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说明代孝行旌表

2016-05-30刘克勇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旌表孝经出版社

刘克勇

一 旌表释义

“旌表”一词,是表彰之意。旌与表同义。《说文解字》:“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段玉裁注曰:“《释名》曰:旌,精也。有精光也。所精进士卒也,引伸为凡表异之称。” 《春秋左传注疏》:“故主视服以旌礼。”杜预注:“旌,表也。”旌表与一般表彰行为不同的是,“旌表必须是皇帝给予的表彰或者皇帝授权的国家机构给予的表彰,”目的是“使民众接受主流的意识形态,使民众在对旌表的追求中内化统治者的价值观念,从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1]历代统治者给旌表行为添加了许多现实利益,使旌表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渴求得到的荣誉。 旌表孝行是旌表中的重要一项。欧阳修说:“旌孝,所以激人伦也。” 历代史书,自《晋书·孝义传》后,都为孝义或者孝友者作传。方志中也专门写下本地孝行的旌表。孝行旌表主要有旌表其门、建孝节坊、设祠祀、给予物质奖等方式。

二 明代孝子旌表的社会背景

明代社会实行严厉的社会控制,作为补充,旌表政策更能较好地引导百姓,达到化民的目的。同时,知识分子阶级和民众也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1 劝孝和旌表的历史传统

中国历代注重旌表。首先是历代政府对《孝经》的提倡。自西汉汉文帝始设《孝经》博士,到清代咸丰帝诏令各省学校,科举考试要加试《孝经》,明太祖开国初即强调《孝经》是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2],可见朱元璋对孝道的重视程度。其次是政府对孝行的旌表的重视。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三十八:“言商民有自反而为善,则当于其所居之里旌表之,以异于众。为善者显于世而为恶者耻其不若,则必以为病矣。”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三“旌表之训”条称,明宣德元年“礼部尚書胡濙列、赵严权谨孝行,节妇王氏、吉氏等,奏乞旌表。上谕之曰:‘孝者,人道当然。贤智之人不待劝勉,中人以下须激励,乃能为善。旌表之意,盖如此。若权、谨,则朕所知质实人也。宜旌之。使人见而思奋,其于治道岂不有益?”可见自古至今,对旌表都极为重视。

2  明代政府的大力提倡

明朝历代皇帝都强调孝道,透露出明代统治者试图构建严刑与旌表等奖赏相结合政治架构。一是选官注重孝行。明朝初年,由于急需人才,在洪武六年至洪武十六年,“选用人才不拘一格”,设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廉等科目,孝行直接与做官挂钩。洪武十七年,科举再次举行,但是孝廉旌表等途径并未阻塞。二是在律令中强调孝行。如《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五:“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忠臣烈女,志行卓异可励民风者,所在有司举申监察御史,按察司覆实,移文所司以凭奏闻旌表。”三是大量的被旌表的孝行记录。仅《明史·孝义传》中因孝行被旌表的人就有23人。志书则更多。

3 知识分子的对孝行的提倡

孝行在知识分子和统治者那里,拥有不同形态。一是作为经学研究的《孝经》,有大量研究和注疏。明代《孝经》研究,渐进深化,万历年间的《孝经》学,已经“深深烙印着阳明良知学的痕迹”,他们“将‘孝等同于‘良知,把《孝经》定位为孔门传授之心法,或者是引用阳明学者阐述良知学的想同论述逻辑来解释《孝经》”[3]。《孝经》出现宗教化的现象。王阳明提出:“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 明代其他研究著作有《孝经总类》、《孝经大全》、《孝经疑问》等;二是作为教化普及读本,如代表统治阶级的《孝顺事实》,代表知识分子的明郭凝之撰《孝友传》,和大量的劝孝歌谣,比如述古老人的《劝孝歌》等,简单直白。亦或者家训俗约里关劝孝的内容。如《临川孔氏族谱》中有“首孝悌”条。文本的直白体现的是统治阶层孝文化宣传模式化。宣传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农民,因此在教育上选择“谁做了什么样的孝行,得到了什么利益”的模式。历代《孝友传》和志书,均是这种模式。今举一例,《明史·孝友传》:“任镗,夏邑人。嫡母卒,庐于墓。黄河冲溢,将啮茔域。镗伏地号哭,河即南徙。嘉靖二十五年旌表。”

4 乡饮酒、乡约习俗等仪式

社会权利底层的士绅和百姓,用仪式的方式进行劝孝的教育和督促。一是乡饮酒。在洪武十六年,朱元璋颁布“乡饮酒礼图式”,“使民岁燕时会习读律”。《孝经》就在讲说之列。这是士绅执行的仪式,是政府最高权威下及百姓的仪式。二是家法族规。《江苏孔子宗谱》有“崇祭祀”、“重茔墓”、“振祠宇”“敦孝友”数条,目的在加强宗族孝行意识。三是学校教育普及孝行教育。《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九:“以孝弟、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群。”此是最高学校机构国学的教育,下必模仿实践。

三 明代下层民众孝行的政治经济原因

下层民众对孝行的遵循和提倡,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动机,或成为底层百姓在养老问题上的经济投资。孝行的宣传,需要提供具体而且极为孝亲的事例,这样的事例一般超出常人的行为,由此会引发愚孝的模仿。究其原因,一是血亲相依的宗族社会,血缘关系是其兴孝的最为主要原因。钱穆曾说:“中国人讲孝,也不是认为这是一种事业,而乃是一种性情。”[4]二是小农经济下的,人们安土重迁,宗族是以十分重要。维系种族关系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孝道。孝道自周代开始,到汉代得以具体实践[5],一直起着维系中国社会结构的作用。这是孝行的“基因”决定的。三是孝行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给投机者以机会,试图以极端孝行实现旌表的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由《孝友传》可见,获得旌表的人,几乎都是百姓,这既是政策所为,也是教化使然。可是这样的宣传给人幻象,他们试图通过割股等极端行为获得旌表,获得财物,甚至做官。四是孝行提倡是一种经济行为。在中国古代,养老系统未能建立或极为不健全,体力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主体,养儿防老就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养育子女和孝行的宣传与实践,在某一角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经济投资。

综上所述,明代孝行旌表,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心理之上的,牵涉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它是以促进社会稳定为目的,但是宣传的模式化,使得底层人民出现愚孝的行为。透过明代孝行的旌表,可见明代社会之一隅。

注释:

[1]李丰春《中国古代旌表研究》,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骆承烈《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3]吕妙芬《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4]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5]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李豐春《中国古代旌表研究》,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4]骆承烈 编:《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骆明、王淑臣 编:《历代孝亲敬老诏令律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8]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9]吕妙芬《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旌表孝经出版社
我等待……
清代朝廷孝行旌表探析
——以直省民人为中心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明清宜荆地区旌表列女探析
——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曹母张孺人节孝序》考释
石油工业出版社
衢州牌坊女性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