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伯家的苔丝》乡土色彩之方言汉译对比

2016-05-30王元方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王元方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威塞克斯”色彩的艺术性极强的乡土小说,而且哈代原著语言丰富多彩,一般叙述和描写用的是通用语,但乡村人物对话使用的多是威塞克斯方言,这给译者在翻译该小说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通过自身翻译人物方言困难之体会,结合不同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翻译中的难点,存在的问题,进而学习、对比张谷若先生和孙法理先生的译本,感受不同翻译技巧的运用之妙。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方言汉译;翻译对比

一、小说方言概述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是“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具有显示“地域神味”(徐瑞従,1986:130)。

本文所涉及的方言是指地域方言,对塑造乡村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哈代的小说《徳伯家的苔丝》中的农民多使用“威塞克斯”方言,这些方言无论从句法还是从词汇方面,都与正规语言相差很大,有着自己的拼写规律和发音特色。在小说中,方言是表達“威塞克斯”农民的感受和想法的一种重要手段 (Williams, Merryn.2005: 45),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然而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要将小说中的“威塞克斯”方言完全移植出来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比较分析有效翻译策略,从而探求能最大程度地凸显乡土气息的较理想的翻译方法。

二、译例及分析

译例1.

原文:“I want to go and fetch your father; but whats moren that,I want to tellee what have happened. Yll be fess enough,my poppet,when thst know!”(1998: 26)

张译:“俺这儿正想要去把你爹找回来哪;不过,不光是这个,俺还要告诉你刚刚抖楼出来的一档子事儿哪。我的宝贝儿,你听了一定要美坏了!”(2003:35)

孙译:“我正要去找你爹。还有,我还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準保你听了高兴,我的丫头片子!”(2006:19)

笔者译文:“我正要出去找你的父亲;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我要告诉你刚才发生的事。我的小宝贝,你听了一定会高兴的!”

对比分析:例子中为苔丝母亲和苔丝的对话节选,原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朴实,直爽,受教育程度低,的乡村农妇的典型形象,带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笔者在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就是苦于找不到贴切,自然的对等语来表现这一人物形象,只是以通俗语言来翻译,译文的语言效果过于平淡,乡土色彩在笔者译文中并未很好传达出来。 通过分析张谷若先生和孙法理先生二位的译文,会发现两个译文基本上都成功地传达了原作语言风格,展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张译在口语体、词汇、称谓上采用方言对译传达了原作中人物语言特色,如“俺”,“抖搂”等极富地方色彩的用词,使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孙译在口语体、词汇和称谓上通过通俗语补偿翻译传达原文意思,也使读者感受到原文中的人物对白具有浓浓的乡土色彩。

译例2.

原文:“Had it anything to do with father's making such a mommet of himself in thik carriage this afternoon? Why dider? I felt inclined to sink into the ground with shame!” (1998: 15)

张译:“今儿过晌儿,俺看见俺爹坐在大马车里,出那样的洋相,他那是怎么啦?是不是叫这档子事折腾的?那阵儿把俺臊的,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2003:28)

孙译:“今天下午爹在外面可丢脸了呢,回家的时候还坐了马车,就是因为这件事么?当时可臊得我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2006:19)

笔者译文:“今天下午,我看见父亲坐在大马车里装模作样的,是为我父亲这件事吗?为什么他要那样?我羞得想在地上找个地洞钻进去。”

对比分析:这是女主人公苔丝对母亲所说的话。文中“mommet”, “thik”, “dider”等词明显与标准英语的拼写方法不同,哈代利用这种错误的拼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没有受太高教育,但又不失纯朴的乡村姑娘形象,也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笔者在翻译此处时对一些缩写及错拼单词感觉棘手,影响了正常的理解,后来多次阅读及网上查询发现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表现其受教育程度低的需要。参照张、孙二位译文后,笔者发现原来小说作者哈代就是在表现苔丝的父亲好面子,虚荣心强。通过分析,发现张谷若使用了山东方言来对译原文中的方言,“今儿过晌儿”、“俺”等山东方言使用得形象生动,符合一个乡村小姑娘的语言特色。可能张谷若先生在其译文中使用山东方言,会让人错以为原文中的人物是一个中国人,从而失去了原文特有的“威塞克斯”风味,但保留了原文所具有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乡土人物也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孙法理的译文使用了“可丢脸”、“可臊得我”、“这件事么”等一些比较口语化的词语来对译原文中的“威塞克斯”方言。译文中口语化的翻译可以起到显示人物不同身份的作用,但原文中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表现得并不强烈。

三、小结

综上两个例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为了重构乡土小说中方言所具有的凸显的乡土色彩和刻画乡土人物的作用,使中国读者能像英国读者那样感受到强烈的乡土气息,张谷若的方言对译策略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选择。张谷若先生采用方言对译翻译策略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章祖德(1997:568—578)先生称赞张谷若的译本“采用山东方言来译英国乡村方言,与原文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基本上再现了原作的神韵”。

然而方言对译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果读者不能明白山东方言所表达含义,就会造成其阅读中的理解障碍。正如韩子满(2002:89)所指出的:“译文中的山东方言却无法使读者联想到威塞克斯郡。这些方言词句,只能像吴国瑞所说的那样,给读者造成虚假的印象,使他们误以为作品与山东有某种联系,从而破坏了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为了重构原文的乡土色彩,这种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译者若追求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译者只能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思考、创新争取采用尽可能恰当的目的语传达原作的神韵。

参考文献:

[1] Hardy, T. 1998.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 Washington: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 Nida, E. A. &Taber,C. R. 198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 E.J. Brill.

[3] Williams, M. 2005. A Preface to Hardy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 郭著章.语域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9(6):6-10.

[5](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6] 徐瑞従.刘半农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8] 章祖德.理解与表达[A].张柏然,许钧.译学论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568-578.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浅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从合作原则视角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会话含义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