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改进

2016-05-30李华

中国经贸 2016年14期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李华

【摘 要】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当前存在着管理意识上的淡薄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缺乏环环相扣的严格的管理流程,在资产的盘点清理上效益和效率也较低。在资产利用率上,存在着重复购置的资产或者是原本并不十分需要的资产,导致了购入后的资产浪费和闲置,利用率较低。在会计核算上,对于固定资产的真实账面价值无法体现,不利于单位掌握固定资产的财务反映和单位总体固定资产价值的当前情况。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改进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是单位服务人民和贡献社会的基础,单位内部应当对其资产管理提起重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现象上,作为全额拨款单位,在制度的不健全和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的无故损耗和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问题

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单位的负责人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上认知程度不够,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责任现象的不足与追责机制的缺乏。在购置和持有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缺失了固定资产变更的手续登记或者出现漏登、手续不全等问题,造成固定资产在入库、保存和移送的过程中缺乏追踪记录,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无迹可寻。在固定资产的入库阶段,由于接收部门可能存在着懒散的工作作风,没有做到及时入账,容易导致后续的遗忘,致使财务会计核算上登记了相关费用但固定资产接收部门却没有入账的登记内容,导致资产登记情况不一致。在固定资产的借用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较为松散的单位没有明确的交接形式说明和签字确认说明责任移交与返还时间,很可能导致固定资产被移送后的流失,造成管理部门实际上的资产丢失,与财务上核对出现账实不符,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无效资产。但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的单位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也甚少对账实实行核对和检查,导致资产实际丢失后也仍然挂在账上。或者是存在着其资产的盘查和清点仅仅是走过场,应付制度规定的需要,降低了盘点的效益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疏漏大,难以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单位的真实资产状况。在固定资产的移除上也同样如此,固定资产的报废使用应当向相关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部门进行申请同意,但实际工作中制度流程履行率有限,资产移除随意性强,容易为国家造成财产损失。

2.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利用率也出现了使用频率低的现象。由于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拨款,具有较强的资金支撑力度。在资金消耗上,由于不需要本单位的内部进行盈利活动创造资金流作为支持,申请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审批与通过往往较为迅速,时间上过快,很可能导致思考时间不够的导致的冲动消费或者其他非理性消费状况。在申请内容上,对科学性缺乏论证,部分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快或者是已经接近过时,但仍然由于对新事物的不了解而盲目购入。在财政拨款单位的外部监督上,往往也只对预算总额进行了审核和监督,核定基本的预算范围和内容,对于固定资产的具体购置和实际使用效率缺乏了解和审批。最终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闲置和使用效率较低,预算上制作粗制滥造,导致了固定资产消费的浪费。

3.固定资产核算现象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会计核算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在单位购入固定资产的时候,直接将资金损耗计入了当期内容,增加固定资产并减少单位资金,没有后续处理。也就是说,在固定资产一次性购入之后,将不会有计提折旧和估算使用年限、预计残值的步骤,这就意味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实际上在购置后就脱离了财务核算的管辖范围,不再在账务上予以反应。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显示为固定资产的初始购买价值,直到确定损耗和报废才会从账目上移除。这期间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没能得到反映,缺乏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基本评判依据。且由于无法得知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固定资产在单方管理下更容易滋生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办法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在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活动进行中,首先应当注意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认知水平,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起重视。固定资产负责人或部门可以定制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知识讲解的小册子,以生动的形式介绍内容,让各部门和负责人了解固定资产的基本管理内容和法律法规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处罚和规定。在寓教于乐中提高普法意识和认知,帮助单位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认识自我责任和管辖内容。在制度建设上,把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业状况和工作服务特点,构立契合自身条件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制度。在固定资产的采购流程、登记和贴标等以及后续的维护与变动等,都应当建立明晰规范的流程和制作签字流程卡,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档案卡。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上,单位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并根据时间节点不定期的进行抽查或者清点。每次盘点时间间隔不应过长,对于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范围,可以考虑以随机抽查和重点盘查的方式进行,延长全部清点的时间间隔。在盘点中,对账实进行核实,对于管理问题和漏洞应当及时上报和处理。对于明显出现问题的个人和管理现象,应当实施追责制度,保证单位财产利益不受损害。

2.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上,在普法和责任意识加强后,可以由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申请做出初步审核和合理化沟通,根据各部门的实际发展阶段和需要进行考察。在单位总体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上,应当尽量以会计期间为单位,对每一阶段的各个部门申请编制固定资产的申请和审批计划表,制作重要购置和紧急购置资产的优先级排序,依据排序顺序购置固定资产,兼考虑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申请频率,减少固定资产购置过于随意,增加审核上的专业性和考察力度。对于已经购置的固定资产,要做到物尽其用,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率低的事件频发的部门,在购置新的固定资产申请上延后并减小其通过率,对于情况严重的部门予以问责。对于已经购置的使用率過低或者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进行检修和监察,考虑其在单位内部的可使用内容和滞留价值,对于低效无效资产予以清理,提高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的运营质量。

3.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的处理上基本达到了信息化要求,利用财务应用软件来核算。同样,在财务软件上往往也设置了固定资产的处理内容,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已经存在的固定资产重新进行清理和登记,将固定资产的最终结果和内容录入和管理,以电子资料存档的形式代替固定资产卡片式管理,增强资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纸质卡片丢失带来的固定资产过往资料和变更调动记录消失而造成固定资产无迹可寻的情况。对于部门而言,可以接入外部接口,提供查询权限,并对于固定资产的变更和情况进行网络与软件沟通,联动固定资产的变化情况,帮助各个部门了解自身的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沟通,增加部门间固定资产交流,减少不必要的新购入固定资产,提高单位的资源利用率,降低预算资金范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和折旧状况现象上,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的管理输入预计的使用年限和判断预计残值,由财务软件中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自动计算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和实际账面价值,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反映情况。

四、结语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发展和新技术下的更新换代,许多固定资产还面临着需要重新清理整顿的状况。对于过往的行政事业单位遗留的固定资产账面和实际的资产存在现象,也需要重新进行盘查和核实,根据新的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情况确立新的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和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应当在制度上提起对资产管理上的重视,重新健全和建立直观简洁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常喜莲.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之我见[J].时代金融.2014(36).

[2]牛雪梅.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

猜你喜欢

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探讨如何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关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