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省农委主任农业局长会议在长春召开

2016-05-30

吉林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1月20日,全省农委主任农业局长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副主任王峻岩、刘丰艳,驻委纪检监察组组长高云辉,副巡视员吴国良出席会议,全省9个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各县(市、区)农业局主要领导参加会议。

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做好“十三五”和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就抓好率先农业现代化各项任务进行再安排再落实,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继续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保安全保供给的基础明显稳固。五年来,全省粮食产量提高161亿斤,连续跨越三个百亿斤台阶,连续三年超过700亿斤,连续三年总产全国第四,连续五年单产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比2010年分别提高21.5个、19个和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五年间,全省农民收入增加5000多元,年均增加1000多元,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2014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5年预计达到1133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5:1缩小到2015年的2.2:1,这标志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三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突出标志是五个率先: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率先在全国探索“三权分置并行”改革;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率先在全国开展粮食直补担保贷款试点,这些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经营体机制创新。四是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主要标志是五个基本全覆盖:现有农村人口新型合作医疗、适龄儿童入学、大病人口救助、符合条件人口的五保低保基本全覆盖;解决低压电入户、安全饮水入户基本全覆盖;农村公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村部、标准化卫生所等村村基本全覆盖;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基本全覆盖;美丽乡村创建和示范县基本全覆盖。

五年来,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成绩十分难得,好形势来之不易。这与全省上下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上重中之重位置是分不开的,与始终坚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分不开的,与始终坚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是分不开的,与始终坚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分不开的,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辛勤耕耘和探索实践,不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新鲜的经验,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农业农村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农委,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使命重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看,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农业农村发展支持政策加快落地;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共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更加突出;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力量更加强劲;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显著提升。从挑战看,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民务工环境趋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难度加大;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加剧,提升农业竞争力、赢得竞争主动权难度加大。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机遇,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采取强有力措施,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突出粮食主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的总体定位,着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示范区、粮食主产省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长春市和其它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今年,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实。

一、围绕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抓好5项任务

(一)粮食生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我们不能让发展中的技术性问题影响战略性决策,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我省农业的最大优势就在粮食,不把地种好,不打出好粮食,跟谁都没法交代。我省粮食连年丰收,但丰收背后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有所抬头,所谓粮食“过关论”、“包袱论”、“赔本论”等观点是万万要不得的。所以说,我们决不能因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搞运动式的调整,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必须时刻保护好,基层重农抓粮的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

应当看到,粮食生产也是商品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生产上尤其是种植面积允许有弹性、允许结构有调整。但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不是要不要保的问题,关键是怎么保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履行好粮食生产责任,把重点放在保主产县、保耕地、保产能、保规模经营“大户”上,粮食生产决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决不能犯全局性、战略性错误。

我省农业结构性调整,主要是稳定水稻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优化玉米种植结构,主攻方向是“中部稳定提升、西部保护挖潜、东部转型增效”。今年,粮食生产的重点要放在稳面积、保产量、调结构上,力争再获好收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要稳定在7800万亩,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要超过680亿斤,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的任务要落实到位。

今年春脖子短,备春耕生产任务很重。据国家防总预测,受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我国北方发生严重春旱的几率很大,抗旱保春耕的形势可能相当严峻。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充分准备,抓好备春耕生产资金、物资、技术和机械落实,做好抗旱应急准备,及时抢墒播种,确保不误农时。

(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实施《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重点推进长春市和其他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指导修订示范区建设规划,与全省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规模经营、全程农机化、高标准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信息化、气象现代化、结构调整、品牌培育等20项重点任务落实,突出抓好项目落地、资金到位和政策落实,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为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整合建设方案实施,在14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209万亩,大体上就是水田和旱田各100万亩,总投资33亿元。主要坚持“五个集中”:重点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集中连片耕地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片区集中、项目资金向“十三五”规划前两年集中。

(四)全程农机化。深入开展国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提升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比例。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一是落实普惠制敞开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低落后不适机具补贴额,将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继续纳入补贴范围,年度内实行敞开补贴。二是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在榆树市等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113个乡镇,每个乡镇扶持一个农业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每个主体机具库棚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计划投资3.051亿元。计划投资2000万元,扶持发展机械化园艺特产合作社(农场)。三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按照整屯、整村、整乡、整县示范推进原则,补贴作业面积330万亩,深松作业面积达到1460万亩,省级培训技术推广人员260人。四是抓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按照国家示范省建设要求,重点推进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7年,前郭等10个示范县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开展农机安全互助保险试点和农机金融租赁试点。

(五)黑土地保护治理。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农业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在农安、公主岭、榆树和宁江4个县份各试点10万亩,重点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养分调控、粮豆轮作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6项任务。

二、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把握3项任务

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从我们主产区实际看,突出表现在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板挤压”,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三高叠加”,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道,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下定决心硬碰硬地干下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举措。朝鲁书记强调指出,要发展规模效益型和生态友好型现代化大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心要往这上面转,农村改革的重点要往这上面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还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前,我省农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规模经营不够、整体效益不高。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区和加工业集中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加则加,挖掘特色资源和产业潜力,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和农作物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粮经饲、种养加多元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对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农业发展“走出去”、“引进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农业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推进农业高水平双向开放。要加强农业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识产品,加强无规定疫病省建设,全力打造农产品安全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要求是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这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当前主要是抓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大重点任务。

(一)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粮食库存量。以前,这个问题一直在工业领域比较突出,如今农业也存在去库存的强烈需要。但是不能就去库存而去库存,不仅要研究存量的出路问题,还要研究增量的空间问题。这几年我省粮食连续丰收,库存高达1000亿斤,丰收是大事好事,不丰收不行,丰收了由于多种原因库存又增加了,库里的粮食又主要是玉米,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也吃不进多少,既要保丰收,又要解决库存问题,压力和难度确实很大。去库存,短期看来可能要付出一定代价,但实际上是把潜亏变成明亏,长期看还是划算的。一是高度重视调整种植结构,本着稳中部减东部调西部的原则,把非优势区的玉米调下来,今年调减300万亩的任务要落实到位。二是支持粮食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加工转化补贴力度,消化玉米库存。三是推进粮食收储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在晾晒场地、烘干设施购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调整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价补分离。

(二)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年农业生产成本一直在走高,玉米种子涨了1倍,玉米种植垧达吨肥,土地租金上涨30%以上,玉米加工原料每吨平均上涨10%。抬高这些成本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还是拼资源、拼投入,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上还没有上来。一是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集成投入,扩大农业机械、科技成果等推广应用,推动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市场开拓。到2020年,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二是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物化投入和人工投入,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全程农机化水平达到85%。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四是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更加重视农民合作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农资供应、农业信息、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通过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为供给侧改革夯实基础。

(三)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经过多年发展,农产品供应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粮食和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程度。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日趋凸显,比如,“洋种子”、“洋奶粉”占据了我们一定的市场份额。加快补上这些短板,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数量为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变生产供给为有效供给,着力提高农业供给的效益质量和安全水平。一是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优先在粮食主产县加快建设。到2020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二是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三是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实施种业提升工程,推进玉米、水稻等良种科研攻关,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到2020年,1-2个种业企业进入全国种业前10强,玉米自育品种在省内种子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到35%以上。四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五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整合涉农项目,创新投入机制,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形成政府投资撬动与社会资本协同投入的格局。

三、围绕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抓好3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民增收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乎农民生活改善,而且关乎释放内需潜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准确把握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按照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农民人均收入要达到12474元,这个目标今年就有望实现了。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这个目标,今后5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就必须要超过6.5%。当前,我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动力出现衰减苗头,以往农民增收主要靠价格带动、补贴增长和工资提高,现在看这几方面形势都不容乐观,不仅继续保持“两个高于”面临一定难度,就是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压力也不小,这将是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相当大的挑战,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拿出有效地办法和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一是从家庭经营收入看,受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玉米临储价格下调、玉米库存积压、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等影响,这部分收入很难快速增长。玉米价格每下降1毛钱,全省农民就要直接减收70个亿,而且玉米临储补贴下调、价格下行趋势还挺明显。二是从工资性收入看,受经济增速下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房地产开发呈下降态势等因素影响,加之本地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外出打工、就业创业门路收窄,尤其是我省农民工大多从事餐饮、建筑等行业,短期内收入难有较高的预期,工资性收入增长这个最大潜力将直接受到影响。三是从转移性收入看,各类财政转移支付占60%以上,涉农转移支付的总体盘子已成常态,随着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短期内也难有突破性增长,农民通过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增收也会受到影响。四是从财产性收入看,我省农民和村集体基本上没什么较多的财产,本身家底就空,尽管潜力挺大,但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还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成为增收的主要力量。

(二)充分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坚持“多条腿”走路,既要在种地和打工两个大头上多想办法,还要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多找出路,开辟新的增长点,尽最大努力把农民增收的潜力挖掘和释放出来。一是在农业内部转型上挖潜。要通过结构调整促增收,加快推进粮改饲,发展杂粮杂豆、红辣椒、花生、葵花、人参、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以及猪牛羊禽、鹿蜂蛙等规模养殖业,打造一批像样的产业和叫硬的品牌,变原来只是几个单一的来钱道为多路进财。要通过降低成本促增收,科学把好化肥、农药、用水、用电等投入关和农户储粮关,尽快把肥越多越有劲、药劲越大越用,大水漫灌、电油使劲造等浪费的干法扭转过来,把地扒粮消灭掉,把捂粮惜售的弯子转过来,这些减损的账算好了,也就多了一块收入。二是在农村产业融合上挖潜。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支持发展产地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开展代耕代种、大田托管专业化服务,促进仓储物流节点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要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设和投融资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获得更多利益。三是在业态升级上挖潜。要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抓住用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渔业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四是在“三资”改革上挖潜。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动,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增收潜力将会逐步释放。要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促进农民的资产转变为资本。要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出让、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要创新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本化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有效利用起来,给农民创造财富。

(三)大力加强农民增收的支持保障。国家要研究出台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的指导意见,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及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确保农民增收的支持保障措施有效落地。一是搞好服务。要加强劳务市场建设,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对接活动,更多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为规模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提供用工需求。要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要建立完善农民工维权机制,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冬春科技培训、展会大集、阳光工程、职业农民培训等形式和途径,根据各类用工单位需求和岗位要求,广泛开展以需定培、定向输出、定岗就业的订单培训,形成培养、就业、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要把农民工培训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颁发学历证书,实行资格认定。三是强化支持。要对农民创业在用地、用电、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补贴。要抓好兜底性政策保障,通过补贴、保险、其他政策支持等方式,保障规模经营主体的基本收益,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

四、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抓好3项任务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突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从我省情况看,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要重点在调结构、强监管、保生态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调结构。重点是调减籽粒玉米,计划调减300万亩。一是节水增粮项目区调减玉米试点。计划调减玉米80万亩,改种其它作物,重点调减区域为通榆等8个县。二是东部山区坡耕地玉米大豆轮作试点。计划调减玉米80万亩,全部种植大豆,实行玉米大豆轮作,重点调减区域为敦化等8个县。三是西部易旱区玉米调减试点。计划在节水增粮项目区外调减40万亩,重点调减区域为通榆等9个县。四是灌区旱改水试点。通过灌溉能力提升实施玉米改种水稻面积15万亩,重点发展区域为长春、白城、吉林等。五是粮改饲试点。新增饲料作物8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区域为白城、松原、长春、四平等。六是在城郊推进设施农业调减玉米。通过发展蔬菜、设施农业生产等,调减玉米面积5万亩,重点发展区域为围绕长春、吉林、四平等大中城市的近郊区县。

(二)强监管。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组织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规范、控水控肥控药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等级规格标准等系列地方标准36项。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00个。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与食品药品可追溯监管平台对接,尽快实现种植、加工、流通等全程可追溯监管。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单独设置或挂牌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快检测机构质量认证和机构考核认证步伐,到2016年底,具备法定资质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达到10个以上。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清源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药、非法添加隐性成分、超范围使用限用农药等行为。

(三)保生态。以国家“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为抓手,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一是发展节水农业。抓好旱田作物精准灌溉,实施水田灌区渠道防渗等节水工程,推进松原灌区、大安灌区和五家子灌区等3处大型灌区建设。二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将白城市、榆树市作为重点实施区域,其它区域同步开展,重点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用肥量减下来,同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等园艺作物上开展行动。到2020年全省有机肥施用面积力争达到2000万亩。三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以玉米、水稻两大作物为重点,以梅河口市等2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项目实施县,分区推进。四是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猪、牛、禽养殖粪污污染防治,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推进有机粪肥还田,在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区开展健康养殖。五是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推广0.008毫米以上地膜,建立残膜回收站和机械(人工)回收示范区。六是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耕地质量。

五、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抓好3项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开发利用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优势资源,向农业的深层次、多层次进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于粮食生产,上面已经强调过了,这里重点讲一下园艺特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对外开放问题。

(一)园艺特产业。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实现1600亿元,增长10%以上。一是人参。抓好6个人参良种繁育基地、9个非林地种植人参示范基地和40个“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总面积分别达到120万、90万和200万平方米。筛选申报低毒高效人参专用农药10种,抽检品牌原料生产企业人参样品200个。加强“长白山人参”品牌认证管理,建立一批连锁专卖店,集中展示展销品牌生产企业系列产品。二是食用菌。食用菌产量新增10万吨达到120万吨。重点建设黑木耳、香菇和草腐菌等三条产业带,扶持建设敦化秋梨沟黑木耳、梅河口山城镇香菇等标准化园区17个,每个补贴15万元。三是棚膜蔬菜。新建和改造棚室5万亩,重点支持长春和吉林建设高标准棚膜园区,创建200亩以上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10个以上,棚膜园区物联网试点7个。四是特色经济作物。新增经济作物50万亩,马铃薯150万亩,加强花生、红辣椒和杂粮杂豆专业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圆葱、黑木耳等特产之乡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要突破5000亿元,增长6%左右。一是重点项目。启动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00个,力争完成投资50亿元。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争取国家资金4500万元,重点支持15个县马铃薯、果疏、特产品等储存设施建设。二是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保持500户以上规模,辐射带动种植基地4000万亩,基地畜禽养殖量3亿(头、只)以上,带动种养农户19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65亿元。三是政策贴息。用好8000万元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争取拉动金融部门固定资产贷款30亿元以上。四是休闲农业。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创建2个示范县、3~5个示范点,培育评选最美休闲乡村20个。

(三)农业对外开放。一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开放思维和合作理念,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高质量效益,在加强国际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依托长吉图国家开发开放发展先导区,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交流合作,增强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二是加快“走出去”。推进中新食品区水稻基地、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洮南杂粮杂豆出口基地和集安市人参出口基地建设,推进对巴基斯坦农机产能输出。三是积极“引进来”。抓好中德辽源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墨西哥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试验示范,推动与以色列在温室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六、围绕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抓好3项任务

科技是农业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有多强,农业发展就会有多快。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最有效、最直接的还是要靠科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根在种子,重在转化,关键在应用。

(一)现代种业。一是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种业基金,重点支持吉东种业等亿元以上种业企业发展。协调启动我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落实制种大县扶持政策,把先进适用制种采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支持科技人员到种子企业从事育种成果转化。二是种子基地建设。编制好洮南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列入国家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制定南繁基地建设意见和管理办法。三是种业机制创新。抓好种业事企脱钩,探索退出商业化育种的农业科研院所与优质企业合作途径。探索开展主要农作物制种保险试点。四是品种审定。完善品种审定委员专家库,实行随机抽取委员评审品种审定方式。及时完成年度品种评审。修改完善品种审定办法。及时清理完成年度退出品种名录。五是种子监管。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和种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品种侵权套牌、非法扩散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

(二)重大技术攻关。一是重点抓好玉米、水稻、大豆、经济作物等14项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转化一批成果。二是集成研发5项重大技术,主要是秸秆还田培肥、玉米一增双节高产高效栽培、优良食味稻和超级稻新品种培育及配套生产、大豆节本增效综合生产以及棚室蔬菜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三是集成研发9项关键技术,主要是玉米病虫害航化防控、玉米半干旱区水肥一体化、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苏打盐碱地水稻生产、米豆轮作高产栽培、脱毒马铃薯栽培、花生丰产栽培、绿豆丰产栽培以及长白山人参质量安全生产等技术。

(三)成果转化应用。一是体系建设。重点在示范区示范与推广玉米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面积5000亩以上,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联合松粮集团、吉林油田农业开发公司等开展水稻增产增效综合耕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清种与间种耕作模式。开展设施蔬菜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中东西各建立1个100亩以上的综合示范基地。二是成果应用。及时发布年度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设县级试验示范基地120个,乡级示范基地20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万户,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14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县。玉米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水稻航化作业面积160万亩以上。争取国家支持,把我省纳入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改革示范省。

七、围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重点抓好4项任务

一定程度上讲,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现代化。实践证明,凡是规模经营发展快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程度就高,二者是互为条件的正相关。我省的规模经营总体上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对于解决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还不高,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空间和潜力还是很大的。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提高农业供给的能力和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更加充分地发挥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一)推进土地确权整省试点。一是今年全省要完成确权总任务量的70%,1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年底前完成入户调查、外业实测、内业处理和确认公示等农村土地确权主要工作任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整县推进,力争25个县(市、区)完成入户调查和外业实测。二是抓好“三权分置并行”试点,调整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和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簿,在梅河口和公主岭探索颁发农村土地承包权证和经营权证。三是采取省市县分级建设、分级承担资金的模式,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土地确权信息化管理平台,抓好确权登记颁证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衔接。四是抓紧制定全省具体验收办法,做好验收准备和试点工作。五是妥善解决好多地少地等矛盾问题,以村为实施主体,以组为实施单元,因村制宜,因组施策,确保矛盾解决在基层。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我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发育得很快,已经成为规模经营的主力军。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农业的生产用地、新增生产补贴等政策要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比如,农机合作社就需要大力培育,在产粮大县率先实现全覆盖。这样可以吸引大户投资,还能将政府农机补贴等财政支持资金折股量化到合作社社员头上,社员按股分红,既能促进大户的发展,又能保障农民公平地分享政府支持的实惠和规模经营的好处。再比如,家庭农场也需要加快发展,要研究制定适合中东西不同区域实际的示范性家庭农场标准,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还比如,新型职业农民更有发展前景,今年要制定出台政策指导意见,建立完善认定管理办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

(三)创新规模经营模式。各地在推进规模经营方面,探索了很多有效的形式,有流转的、有托管的、有入股的,还有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的,效果都挺好。但从发展的趋势和农村的实际看,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更受欢迎一些。榆树等有的地方采取托管的形式,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或者大户去种,交一定托管费,收成归农民。延边等有的地方搞土地入股,收成由农民和规模经营主体按股分成。梨树等有的地方组建合作社,地还是农民的地,收成归农民,但耕种收、销售等搞“几统一”,费用由农民分摊。这些方式,都避免了土地流转地租过高的问题,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而且收益农民共享。今年要进一步鼓励这方面的探索,在税费、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等方面拿出支持政策,各地要注意总结新鲜经验,大力推动和大面积推开。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一是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围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购买服务。抓好1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吉新区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引导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农户自愿退出土地经营权。二是扶持发展多种服务业态,支持代耕代收、统防统治、农资供应、饲料配送等服务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三是抓好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和中国(长春)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培育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

八、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重点抓好3项任务

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突出标志,一个是生物技术,另一个就是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武装。这几年,我省以发展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兴农的能力提高得很快,一些重要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肯定。刚才,通过现场参观,我想大家一定会很受启发。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真正把农业信息化搞起来,更好地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

(一)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一是扩建水稻、设施蔬菜、人参产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18个,建设与水利、气象等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系统。二是抓好12316信息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实现联通、移动、电信三家运营商接入,推广测土施肥手机服务、易农宝手机客户端、农民钱包等技术,易农宝用户突破30万户。三是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合作,培育大米、人参、杂粮杂豆等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村级电商网店新发展1000家,遴选优秀种子、农药、化肥等企业进驻开犁电商平台,抓好淘宝吉林馆、京东特色吉林馆建设,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四是建设农业云数据中心,搭建产量预测、安全预警、资源监测综合信息平台,整理录入技术、政策、市场等信息资源80万条,完成水利、气象、遥感、农经信息、慕课教育等系统交付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实现全省全覆盖。五是在长春等6个地区建设市级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管理分中心,在榆树等16个县建设县级视频会议中心。

(二)加大农业市场开发力度。一是编制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规划,推进部省共建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指导建设一批区域性和田头市场,启动梅河口果仁、蛟河黄松甸木耳等2~3个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农安哈拉海“三辣”、洮南黑水西瓜等5个田头市场建设,谋划建设中国(长春)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是充分利用“开梨网”、淘宝吉林馆、京东吉林馆等电商平台,开展招商、促销和推介活动。推动省内知名农产品企业在北京等大中城市开设展销体验店。三是创新第十四届中国农交会组展参展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探索“互联网+农业展会”新模式,筹办好第十五届长春农博会,力争签约项目和签约额实现新的突破,筹划举办首届中国长春·京东农产品博览交易会。

(三)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一是研究编制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明确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实行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农产品品牌普查,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三是指导和推动各市县和产地市场,围绕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遴选一批品牌产品,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设O2O展销体验店。制作大型视频和图片宣传广告,举办各类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四是总结大米品牌推广经验,重点把人参和杂粮杂豆品牌打响叫硬,增强对其他品牌的带动能力,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00个。

九、围绕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抓好3项任务

农业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的任务很重,责任也很大。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和省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实化细化,狠抓落实,确保每一项改革都取得预期成效。对各项农村改革要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推动改革由点及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上午,忠诚副省长对今年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再强调几项重点改革任务。

(一)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一是扩大试点范围。今年,试点县(市)要力争扩大到40个,实现全省县(市)全覆盖。二是实现整县推进。扩大贷款业务的乡镇覆盖面,确保年底前,试点县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大力支持农业银行扩大业务覆盖面,同时积极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要完善政策措施,简化相关流程,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做好与国家试点的衔接工作。认真做好国家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相关工作,确保落地后立即实施。

(二)抓好农业保险提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高国家和省级保费补贴比例,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降低县级农业保险补贴比例。要提高保额,将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籽保障水平分别提高到4200元/公顷、5200元/公顷、3000元/公顷、2500元/公顷和2500元/公顷。

(三)抓好农垦改革。一是抓好调查摸底测算。理清各类农垦农场管理体制、办社会职能、土地承包、职工社会保障、垦区劳动用工等基本情况,分类梳理具体问题,测算改革成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列出改革任务清单,5月底前形成农垦改革工作方案,落实各地各部门工作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二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即将出台的专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及时研究我省相关具体政策。三是抓好垦区转制试点。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的要求,在四平辽河垦区、前郭灌区开展整建制转制试点,探索建设现代农垦农业企业集团。四是抓好农垦农场土地确权试点。按照国家农业部的统一要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农垦农场,开展土地确权先行试点。五是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由省农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力争9月底前形成征求意见稿,年底前下发。

十、围绕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5项任务

加快新农村建设,对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吉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

(一)抓好重点村建设。抓紧制定新一轮435个重点村建设规划,抓好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落实,打造新农村建设精品和示范样板。对已经建设的示范村和重点村,要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和提升,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管护和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村级组织和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完善谁受益、谁管护长效机制。

(二)突出整体推进。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城市周边、旅游景区、特色产业聚集区、重点镇中心村等重点区域,打造景观带和示范片。今年开始,重点抓好80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每个示范片5个行政村以上。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整体推进,今年整体推进县力争达到5个以上,在24个县(市)实施农村美化工程整县推进。

(三)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通过在以往建设的示范村中完善提升一批,结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一批,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一批,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提升一批。今年,要力争创建150个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5万户、干净人家20万户。

(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春秋两季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启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行动,开展“厕所革命”,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6年改造农村厕所10万户。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重点推进路水电气房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15项民生工程。巩固提升100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其中重点建设239个贫困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实施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推广能人治村、项目支书带动等新农村建设模式。

会前,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吉林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吉林省现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12582”服务等涉农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