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个体认同研究

2016-05-30何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大学生

何宁

摘 要:文化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认同决定。文化消费已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获取认同的方式。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探讨当代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的个体认同及其意义建构。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个体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046-02

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任何一种消费活动与个体认同都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学家弗里德曼说:“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1]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对文化消费不再只是停留在物品本身的实用价值上,还注重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即通过消费进行自我确认。在当代,大学生怎样通过文化消费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出现了什么消费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该如何强化大学生的正面认同,引导他们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呢?本文将从消费和认同的关系来探讨上述问题。

对文化消费这一概念的理解,国内研究者基本一致: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2]。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根据其所属的群体及所处的社会情境,通过与整个社会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结果发展起来的自我组织与自我设计过程。除了整个生活质量、文化信念、消费程度的价值认同外,主要是个体身份的确认,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整个社会的反馈和公认。”[3] 王宁指出:“从认同的角度看消费和从消费的角度看认同,是消费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视角。”[1]我们在面对商品世界时,越来越注重它彰显的符号价值,“我”消费什么,怎样消费,是由“我”对自己的认定来决定的,通常我们在消费时,会选择能够体现我们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和服务,这些消费品成为我们区别他人、自我表现的工具。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征

(一)文化消费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化

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支出外,大学生用于提升和愉悦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在不断增长,如摄影、旅游、欣赏高雅艺术等。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如今大学生更注重多方面发展。

(二)文化消费行为的符号性

大学生文化消费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是它的符号性。消费社会中消费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视觉诱惑,学者在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中发现,在消费时,他们更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通常认为“我消费了什么,即代表我是谁”,即大学生消费的物品已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校园认同的一种实现自我表达的工具。

(三)文化消费的时效性

大学生自身处在不断积累知识的阶段,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好奇,同时社会在不断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这种变化,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具有时效性。

二、个体认同在消费社会中的建构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他们处于现代多变的社会中,故他们的认同具有过渡性、不确定性,他们需要示范群体作为认同模仿的蓝本,大学生心中的理想化角色很多来自他们认可的示范性群体。这些示范性群体包括社会精英、同辈杰出人才、崇拜的老师、亲人等。他们会向大学生传递一种示范认同,使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时会参照他们的理想群体。譬如前段时间在校园很流行的“井柏然字体”,因对其偶像的崇拜,很多学生纷纷练习字体,也有学生因喜欢韩剧去学习韩语,还有大学生出于对社会精英的敬佩,励志成为他们那样的精英在大学努力参加一切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消费活动。这种示范群体的效应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力,应提倡能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型文化消费。

布尔迪厄认为,不同社会阶级具有不同层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现实世界中的内在结构是一整套强制性因素,以持久的方式影响资本的类型和分布。社会个体的阶级位置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无论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还是遵循规范,是为了区别于他人还是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4]。大学生通过文化消费手段来规划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他们在消费时会受到资源的制约,因而选取不同的对象进行消费,故他们的个体归属也必然不同。

在消费语境中,“个人认同是由消费的东西构成的。”[5]从社会学角度看,消费不仅仅用于满足实用需要,人们还透过对消费符号的使用,构成他们对自我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大众媒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成了大学生校园生活外的延伸,并通过电脑网络向他们宣传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应有的认同。现代消费社会中,大学生的认同被各种商品、广告等各种媒体图像的“符号化”所诱导,他们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他们崇尚个性,喜欢时尚,大众传媒通过网络、电视、广告和时尚杂志向大学生描绘一种高品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们鼓励大学生进行时尚消费,大学生也乐于接受,因为这种时尚文化消费能彰显他们的个性和品位,实现对自我的社会群体认同。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中的负面认同

(一)对角色认同的过度追求

对角色认同的过度追求会使大学生丧失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同。比如学习教育消费方面,好多大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理想角色加入各种“考证热”和“考研热”,不惜重金投资各种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甚至花大价钱买考试答案。这种现象折射出某些大学生对待知识的一种功利心态,他们忽略了知识、经验、能力、技能的真正培养,一味关注各种证书和高学历以后带给他们的利益是否会帮助他们接近自己认同的示范群体,这种认同即使达到了也是暂时的。

(二)对身份地位的过度追求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因个人所占资源不同而体现出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品位。笔者不反对大学生适度追求个性,但如果大学生过分追求自己的身份地位,会导致盲目攀比、铺张浪费,更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失去自我感,个体认同得不到实现。尤其对于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来讲,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位置,不惜借贷消费,最终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有少数思想偏激的学生因为对自身目前状况的不满产生对周围环境及社会的报复行为。过度靠消费来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会误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造成心理上的空虚,忽视作为大学生应真正履行的义务。

(三)对时尚符号的过度追求

在大众文化时代,时尚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而大众媒体刚好充当他们之间的媒介作用。但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媒体网络及西方电影等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等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既有钱又有闲的大学生群体。在大量广告符号的包围中,大学生迷失于“失去质量的符号”,丧失自己的理性观察力和判断力,而且只一味地追求符号所带来的价值。

符号消费具有社会区分的功能,通常认为“你是谁”是通过你消费什么来界定的,导致片面追求时尚符号的消费,消费行为由理性走向了非理性。夸示性、炫耀式消费,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被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激励他们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遭遇到的认同危机,会导致他们的自我认同碎片化,所以应合理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强化正面认同。

四、化解认同危机

(一)提倡优质、健康的文化消费

要培养大学生高品质的文化消费能力,需要强化示范群体的积极作用,这需要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学校应提倡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树立正面学习典型,并举办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倡智能型和发展型文化消费,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品位和自身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引导和监督,加大宣传社会示范群体良好的影响力。大学生不应一味追求知识标识,整天沉迷各类证书的考试,而应接受发展型教育的培训,提升自身修养和品位,增强技能,实现自我认同。

(二)正确对待多层次文化消费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大学里场域中产生了文化消费的多层次性,大学生因对身份地位的过度追求而遭遇认同危机,他们一味通过消费商品和服务获得短暂的身份认同,并不能化解认同危机,反而会令他们患得患失,找不到真实的自我。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时应根据自己的经济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范围,不能一味攀比,应明白,社会位置不只靠消费高档物品实现的,大学生若有效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己品味和修养,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同样能实现个体认同,改变社会位置。

(三)理性看待符号文化消费

大学生适度追随时尚文化消费,彰显个性,这无可厚非,尤其在大众消费时代,符号消费渗透到方方面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性对待,积极引导。对政府部门来说,要建设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利用传媒向大学生传达优秀的、彰显民族特色的、高品质的优良文化作品,引导健康、文明的时尚潮流。大众传媒要坚守其媒体人的操守,宣传能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作品,批判庸俗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一味崇尚西方的所有。

大学生通过文化消费从自我认同走向自我实现,但大学生文化消费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在关注消费热点的同时要从根源上解决文化消费问题,把大学生文化消费和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提倡一种健康、理性和多元的文化消费。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
文化消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