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分析

2016-05-30肖红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课堂教学

肖红霞

【摘 要】做好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工作,对打牢学生语文基础、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课堂中受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教师能力缺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提问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对策措施,以期对教学工作有所助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提问,是教学手段中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反馈自身困惑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方法,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被广泛使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因其内容的相对活泼性以及学生教育的启蒙需求,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做好小学语文课堂,用好提问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对打牢学生国语基础、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

1.教师提问能力现状

懒于发问型。部分教师认为低年级小学生属于智力开发的懵懂期,对课堂内容的了解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主观上否定了提问的必要性,遵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一味走进度、按计划,“填鸭式”教育,对学生进行最为原始的我“教”你“学”式引导,学生对教育效果掌握如何、学生有何困惑点都不在教学安排中,掌控课堂有力,缺疏于了解课堂效果。

频繁发问型。有些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有偏差,认为课堂就是相互探讨或者说教师以问题带领学生思考然后得出结论。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有其可取性,但却忽略了接受教育的主体——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处于基本无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的最初始阶段,能否跟得上老师的提问、能否从提问以及回答中归纳出教学结论都需要打个问号。

随机发问型。这种类型的老师对课堂提问没有提前的规划和设计,讲到某一部分内容时会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随机提出问题,这种类型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即兴理解上,有些问题质量很高,对促进教学过程开展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但也有部分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对回答问题的对象考虑不深,致使问题脱离实际的教学需求。

设计发问型。这部分教师对课堂有足够的设计,知道在什么时间该提问,讲到哪一部分要提问,所有问题都在课前有着充足的准备。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学是最为“安全”不会出纰漏的,理性足够。但同样,这种类型也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即创新性的缺乏,对于拓展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有着较大的短板。诚然,这种短板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弥补,但却无法根据教学现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2.学生思维能力现状

提问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学效果、发散学生思维、提升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反响便需要十分关注。目前,学生对待提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学习能力不同,对提问本身在心理认同上存在差异。每个人先天学习能力不同,对某一门课程的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致使学生在面对老师提问时存在完全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这种心理支配下的身体反应。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提问问题的答案了然于心,表现欲望强烈,争先恐后举手回答,积极性越来越高;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问不知所云,心中存有被提问的恐惧低头不语,积极性逐步降低。课堂教学遇到课堂提问,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情景,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二是课堂引导不足,对提问本身在个人认知上受到局限。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对提问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泾渭分明的判定,认为教师天然就是提问者,而学生的角色定位永远是被提问者,导致教师在课堂上除去教学本身以外处于一个更高级的层次,缺乏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有困惑不敢提问,有想法不敢发表。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缺乏正确合理的引导,长此以往,致使这种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三是教学交流不多,对提问本身在回答结果上思维定势。课堂在教与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是一個探讨学问、思想碰撞的地方,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使得标准答案意识在教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教师不敢让学生发散,因为太过发散可能会偏离“标准答案”,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缺乏发散的勇气,远离“标准答案”的回答偶尔会遭受哄堂大笑,被冠以离经叛道之名,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考试中也不讨好。如此思维定势,极大限制了提问与回答这个回路中的其他可能性。

二、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思维僵化创新路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创新在教学效果和实践检验上并不一定都会讨好。循规蹈矩教育、引导学生发问对教师所能收获到的学生成绩单数字往往更高,老师满意、家长满意,学生也满意。因而,两种情况对比之下,很多教师更愿意接受这种看得见的效果,对隐形效果和长远效果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这也是导致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在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又会重新产生大不相同结果的原因之一。

二是经验差别导致方式各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课堂和课堂提问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基于教师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经验积累。有些老师喜欢在学生打瞌睡的时候提问,将提问作为“醒脑剂”;有些老师喜欢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提问,因为这样有可能得到更为精准的答案,这些都是教师平时积累对提问现状的影响,因为关注点的不同和追求效果的差异导致了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也直接作用于提问效果。

三是考评机制限制学生思维。小学生相对来说都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所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绞尽脑汁进行思考。但由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会含沙射影或直截了当明确正确答案,无形中给学生回答问题造成压力,长期下来,由量变发展为质变,影响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本身的检验方式单一,仅凭考试结果评判学习效果好坏,其结果反馈到课堂就是学生一心追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而忽视了思考的过程。

三、对策方法

一要提升自身能力,破解提问的尴尬现状。作为教师,要设计好的提问、引导活跃探讨氛围,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不可或缺。要着重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同类型问题看法在广度上的积累和深度上的思考,多取经学习,勤取长补短,通过总结归纳,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风格和对应课堂实际的提问模式以及回答模式。要加强教学研究,深入理解《大纲》要求,把提升自身能力作为提升课堂质效的首要手段。

二要打破思维定势,引导正确的教学定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如果一味让提问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工具,固化于已有的思维定势,教育将停滞不前。为此,作为教师,要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大家发表看法、提出疑惑,对每一名学生针对所提问题的回答都要寻找其发光点,并就发言本身引导其他学生讨论,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发散思维,提升对所提问题在广度上的认知。

三要搞好课堂设计,巧用应景的提问方法。课堂要设计,但不能完全设计,因为课堂上会发生很多的“临时状况”。为此,作为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提问的基础上,针对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课堂的实际进度等因素,合理搭配提问方法,既要有精巧设计的问题,也要有灵机一动的探讨,只有教师不僵化、能巧问,学生才能敢发言、会发散。

四要理性认识教学,走出固化的思维牢笼。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会严重影响学生成绩,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实则不然,教学只是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答问题,对回答不够全面的合理补充,对回答不着边际的及时引导,对原本不属于设定答案却又很出彩的鼓励探讨,让教学真正相长,学生的答案只会更加接近本质,既不会离经叛道,也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085《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