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内化整合”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探究

2016-05-30李荔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业教育

李荔

一 导言

教育不仅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面向未来持续学习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需求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快速兴起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教育愈来愈显得重要。高校作为培养极具创新欲望和接受新思维的青年人的主要教育阵地在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中参与到知识产权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法学类专业的学生,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很少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学习,对知识产权知识不能全面清晰地掌握并应用。而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实务工作上具有明显优势[1]。因此,在理工科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极大补充,培养成本也极具经济性。理工类专业如何依托自身教学、地域和特长等优势资源,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和课程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现状

在高校如何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基于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多种教学模式和设想。国内林霖等人[2]提出的“知识、意识、能力、行为”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养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改变行为模式。李国英[3]认为知识产权人才应有层次,包括本科初级应用人才。徐玲等人[4]从大学生学历构成、教、学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分析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缺陷。杜伟[5]认为应合理设置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层次,形成多学科渗透交叉的培养模式,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赵海嫒[6]则从态势分析数据上得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缺乏合理的培养体制。谢惠加[7]介绍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郑丽娜[8]提出了一个理工科知识产权课程的模式设计构想,在高年级的理工科学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符琪[9]提出了一个校企融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模式。徐凤烈[10]则质疑了目前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模式是简单叠加还是有机融合,认为都不可取,“部分融合”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国外Hennessey[11]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模式,解决问题模式、模拟学习模式、临床教学模式、讲义教学法等。Kaplan等人[12]提出了一个非律师专业的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技术教育的正式课程,并通过跨专业学科的协同实现了教学。从上述报道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是从微观的层面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来探讨知识产权的教育,而国内的知识产权教育规模不大,多集中在政法类专业,师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手段也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者多从宏观、中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来研究知识产权的教育,缺少从微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本文所探讨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化整合”教育模式从课程的层面将知识产权教育内化于专业教育之中而加以整合,是强化知识产权教育特色的浓缩体现,是从微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教育发展的探索。

三 知识产权教育内化整合模式构建

知识产权内化整合模式强调在理工类专业项目教学中与知识产权教育的无缝整合。将专业学科与知识产权学科交互,项目教学过程中内化和整合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如图1所示。在完成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评价、综合和分析相关信息,进而固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与此同时,引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实质性要求理论知识,同步在项目信息处理时进行专利的搜索、掌握最新的技术进展,最后形成具有创意的实用解决方案。这样学科交互的教学过程中,指引了学生对科技奥秘的探索,扩展了已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专业项目教学具有了创新性语境化的背景。对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讲解也突破了理论传授、法条讲解的传统框架中,而是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科技迅猛发展的语境引入到课堂上,达到从一般的知识产权的法学概念的讲解向重要的生产要素回归。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学科交互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既懂得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也知晓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我研发成果的观念,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掌握一定的研发素养和研发方法,了解自身的专业特长和能力,为进一步规划学习目标和就业意向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在实施新教学模式中,既要把握专业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关注现实需求,又要密切关注当前知识产权的竞争形式和发展态势。很显然这种学科的交互,虽然难以在概念、方法、过程、认识论、术语和数据上做到完全的统合,但存在思想、理论或概念上的交互。因此,内化整合了知识产权理论内容的理工类专业教学会构成批判性的知识增量。这样也会大大改善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理论时的“学死理论,死学理论”的状况,而是达到学习有压力但无负担的境地。

新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通晓知识产权理论的核心团队,团队成员可由参加新模式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构成。成员们要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组成知识产权核心团队能保证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知识产权信息的介入也能使项目研究达到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同时,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核心团队会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带动其专业知识产权核心团队的形成。团队成员间教学设计和经验的相互传递,也会使得每个成员的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知识产权学习的群聚效应。如图2所示。

图3表明了核心团队的一般教学工作流程。首先,组织并优化项目教学内容和涉及的知识产权知识,再次指导学生如何确定项目中的技术问题,如何对现有技术检索,如何创新性设计解决现在的技术问题,确定解决问题中创造发明的步骤,再引导学生阅读、解释专利说明书以及涉及的索赔等事项。另外,教师们还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他们所要研究的项目中,并要求项目的完成内容是学生学士或硕士课程的考核要求。

例如,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要掌握头脑风暴法等创新技能,要十分清楚研究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审慎观察和选择有吸引力的技术问题,之后在核心团队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全方位的专利检索。学生们在了解解决问题的现有技术后,寻求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研究的进程,核心团队教师会评估研究成果是否要通过专利和外观注册的方式进行适当的保护(如图3、图4)。

四 新模式教学实施体会

新模式教学改革在某理工综合大学一个工科专业的项目教学课程中实施。首先,通过教学研讨的方式,以自愿参与的形式,由相关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知识产权核心团队,资深教授任团队负责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技术信息,分析相关专利说明书,确定可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设计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实验,并将上述内容形成项目教学的项目任务书。项目教学正式开始后,团队教师分别与学生组成项目教学小组,要求学生发现并确定技术问题,引导学生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并在适当的阶段评价成果的专利性,甚至是专利说明书的撰写。目前,已有部分项目成果具有专利申请的可能。

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新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能自然而然参与解决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有针对性设计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全面认识现有技术,策略地运用专利信息和其它的文献信息,避免无效的发明创造甚至是可能的侵权。教师和学生会从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方面去检视项目研究工作。在解决问题时不仅站在学术新颖性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能顾及到发明创新的步骤。这些步骤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往往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对发明步骤的重视,对师生都是有益处的,能促使师生合理吸收、引用现有技术的精华,在成果中规范引用已有研究成果,避免任何形式的剽窃,共同提升师生的学术道德标准。而教师也会在其中提高对问题概念化、确定问题和设计技术方案的能力,后期的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和商品化的过程又会进一步增加教师参加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机会。新模式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培养,如何调理创造性开发的心态,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如何在团队工作与他人、团队擦出思想的火花,在创新性的工作过程中留下可持续性发展的种子,而且还培养了果敢质疑的头脑。学生项目完成报告的质量也随着引用相关性和批判性的分析得到很大的提高。

当然,新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主体的参与。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新模式成功经验和教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及推广。要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等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例如可以通过与专利局和地方企业合作,由专利局派人指导师生尝试将企业的专利申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服务,相互促进,共同搭建新模式教学的实践平台。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需整合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多注重实务与案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确保新模式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五 结束语

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本身缺乏清晰的定位,理工专业与知识产权专业的深度融合并不现实,本文探索的知识产权内化整合模式也许是培养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较好的选择之一。这种教师通过“专业项目+知识产权”的教学手段,不仅为教师自身积累了专业课程整合知识产权知识的教学经验,而且极大地唤醒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热情,创新能力得到了持续培养,充分发挥出了学科交互的优势,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其教学效果。在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和知识产权教学规律的要求下,对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具有深入探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8]郑丽娜,于慧丽.理工类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5-16.

[2]林霖,张英杰,胡允银.“知识、意识、能力、行为”四位一

体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3):146-149.

[3]李国英.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教书育

人(高教论坛版),2012(2):70-72.

[4]徐玲,吴亚男.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理论

观察,2014(2):132-133.

[5]杜伟.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政法

论丛,2013,10(6):121-126.

[6]赵海媛, 袁悦.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8(36):69-70.

[7]谢惠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52-155.

[9]符琪.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

育研究,2011(05):29-31.

[10]徐风烈.知识产权教育模式 简单叠加还是有机融合[J].

新西部,2012(29-30):190.

[11] Hennessey W. The Pla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a of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DB/OL].http://www.ipmall.info/hosted_resources/

Teaching_IP_Hennessey_99.htm.

[12] Kaplan K, Kaplan J. Incorpor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3

[C].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Nashville,TN,2003(6):22–25.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