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军官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建设需求分析

2016-05-30李柯范书义姜会霞史连艳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期

李柯 范书义 姜会霞 史连艳

摘 要:随着军队工科院校培训任务重心的转移,任职教育已成为这些院校教学任务的主角。需要认真剖析当前军队工科院校专业技术军官培训轮训即任职教育存在的不足,采纳新理念、建立新机制、运用新技术系统变革任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适用性分析可以发现,近年出现的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的慕课,从其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和技术基础等方面无不契合了军队工科院校任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军队工科院校 专业技术军官任职教育 装备类慕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121-02

近几年在国内外各著名高校出现的,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的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从其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和技术基础等方面无不契合了军队工科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需求。该文以针对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任职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将慕课运用于军队工科院校此类任职教育的适用性分析,梳理了面向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军官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的建设需求。

1 任职教育主要特点

1.1 教学对象具有层次性

任职教育对象包括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士官三种。其中技术军官的任职教育与指挥军官类似,也分为初、中、高三级。

1.2 教学内容具有岗位应用性和动态性

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紧跟装备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动态性。

1.3 教员队伍具有双师性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任职教育应实施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作为这一方式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员,不仅要能讲,更重要的是要会操作,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1.4 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

任职教育不仅是院校的事,也是部队和社会的事,需要实行开放办学。任职教育要向学员、部队、地方院校开放,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军内外有机联动,构造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1.5 培训时间具有短期性

任职教育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都不超过一年。

1.6 培训方式具有多样性

任职教育既有指挥军官培训,也有技术军官、士官培训;既有晋级培训,也有专题轮训和岗位培训等。

1.7 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

任职教育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层次,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 面向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需求分析

2.1 当前任职教育存在问题

随着军队院校的培训重点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作为新生事物的任职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与外军院校任职教育比较,目前我军任职教育理论对指导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不足,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多数院校受学历教育固有思维方式禁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强烈认同感,不同程度存在“有什么教什么、会什么教什么”等现象。

(2)配套机制不完善。我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军校任职教育法规和制度,对任职教育的训练管理、专业分类、交流互动、考核评估、奖惩激励等缺乏全面规范。导致教学管理随意、课程设置针对性弱、学员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

(3)教学内容与学员需求存在偏差。目前进行任职教育的院校基本没有认真进行教学需求调研,对培训对象任职岗位的具体工作、现实问题和知识能力素质等分析不够精细、准确,往往基于以往学历教育经验进行教学设计,难以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更新提供有效依据。

(4)生员质量问题。任职教育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训对象的个人素质和学习动机。培训人员应该具备相应层次任职教育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但根据某兵种院校对近年来生源情况进行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生源质量不高已成为影响任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5)师资教学能力问题。任职教育特点决定了教员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部队岗位任职经历,熟悉基层工作情况,能够将抽象的原理理论与具体的部队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而目前一些从事任职教育的教员存在能力短板。

(6)工学矛盾突出。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特别是专业技术类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一般是部队技术岗位的“顶梁柱”,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各项工作离不开他们。加之目前任职教育还有很多学历教育痕迹,经常与部队训练、打靶等重要活动产生冲突,使得需要学的人来不了,接受任职教育的人只是出公差的“闲人”。

(7)教学资源条件与需求的矛盾。虽然近年院校各种教学资源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随着培训员额增多,特别是任职教育班次和人数增多,产生了诸如教学用新装备不到位、数量不足,学员宿舍紧张等问题和矛盾,对受训学员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产生了消极影响。

2.2 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建设需求分析

(1)首先建设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的必要性及具备的条件。当前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建立的军队MOOCs平台-梦课平台,共建设有军事职业教育、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三大类慕课。其中“军事职业教育”类慕课基本覆盖了具有前述任职教育概念内涵的课程,但军队MOOCs当前分类使用的术语“军事职业教育”与规范术语“任职教育”不符,并且开设的课程数量及涉及装备种类也远未满足装备保障类任职教育需求。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目前任职教育,特别是装备类任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借助“慕课”这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形式,最大限度放大军队院校装备教学的能力、影响和作用,使广域分布的全军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军官能够及时、自主学习新装备理论、知识、技能,能够及时与院校教员、友邻部队的同行交流、沟通,能够及时解决装备保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2)其次慕课特点及其对任职教育装备类课程的适用性:①大规模。大规模是MOOC的自然属性。慕课的“大规模”特点能够满足广域分布的全军大量基层专业技术军官进行任职教育的需求,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及时进行同行交流的“虚拟研讨厅”,而且能够解决到院校进行任职教育的工学矛盾和教学资源条件有限的问题。②开放。一是指任何人是以开放方式访问MOOC课程所有资源;二是指建立与传统课堂授课过程相比,更加开放的学生与授课者、学生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即兴、非计划的关联关系涌现新知识。慕课的“开放”特点能够促进形成新的任职教育理念,对接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消除它们之间存在的偏差,使课程适应不同层次水平学员;增强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提高教员教学能力和实践知识水平。

2.3 混合式在线课程

MOOC既有与传统网络课程类似的“在线”特性,但又具有不同之处。一些MOOC采用的是混合模式远程学习,或称之为翻转课堂。对于装备类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如在院校对学员进行装备操作考核,从而完成课终考试。可以有效解决学员身份认证、评估学员学习效果、工学矛盾等问题。

2.4 自我学习为主的课程教学理念

慕课非常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慕课是为有志推广优质教育的学者和专家与有心学习却缺乏想要的教育资源的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打开双方交流的通途,引导学习者按自己步骤学习。“自我学习”特点可以对参加装备类任职教育的学员进行“自动筛选”,从而解决目前任职教育中生员质量不高的问题。

2.5 短小精确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教师,慕课的设计者与讲授者对课程内容有更大的选择权,他们可以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将自己擅长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专业性也可能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内容。慕课的这个特点非常适用于任职教育,允许教员针对装备维修保障过程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

2.6 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与教学管理

因为参与课程人数众多,慕课讨论更多以生生互动为主。在慕课讨论区,学习者可以像在其它交流社区一样自由发言,平等交流,还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有困扰的学习者解惑答疑。通过慕课提供的交流机制,能够方便学员或教员在解决装备维修保障过程中及时进行同行交流,收集故障案例等数据。

2.7 强调作业、考试及评价和课程结束时间点

MOOC具有与大学课程一样的作业、考试及评价机制,作业一般伴随课程的展开布置,多为主观题,如撰写小论文或制定创新计划。评价或由老师,或由计算机,或由同学给出。

2.8 建设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理念方面。所有任职教育参与者都应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尽快实现由学历教育理念向任职教育理念转变。其次机制方面。对应上述教育理念方面的转变,立足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慕课特点,健全、建立各种有效机制确保将抽象的思想转变为确实可行的行动。

2.9 技术方面

装备类课程与其它理论原理类慕课相比,最大不同在于此类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不仅包括装备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更要涉及大量装备结构组成、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等实践性知识,此外还存在对装备主要战术技术指标的保密问题。

3 结语

该文首先对新生事物任职教育和慕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目前任职教育存在的不足,结合慕课对任职教育的适用性分析,论证了建设面向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军官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的需求,为今后实施任职教育装备类慕课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玉忠,文东日.任职教育的历史发展、现实困境和突围之路[J].继续教育,2013(10):66-67.

[2] 王保顺.任职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趋势[J].继续教育,2013(2):11-14.

[3] 管建新.任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浅析[J].军事,2014(7).

[4] 章春野.对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