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

2016-05-30崔健

关键词:魅力古诗词

崔健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音乐的重要内容,当代声乐作品吸收古典音乐精华,为其谱曲再现古典音韵。在声乐表现上,要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要把古诗词的叙事性与声乐的歌唱性结合起来,要做到“重情”“在境”“绘景”。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表现;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5-02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歌曲欣赏不仅仅停留在固有的一些艺术形式上。从题材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而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的古诗词,则与声乐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富有艺术性有高度研究价值的古诗词声乐作品。自上世纪起随着刘雪庵、傅雪漪、黄自、江定仙等大家不断创作整理出《红豆词》《西江月》《菩萨蛮》《点绛唇》《杏花天影》等等一批为古诗词重新谱曲编配伴奏的声乐艺术歌曲,自此拉开了古诗词在声乐舞台上的重现光辉。但在演唱这些古典诗词歌曲时,需要重视声乐的结合。

一、重视古诗词的“叙事性”与乐曲“歌唱性”相结合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那么在歌唱中其主体就是体现在表达事物。我们就不能单纯的在进行演唱。要懂得“诉说”式的演唱。也不能单纯的的叙述失去了歌唱的意义。而是将作品本身和自身的歌唱语言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演绎才相对成熟。

要深入了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而了解其内涵。每一首古诗词都在讲述一件事或一种心情。《枫桥夜泊》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为唐代诗人张继的诗谱曲的艺术歌曲。演唱者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挖掘和探索。这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歌唱语言和理解古诗词的韵味。作品的创作背景大致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创作背景是指作者身处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美学审美情趣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正处在唐代玄宗天宝繁华盛世年间,当时政治局面稳定,老百姓生活安定,而延展到唐宋以来的美学思潮,文人讲求“韵味”,要重视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而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映入了眼帘。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张继本身当时的心境和创作意图。诗人赴京科举不第,为排遣心中苦闷心绪,租一小客船泛舟至苏州枫桥镇,于夜半在船舱内突闻寒山寺钟声,不禁有感提笔之作。以这种方式对作品分思入缕的细致的研究体会,更能增强对于古诗词歌曲的把握和演绎。

更要重视古诗词歌曲中的演唱技巧。有些人唱歌很有“味道”音乐感觉很流畅很连贯。那么体现在声乐中就是歌唱性的作用。我觉得要把歌曲唱得像“歌”,不能仅仅是叙述。似断似连的叙述是读,浑然一体连贯绵密的带有起伏音高的叙述才是歌唱。我觉得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给自己的作品分配气息。气息的重要性就不必再说了。气息是歌唱的灵魂。那么有效的协调好自己气息的分配会令歌唱听起来更加流畅。给自己的发挥留出更大的余地给作品更广阔的空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的气息是有限的。分配给作品中的每一乐句要十分精准。该拖得长一些的乐句不能留气息留得少。该断开的句子不能延长。否则就会令人听起来是断的。其实基本的如长句子的前面一句要充分把握好气息留出一半的余量,句子之间迅速偷气保证能够完成。句尾要自由延长不要跳。高音时要保持气息的充足等等原则。其实把握了这些原则就完全能让歌曲流畅通顺。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强弱起伏突出等音乐上的变化。这样的歌唱一定是富有歌唱性的表演。

第三便是二者的融合。首先要保证体现传统的中国古典风格这样才能保证叙事的圆润而不突兀。为了保持中国式优美平和的旋律和中国古代文人诗词特有的含蓄,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雅乐七声调式,而在高潮部分即结尾一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所以演唱者也应该注重传统歌唱中的起承转合的表现方式。一定要古曲古韵原汁原味的表达。不能偏离了其最根本的风格。在咬字念白音韵结尾处多下功夫。对于具体艺术歌曲的表现,既要求理解歌曲文学语言,又要懂得音乐语言和其表现规律。

二、重“情”在“境”绘“景”

在繁多的聲乐作品中,最难以驾驭和演唱的并不是冗长复杂的歌剧选段而是短小精美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范畴,是声乐作品的主要体裁之一,最早是在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艺术歌曲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文学家的杰出作品谱写高品质抒情歌曲,在歌词和音乐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歌曲与诗词的结合带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使它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中揭示深刻的思想感情。艺术歌曲可以深入细致地表达人们具体细微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染力,因而世代相传。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音乐的意境,在声音的运用、呼吸分句、情感把握直至演唱者个人的文化修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短小的艺术歌曲其实包含着大学问,它是对演唱者各方面素质的考验。而我们中国严格的来说。属于中国所独有的的艺术歌曲就是古典诗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那么我在学习了古代的传统音乐文献后。印象最深的便是“情”“境”“景”三个字。这给我们打开了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另一扇大门,应用到现实演唱更加能够体会其重要意义。与其说是体会更不如说是三种表现手段。

1.“重情”这里的情并不是感情。而是一种情绪。符合音乐符合环境符合作品的情绪。不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情绪。外在表现给他人的情绪。演绎音乐中表达的手法自己的二度处理。都要符合基本的情绪才能够很准确的表达音乐形象。这样才符合了基本要求。决不能脱离了情。那么一定会令演唱给人以脱离音乐的感觉。所以在分析作品时就要把乐曲的基本情绪抓住。和乐曲中的情绪变化都要寻找出来进行标记。比如《枫桥夜泊》中“对愁眠”就是它很简明的“情”。《碛砂唐诗》中写道:“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那么便奠定了它的基本情绪是低沉的带有哀愁的色彩。再次投入诗中本体。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那么便要在基本情绪基础上更加细化到演唱中要情绪少低沉。淡淡的愁绪中带有一丝观景淡然的恬静。还要体现作者的深刻思想,再去运用歌唱表现手段进行演绎。那么效果一定是极佳的。

2.所谓“在境”即歌唱者如果想要演唱好古诗词歌曲,首先自己要陶醉其中一定要进入音乐而不是旁观者。第二便是从开始到结束都不能离开“意境”。什么是作品的意境?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和清俞樾《春在堂随笔》中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两人均认为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所表达出来的情调与境界。回到诗歌上来看意境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也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在回归声乐演唱中来看“意境”便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一个很微妙的事物并不是说看得见摸得着,但却是存在于方寸之间。我更强调要在声乐演唱中利用意境。要让自己先静下来。自己将自己的内在感觉和作品相联系形成“通感”再由作品传达到听者。那么你的演唱一定是唱进了别人的心中而不是单纯的音高进入了耳朵。这才能体现歌唱艺术的艺术性。《枫桥夜泊》一曲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歌词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所以一定要进入诗中而不是停留在舞台。

3.“绘景”则更多地是体现在自我催眠上。好的舞台表演一定要有扎实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催眠能力。“走进作品中,跳出舞台来”是我最真实的感觉。“描绘景象”就是通过一种方式或手段再现画面传达作者的概念和意图心理。在声乐演唱中借鉴了这个词语则是更加注重在利用声音的变化和表現为平台向听者传递一种情绪引起听众的联想。而自身的脑海里在演唱的同时也勾画出符合作品的场景。形成画面感令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跃然于纸上。这是演绎古诗词歌曲我觉得最灵魂的地方。你有了画面感就有了情绪更能将古曲的那种古色古香体现出来。自己心里要随着作品的递进不断地勾画场景于脑海之中。如同观景者一般将自己的所有艺术处理融为一体。最终的演唱一定是非常自然流畅巧若天成。

参考文献:

〔1〕王苏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程[M].学苑出版社,2013.

〔2〕江小韵.中国艺术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东青.正确的歌唱意识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探微[D].西安音乐学院,2011.

〔4〕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魅力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我爱古诗词
雨的魅力
《东方欲晓》的魅力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