方的信物,尤其是与军事结盟有关。自东周开始,成双成对的玉虎多见,并且由一块料琢制,两面刻上相同的构图和造型,再一剖为二,另一面光素无纹,并留下切割痕,分为两虎,合为一虎。这就是虎符之说。《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古代铜虎符出土较多,玉虎符更加珍贵,都出土于高等级的王陵中,并且防伪功能强,可信度高。因为治玉是皇家垄断的,玉料相同者极少。有些虎符的背面还有切割的痕迹,被有意保留下来,可以更好地验证虎符的真伪。著名玉学家殷志强先生认为,东周以后盛行起来的铜虎符应该是在玉虎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璜,从玉黄声,本义是条形玉器。黄是珩的初文,甲骨文和金文都像一人胸前佩珩之形。后借用黄为黄色,另造珩字(从玉行(hang)声,行是道路,甲骨文象十字形)。至此,璜与珩都是玉器,外形相仿甚至相同,但是用途有别,切莫混淆。

最早的玉璜。玉璜是六器中最早的器形,发源地显然偏向于东南的环太湖流域,与发源于东北的玉块交相辉映。出土于浙江萧山的跨湖桥文化两件璜形器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虽然说是叶腊石质地,一件是管状的,呈璜形弧度,可以从管中穿绳佩戴,有可能也是玉璜的一个雏形。由于要打通弯形的管道难度较大,这个技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件应该就是玉璜了,但两边的牛鼻孔并未成功穿透,是个半成品。我猜想,这可能是原本完好的玉璜残断后没有完成修复的“半拉子工程”。在随后的距今接近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半璜残件,从形制看已经非常规整,特别是一件闪石玉质地的桥形璜工艺相当的精细。这可能是东南部环太湖流域史前最早的真玉玉器。

北方神灵玄武。玄武形象没有其它三个神灵那样清晰,其演变也是最为复杂的。最早(与其它三个神灵出现的同时代)是神鹿作为北方神灵的,后长期被麒麟所替代,直到汉代才由龟蛇定型。玄武的玄是黑色,武是什么呢?有资料说,“龟有甲能捍御,故曰武”。我说蛇有拳,更是武了,总覺有点牵强。至晚到西汉,天文学上已经确定了包括玄武在内的四灵名称,玄武造型来自龟蛇也无争议。我想古人相信龟蛇为雌雄二物之象征,龟蛇相交,演绎天地交泰,自然之力胜过真武之神,乃称玄武。灵龟(包括鳖)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所热衷,不但揭示了大家所熟知的长寿,红山文化的双鳖赋予阴阳交泰、生化万物之深意;凌家滩文化《洛书玉版》(CT6P3)夹于龟甲之间,使历来最难以置信的神话般的“奇谈怪论”与出土文物可以相互印证,“元龟负书”之说等高度神秘的文化内涵,竟然能够找出事实依据,并且历史之渊源令人匪夷所思。盘庚之妾妇好之墓出土的双鳖,一石一玉,开创俏色巧雕之先河,意义深远。玉蛇的形象最早出自红山文化,印证了《山海经》中“珥两青蛇”的记载,但出土的只有一件,可能存在的另一件不知所终而甚为遗憾。蛇特殊的形象和特性并不为玉雕所重视,后来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而深入人心才连绵不断。

玉璜与玉珩之别。玉璜是生命力很强的器型,从古至今连绵不断。当西周出现玉组佩的时候,出现了玉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大多数玉珩形制与玉璜类似,只是开孔不同。对玉璜而言,开孔在两边,用绳子悬挂两端,佩于项上,从佩者角度看像一轮彩虹。古代玉器使用方法,很多都是从佩者的角度来看的,这叫自观现象。如红山文化一对玉猪龙的出土场景、凌家滩文化的玉龙等都有这种自观现象,说明这种权利属于佩者或者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实现佩戴的功能。因为远古时代的玉器佩戴,绝非是为了装饰和美观,都与神权有关,这才是真正的治玉动力。对玉珩而言,在横条形玉器的中间开孔,用于系绳,起到承上作用;再在两边开孔,起到启下的作用。也有的只在中间开孔,似乎介于玉珩和玉璜的中间,也许是组珮的最下端悬挂,不需启下了。虽然也可以单独悬挂使用,但是与最早的玉璜功能可能相去甚远,仍然作为玉珩较好。比如最早的有红山文化双龙首玉珩,可能也是单独使用的,但已经不是玉璜的功能了,其中的奥秘还没有揭晓,至少给大家看到的是“彩虹”的样子,而不再是“自观”的内涵了。

通过礼、瑞、璧、琮和珪、璋、琥、璜八个玉字的简单梳理和个人感悟,展示了古代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包容性,活力四射的延续性,叹为观止的创造性,让我神情怡悦、乐此不疲。最后,以当代玉雕思想家蒋喜先生的《四灵六合》作品结束本专题。《四灵六合》融合了四灵和六器与一体,四灵以印章的形式镇守四方,琮璧置于高台(黄褐色陶瓷),层次分明,融为一体。天地有四灵守护而长存,玉雕有文化启迪而辉煌。

猜你喜欢

玉琮玉璧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乾隆御题三节玉琮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物尽其用说玉琮
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
玉琮谜踪
略论战国出廓玉璧
玉璧金龙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古代玉琮的鉴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