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空间理论在提升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运用

2016-05-30施丽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中学生

施丽雅

【摘 要】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积极思维活动,它要求读者积极主动地从作者提供的书面材料中去寻求理解的线索。书面语从表面看起来是单向的,实际上阅读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是由作者和读者双方参与的一种潜在的信息交流。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本文从字词、句意、篇章、文化方面阐述心里空间理论对于提升中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本质。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用语言来表达认知内容——思想。在语言实践中,语言依赖认知的推导,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一种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习与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及外语教学界日益关注的一个话题。透过心理空间理论,了解阅读的本质,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福柯尼耶的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时,大脑会激活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框架,并存储在记忆中。通过不停构建心理空间及转换其关系,并把这些储存在思维中,这种话语信息的集合称之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的普遍形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和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随机和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指出心理空间是一种认知建构,为一些语义和语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都是在这里对话语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心理空间包括认知成分,并由框架和认知模式为其提供一定的结构。他指出语言并不携带意思,语言只是引导意义。随着话语的展开,大多数的认知建构在语言形式的幕后进行,即在心理空间中进行。心理空间理论自1985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涉及词汇、结构、语篇、语言运用、翻译等领域。

二、心理空间理论下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

(1)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理解的基础。打个比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词汇就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对于词汇的正确把握正是英语阅读的基础。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 space),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 dimensional 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有了这一功能,作者的名字可用来指称其著作就是一例,例如Plato takes up half of the top shelf of that bookcase.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阅读时看到Plato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能想到与其相关的著作及理论。

“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强调了这个外科医生的笨拙以及引起的令人不快的后果。但这一推理并不仅仅从“butcher”的认知域到“surgery”的认知域。在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只具有“切肉”和“外科手术”的部分结构,在类属空间的基础上,相互映现,结果在两个输入空间中,一方面手术室、病人和外科医生与另一方面的屠夫的工具,其方法和切肉的方式相互映现,在整合空间中形成了突生结构。有了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于词的把握更加的确切。

(2)英语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这就要求阅读者根据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以及文章的逻辑关系,揣测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如果语言脱离了人类强大的认知力和丰富的经验时,那么语言失去了表达本身意义的能力。话语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活动,随着话语的展开,不同视觉的心理空间将随之建立而不断调整,并受到语义、语用、认知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当看到雪莱的“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就会想起杨文全写的“毛衣已经脱下,离穿起裙子的日子还会远吗?”。原文本心理空间冬天,就要求使学生想到很冷穿毛衣的另外一个心理空间,冰天雪地。心理空间春天就会激活心理空间裙子,表明春天里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就是说,心里空间A和心里空间B如果有一一对应的事物,那么阅读理解就会成功,不会产生歧义。但心里空间A和心里空间B不能一致时,歧义就会出现。中国学生输入、输出外语时,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接触,学生阅读水平自然不能有所提高。

(3)Cutrer(1994)指出,语言中时态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相邻心理空间之间的局部时间顺序关系,并且跟踪视点和焦点的变换。Cutrer提出了一套由时态引导的心理空间连接的原则,并解释了我们用语言来构建时间和视点组织的方式。例如:

(a)Max is 23.(b)He has lived abroad.(c)In1990,he lived inRome.(d)In 1991 he would move to Venice.(e)He would then have lived a year in Rome.

我们从“Max is 23.”信息构建基础空间开始,使这一空间为焦点,并附加上Max过去在外国生活(Maxliveabroad)的信息。在句(c)中“In1990”是空间构建词,建立新的焦点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其内容为“Max lived in Rome”。在句(d)中新的焦点空间成为我们考察Max迁移的一个视点。与此同时1990相比,我们把1991看作将来,因此从这一视点,我们构建了另一个新的焦点空间——1991,其内容为“Max move to Venice”。在句(e)中,1990空间和1991空间仍分别为视点和焦点。其内容是相对于焦点1991的过去时间(live a year in Rome),由此可见,空间的构建是由一系列事件,视角和焦点的变换组成的。学生阅读中可以根据不同时态判断所发生的事情及地点的转换。

(4)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由于受到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历史渊源、地域环境差异、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固有观念、比喻与联想等,这些方面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从而导致语言的不对等。而这种影响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学,第二外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同时受到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或多或少的产生一种融合。心理空间的构建与转换需要有社会文化因素,而写作中选词造句的分析要有心理空间这个知识的整体状况和储备作为前提和基础,可见二者在写作的实践中可以同时使用,对英语输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句:He is driving a Lincoln.例句中,当讲话人提到其中一个概念“drive”时,读者就可能启动一些与交通工具有关的概念,而知道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Lincoln是美国内战时的总统,但‘Lincoln在此只可能是一种交通工具的品牌,而不可能是人名。这样从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转换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学生便能理解‘Lincoln在此指代交通工具这一心理空间。学生的推理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阅读是一个多因素作用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个渐进的复杂过程。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斌2004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第一期.

[2]张辉.2003.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3]吴莉.2006.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外语学刊》第三期.

[4]苏宁.国外第二语言阅读研究的当代发展[J].上海:国外外语教学,1998(3).

[5]朱文艳.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科技促进发展,2008,(11).

猜你喜欢

英语阅读能力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立足“三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几点看法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