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与探索

2016-05-30王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清兵教员葫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通过对一篇篇饱含作家独特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呈现作家鲜明个人风格的优秀文本的鉴赏探究,使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等进行不同的解读。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在创造,它能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的欲望,但是,梳理近几年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象,这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并不理想。尽管教师在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素养仍然不高,尤其是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不足,与以创造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时,对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笔者在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质疑探究,用问题引领阅读,让学生的思维探究逐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刻,从而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学生概括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多媒体展示:

《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讲述了小学生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因为父亲和老师的反对,最终被迫改变爱好的故事。

环节2:细读文本,发现问题

细读文本是实施探究式阅读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学生能不能发現和提出问题,决定着问题的广度、深度和价值。现代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活动中,当读者的问题不断涌现时,阅读才算是真正开始”。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就是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推动自身的认知、思维、能力、人格、价值观的发展。

师:同学们,经典作品,令人百读不厌。在不同的时代和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大家的成长经历或许同主人公的遭遇相似,请同学们再次深入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生:老师,这篇课文就围绕“葫芦”来写,“葫芦”是全文情节发展的线索。那么,谁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呢?

师:这名同学读得很认真,思考得很深入。(这个问题非常好,看似简单,不起眼,实际上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葫芦贯穿全文始终,小说中大部分人物的生活场景都有对葫芦的描写,说明葫芦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能从题目上看得出来,谁拿走了他的葫芦呢?大家是否也有这种困惑?

生:有(大部分学生)。

师:你认为在这篇小说中,谁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呢?

生:我认为是“学校的教员”,他的蛮横不讲道理剥夺了清兵卫拥有葫芦的权利,这是清兵卫的私人物品,他不应该拿走。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教员”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是“当地的富人”。

课堂上的质疑是学生感悟文本的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形式,是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师:看来大家对“谁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这个问题认识有争论,请同学们再次深入文本,认真阅读,小组讨论,形成答案来展示。

师:(板书)“谁‘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

环节3: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阅读地很投入,谈论很热烈,下面请各组展示看法。

生1:当地的富家花高价钱从古董商人那里买走了清兵卫的葫芦,成为葫芦的最终拥有者,是葫芦的最终归宿。可以说是他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

生2:年老的校役接受了教员给的葫芦,他并不知道这是谁的东西,只是教员让他处理掉。所以年老的校役把它“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把葫芦据为己有。也可以说是他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

生3:外来的喜欢武士道的学校教员,在修身课上当场没收了葫芦。剥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拥有权,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

师:刚才各组同学的发言很令人赞赏。一组同学认为“拿走”就是“拥有”;一组同学认为“拿走”就是“占有”,把东西给我就是我的;还有同学认为“拿走”就是“剥夺”,用强硬的态度对待别人的东西。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观点认识比较集中,“拿走”可以理解为“剥夺”“占有”或“拥有”,基本上回答了我们讨论的问题。

环节4:探究问题、理解主旨

新课标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感知活动本身就是不断地向课文提问,而课文则不断地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学生的提问,呈现、展开并改变、超越学生的问题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感。所以,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笔者又推出了下面的环节,把学生思考、探究的层次向前推进了一步:

师: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清兵卫与葫芦”,小说中的清兵卫对葫芦是热衷的、痴迷的,甚至可以说葫芦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葫芦”就有抽象意味。在这篇课文中,到底是谁“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呢?请大家再次研读课文,分组讨论,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师:(板书)“谁‘拿走了清兵卫的‘葫芦”。

师:同学们可以打破小组的界限,展开广泛讨论,然后发表看法。

生:学校的教员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没收原本是无可厚非的。这个教员没收清兵卫的葫芦与他的“业余爱好”更密切,是因为他“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是因为他自己崇尚的武士道与本地人喜欢葫芦的风气格格不入,认为玩葫芦的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清兵卫的“葫芦”——自由爱好,被以教员为代表的武士道精神无情的拿走了。

师:这位同学认为“葫芦”代表着清兵卫的“自由爱好”,教员用自己的喜好剥夺他人的自由爱好,是野蛮的!

生:父亲的客人到来时,父亲对清兵卫喜好葫芦是有明确态度的,“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就是不喜欢!父亲虽然“很不高兴”,但没有干涉。当母亲将教员来家里告状的事告诉父亲时,父亲“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然后“拿起槌子将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了”。骂清兵卫是“没出息的孩子”,并让他赶快滚蛋。由此可见,父亲完全否定了清兵卫的喜好,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个性。清兵卫的“葫芦”被简单粗暴的封建家长制度拿走了。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更深刻,认为“葫芦”代表着孩子的“天赋、本性”。家长因顾及自己的脸面而打压否定孩子的个性发展,是残酷的!

生:清兵卫的母亲在教员来家访时,吓得战战兢兢,根本没有给清兵卫应有的袒护、求情。可以说没有表态就是帮凶!等到教员走后,清兵卫的母亲却无奈地哭了起来,并且“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感觉是孩子在外面做了很丢人的事情,在学校里很不争气,让老师找到家里来,有失体面。母亲的隐忍、懦弱、无知、对孩子的错爱,在一定程度上也葬送了清兵卫的美好“艺术前程”。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更独特,认为“葫芦”是清兵卫的“前程”。清兵卫小小年纪就对葫芦有很高的造诣,将来可能成为艺术家。很可惜,被母亲断送了,是悲哀的!

生:父亲的客人对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方式不认同,“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不尊重清兵卫的喜好,不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大人的眼光武断看待孩子的认知,会给年幼清兵卫的心理带来阴影,影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清兵卫评价马琴的葫芦“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客人作为外在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清兵卫健全的“人格”。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更新颖,认为“葫芦”是清兵卫的“人格”。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环境至关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通过以上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挖掘,从多角度对“葫芦”进行了阐释,见仁见智。同时也对小说主人公的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后回答。

生:清兵卫的遭遇不仅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天性、天赋、人格受到粗暴的干涉和摧残,还反映出以教员为代表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对普通民众的冲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于课程认识和课改理念,这节课笔者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的认知规律,采用了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期达到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目的。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敢于放,智于收。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怀霞.高中语文质疑式课堂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10).

[3]李晔.质疑讨论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山西教育,2003,(24).

[4]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9).

[5][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罗星凯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6]曾祥琴.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王海  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  272200)

猜你喜欢

清兵教员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清兵卫与葫芦
写意葫芦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宝葫芦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清兵卫 与 葫芦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