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2016-05-30高彩凤潘聪

科技风 2016年22期
关键词:安全管理创新

高彩凤 潘聪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全国高等教育女大学生比例持续上升。女大学生在高等学校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 ,具有社会阅历较为浅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因其在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上的特殊性,在安全危机管理、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上需要特殊的管理方法和保障体系,在各项人身财产安全管理问题上需要更高的要求。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持久的任务。安全管理办法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全国高等教育女大学生比例持续上升。女大学生在高等学校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 ,具有社会阅历较为浅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因其在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上的特殊性,在安全危机管理、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上需要特殊的管理方法和保障体系,在各项人身财产安全管理问题上需要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女大学生安全不稳定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笔者在东华理工大学枫林校区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人身安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女学生夜跑遇害身亡的案件为例,即便该案嫌疑人已于2公里外被抓获,但高校内的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依旧被暴露于公众之下。女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在日常活动中更应保护自身,防范潜在的危险。

第二,财产安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贫富差距较大,犯罪分子猖獗,受窃者自我防盗意识薄弱等原因,女大学生财产失窃受损等案例层出不穷,财产安全问题的现状于女大学生全体而言也同样严峻。

第三,信用安全。在社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愈发盛行的当下,“裸贷”“援交”等女大学生信誉问题的暴露刷新着社会底线。

第四,心理安全。现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即使是身处校园中的学生也时刻不忘为了自身未来而奋斗,不断推动自身向前,给了自身过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大学生活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容易在此过程中遭遇挫折,遭受心理伤害,易患抑郁者,狂躁症等心理问题,最终伤害自身。

二、高校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原因分析

首先,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高校女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至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已基本进入身体发育的稳定期,身体器官发育趋于成熟,机体功能处于最强健的阶段。尽管如此,女大学生的体能还是明显弱于男生,处于弱势的地位。这个年龄段既是女大学生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的时候,容易遭受到心存歹意的男性的一些人身伤害。另外,女大学生自身情感属于丰富细腻型,富有同情心,又性情多变,易矜持害羞,也易产生嫉妒心理。女大学生容易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自我评价易也受到环境影响。不仅如此,女大学生经期也会加剧心理问题,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心烦意乱等等。

其次,从高校环境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安全意识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制度不严和监管不到位等等原因。缺乏对于高校女大学生 安全的特殊管理保障体系。另外,某些客观因素也增加了高校维护校园安全的压力。高校周围往往存在很多商店,小吃摊,饭馆以及酒店等,这些人龙混杂的环境使得高校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随着高校社会化运作,校内食堂、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对社会上人员开放,校外人员进出入校园的方便性也给高校安全增加了困难,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也造成了威胁。

第三,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不可避免的波及到高校校园内,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习性在高校校园内小范围传播。另外,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人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未完全树立,为此社会舆论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些传统观念也影响着绝大多数的高校女大学生。在遭受人身财产伤害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是选择隐忍。法制观念薄弱和正确社会舆论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果断的解决。

三、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此次通过在东华理工大学枫林校区进行问卷调查,很多高校女大学生反映出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减少发生的。

全国许多高校曾做过大学生心理状况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多于社会同龄人,患有心理障碍者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校应特别关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了解女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女大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并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积极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性教育、挫折应对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

通过这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疏导女大学生心理,化解女大学生心理危险因素,减少女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比如校园暴力,自杀,自残以及自虐等。

以下四点是相应的具体措施:

1)每个月专门为女大学生开设女大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日,让高校女大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如果更好的保护自身安全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更大限度的发挥班级心理保健员的作用。由心理保健员组织本班女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或是讲解PPT等灵活的方式了解心理保健措施,让高校女大学生更好的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3)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心理考核机制。考核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到位,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单独增加考核项目,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更细化,更明确,更有效。

4)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多增加户外活动。以多增加户外活动这个方式,不仅可以丰富高校女大学生课外生活,还可以对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一个积极的向导,让自己在活動中领悟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加强学校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高校女大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家中度过。一般女大学生求学都不是在自己家乡本地,离家距离有些远,对于女儿在学校所发生的事情,父母了解甚少。这样的模式下,容易导致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脱节,双方没有及时掌握女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双方交流,在当女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或行为极端等情况时,及时通过学校和家长双方的沟通劝导,减少女大学生安全问题与思想偏激等危险。

2)学校可以适当向家长发布一些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活动的照片或视频。让家长更清楚详细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生活情况。同时安排学生给家长写书信或寄小礼物等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心思敏感脆弱,让她们更多感受到家庭溫暖可以让女大学生心理更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教育引领

新媒体网络使用普及广,传播速度快,许多高校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发生后,被许多新媒体网络平台报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女大学生安全事件高度关注。高校也可以将这个新媒体网络平台加以利用,构建好网络平台,对高校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高校应先保证学生使用的网络安全,积极引导女大学生对网络的合理规范使用,提高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帮助她们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御不良信息影响。让女大学生知道裸贷,援交等事情的严重后果,减少此类安全事件的发生。

2)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利用微信、微博等软件的运用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教育。运用新媒体网络不仅可以加强女大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加大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持久的任务。安全管理办法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尽可能杜绝高校女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让高校女大学生健康快乐度过校园生活,更好的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为祖国的伟大建设发挥更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晓芸,赵兴宏.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3).

[3] 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

[4] 章姗姗.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科技信息,2009,(23).

猜你喜欢

安全管理创新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