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要守住自己的阵地

2016-05-30王经军

关键词:越位祥林嫂文本

王经军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教学“越位”的现象,包括教学目标的“越位”、预习指导的“越位”、语言点讲解的“越位”、朗读指导的“越位”、练习讲解“越位”、多媒体使用“越位”等等。这些做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制其求导思维的发展。因此,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让教学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和谐。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3-2

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后,由于注入了人文精神,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度沉闷死寂的课堂,泛起了层层涟漪,荡漾着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朵朵浪花。值得正视的是,部分语文教师不能守住自己的“阵地”,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有悖语文本真、远离语文本义的“越位”现象。

所谓“越位”是指在足球比赛中,当进攻队员较球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者时(特殊情况除外),即为处于越位位置。在足球运动中,进攻一方常常会陷入“越位”的陷阱,致使进攻组织无功而返,浪费体能且不说,还容易消磨斗志。在语文教学中违背教学的正常教学程序,为了追求效率,提前补充,盲目加餐,是属于“越位”现象;教师牵制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包办、替代学生,不引导、发动学生,对学生的疑问、质疑不耐烦,这也是典型的教师“越位”现象,这与足球运动中的越位所犯的都是“时机不当”的毛病。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越位”现象具体有哪些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学“越位”?

一是对新课程的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不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只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不断出现教学“越位”。更多更为严重的现象是,一些老师误解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宣示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乃至轻视语文学科的实用特性,追求课堂教学的虚荣的美丽。架空了文本的看似热闹,实则胡闹的讨论,不品味语言、不体悟思路,而几乎充斥课堂分角色朗读、课堂剧表演、流行歌曲演唱和多媒体影视展,使语文课很像班会课、政教课、音乐课,独独不像语文课。

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准备不充分,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手忙脚乱或顾此失彼,也就很难在活动中把握教学的尺度,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是教师对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不足,在教学活动中,低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容易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忽视大多数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没有给学生解决问题牵线搭桥,反而直接越过学生,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出现教学“越位”的直接原因。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教师“越位”现象呢?

一、深入研读文本是解决教师“越位”的基础

深入研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面对文本,教师首先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自主地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再依赖于空洞的教参。

面对文本,还要做“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的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面对文本,还要考虑到教师解读文本的对象——学生,这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主体。在解读时,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才能确保在教学时不“越位”。

二、课堂即时评价要准确到位,确保不缺位、不“越位”

只有紧扣文本,深入文本,不缺位不“越位”,课堂即时评价才有生命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妙语连珠,精彩纷呈,老师只是站在一旁,聆听发言,不多置评。这时,有个学生在言论一番之后下断语:“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最终肯定是以失败告终的。”听到这里,老师发言了:“刚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也很大胆,他预言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最终肯定是以失败告终的。可以这么说吗?在我们学习的这一回里,能否看出端倪?”就这么轻轻一句即时评价,如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石子,热烈的争论开始了。最终大家得出结论: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已初露端倪。

当老师认为那个学生的回答紧扣文本又很有讨论价值时,便先用“刚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也很大胆”的肯定式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然后抓住这个回答提出“他预言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最终肯定是以失败告终的。可以这么说吗?在我们学习的这一回里,能否看出端倪?”这个问题非常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争论不仅仅是辨析,而是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了深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设问精当,准确到位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

设置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问偏题、怪题,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要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事先要有一定的预知,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同时对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新的想法有所预料。

如学习《祝福》,祥林嫂之死,常被忽略。人们只关心的是祥林嫂的生前命运。其实,教师适时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疑问更能促进学生掌握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课文前没有具体交待祥林嫂的死因。但从内容上判断,可推出祥林嫂是“老死”的,犹如一盏油灯,油竭芯尽灯灭。如果泛深入而谈是因为在封建绳索的捆缚下而死,虽正确但不具体。从祥林嫂临死前的神态(肖像描写),从祥林嫂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与“我”的一段对话)以及短工的旁证,可见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老死)。这是一个畸形的生命。祥林嫂“老死”的结局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她是那样勤劳、那样善良,希图依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一生。而她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专制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不断地摧残她。那一幅“丧夫图”、那一幅“丧子图”、那一幅“木偶图”,组成了中国近代末期一代妇女的悲剧形象。而那一幅“中年老妪”图,使她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内涵更丰富了。一个不到40岁的中年妇女,按照生命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然而祥林嫂生命却枯萎了,世上还有比这更惨厉的侮辱和损害么?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这是祥林嫂形象的独特的典型意义。教《祝福》,在这无疑之处发生精当疑问,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分析,对认识小说的悲剧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

四、点拨精巧,及时到位

学则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五、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优化思维,确保学生的思维到位,必须以“数学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思维到位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位,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是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思维到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掌握思维的策略。

六、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做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题目的布置不在多而在精,应该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完成。做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巩固的形式。比如默写名句,可以让学生在黑板展示,其他学生评改。这样台上台下学生形成互动,共同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猜你喜欢

越位祥林嫂文本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2011~2012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越位特征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