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给爱穿上“为了你好”的外衣

2016-05-30高杰

甘肃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柳树介子晋文公

高杰

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在称霸之前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一天,他们在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断粮待毙之时,一个叫介子推的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总算保住他的性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在封赏当初跟随他一起逃难的臣属时,介子推却拒绝封赏,带着自己的母亲去绵山隐居了。于是,晋文公派人搜山,想找到介子推,结果费尽周折也没找到。后来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介子推非常孝顺,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他的母亲逃出来的。”晋文公真的命人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熄灭之后大家发现了抱着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焦的介子推尸体。晋文公很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他砍下了那棵大柳树,做成鞋子穿在脚上,每走一步就念一声“足下”,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他还下令将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准百姓举火做饭。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细细想来,介子推的死却因晋文公太过于自我的“爱”造成的——正因为不想受到封赏,介子推带着母亲进山隐居,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也应该是他理想的归宿。而晋文公为了体现自己的宽厚仁义,硬要封赏介子推,所以做出了烧山这样的荒唐事,并最终造成了一个悲剧的结尾。可以说,介子推就是死在了晋文公“爱”的包围之下。

其实,介子推的死,不单单是因为晋文公的“爱”,他的一位朋友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介子推隐居深山,本来二者是相安无事的。可是介子推的一位朋友偏偏要出来打抱不平,他觉得晋文公封赏其他一起逃难的大臣,却单单丢了“割肉”的介子推,实在是忘恩负义的表现。于是充满“正义感”的友人在皇城门外写了一首诗暗讽晋文公。这让本就心怀感恩的晋文公不得不去找到介子推并封赏他,也正因为这个,才发生了后来的悲剧。

无论是友人的打抱不平,还是晋文公的知恩图报,站在他们各自的角度,都是无可厚非的,并且是为了介子推好。但是,友人和晋文公都忘记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他们的“以为”,仅仅代表了他们自己。我们可以假想,如若介子推要加官进爵,他完全可以在晋文公登位以后等着封赏,并且以他之前的举动,稍加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实际是,他选择了带着母亲隐居,这只能说明,他无心加官进爵这件事,在他看来,归隐山林比居庙堂之上更具有吸引力。

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己所欲,慎施于人”,却被很多人所忽略。这一点,体现在教育上尤为明显。无论是家长对于孩子,还是老师对于学生,我们很容易披着“为了你好”的外衣,给了孩子沉重的枷锁。

网络上曾经有一个深得很多人心的段子,“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这不单单是一个笑话,因为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的。应该说,被爱是一种幸福,可过多的爱带来的除了幸福还有压抑——因为被爱,要学着迁就;因为被爱,可能要放弃自我;因为被爱,就要学着接受,而失去了选择的机会,等等。比如每年高考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就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而填报了自己并不是特别中意的专业,最终导致学业上得过且过,浪费了大好时光。其实,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为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因而他们对于志愿的选择很实际,至少是就业前景好,发展希望大。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选择却忽略了最终的学习主体——孩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很多时候家长决定了孩子的方向,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正因为此,在孩子走向人生远方的初期,家长的引导才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犬马皆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在他看来。孝顺父母的前提是尊敬。何止于对父母,我们要爱别人,都需要先尊敬别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属于他们的生命轨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而合理引导的基础上,给予陪伴,让他们以自己喜欢、合适的方式成长,而不是简单的操控或是替代。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本就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不披上“为了你好”的外衣,也就实现了萧伯纳所说的“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猜你喜欢

大柳树介子晋文公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