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荀子的“礼”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2016-05-30赵波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当代荀子

赵波

【摘要】:作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先后吸收了儒,法,墨等几大家的思想学说,形成了最有后世启发意义的——“荀礼”。“荀礼”从“性恶”论展开“分”“别”论辩,并试图运用“礼法并用,王霸并举”的举措对社会各阶层给予有针对性的秩序构建,最终达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国家管理層、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局面。荀子的“礼”不仅对整个中国封建制度都有着典范意义,并对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荀子;礼;当代;启示意义

一、先秦“礼”的演变

(一)从祭祀礼仪到伦理道德

礼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民族的祭祀活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说文解字·礼》)在进入封建制国家之后,礼就转换为社会的规范。从西周以来“礼”的定义被逐渐明确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周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为秩序的贵贱尊卑制度。然而在这段由周公制定的礼在随着平王东迁,各诸侯国的崛起而成为了摆设,鲁国大夫季孙氏践越周礼,使用天子的八佾舞蹈,以至于孔子愤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在孔子心中的礼一定是符合道德的,凡是不符合礼的就是违反了道德。

(二)孔孟之道——从伦理道德到政治制度

孔子认为,周礼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缺少道德基础,于是他提出“仁”对周礼进行损益——援仁入礼,并阐明仁的精华就是爱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礼在孔子这里就是维护原 “周礼”的新方式,与此同时把仁的道德观念注入人们的生活视域中,并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方法,主张人们从道义上遵从“礼”制度。

孟子的“礼”基本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但孟子进一步把“礼”具体化到了家庭伦理层面上。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說,孟子就是中国绝对伦理主义的代表。在孟子那里,他所讲的“仁”“义”,就是“礼”的别名:“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离娄上》)。

(三)吸收前秦“礼”的精华——荀礼

“荀子唯一肯定是儒学,唯一推崇的思想家是孔子,子弓,他常以孔子正统传人自居。”[1]作为儒家的继承人荀子对“礼”的看法多少沿袭了孔孟的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思想,但是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礼”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地步,正如萧公权先生所说:“与孔孟强调仁义不同,荀子更强调礼义。”“盖主性善者必主率性,故孟子重仁。主性恶者必主制性,故荀子重礼。”[2]荀子的“礼”被其后的韩非,李斯等人所沿袭,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以至于梁启超,谭嗣同如此评价荀学:“汉兴,群经皆传自荀子,十四博士大半属荀子之学,东汉以后,又遭窜乱。六朝及唐,日益破碎,无论是非得失,皆从荀学中之一派讨生活矣。”“故常以为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3]可见荀学影响之大。

二、荀子礼的内涵

(一)“分”和“别”——荀子构建“礼”的基础

荀子所在的那个时代已是战国末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而每个人的物质拥有程度不同,社会政治地位也随之产生差距,难免引发社会的争夺和混乱。这正是荀子发现人之间拥有这种差别,从而需要衍生出适合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秩序。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4]这里的“称”字的意思极为恰当,由于人与人之间有“分”,在贵贱,长幼,贫富等不同的等级有“别”,“礼”就是要他们拥有自己合适的地位。这里荀子讲的“礼”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打破了“世亲宗室”的宗法制度,把礼的血缘伦理层面转化到了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的自然人身上。

(二)“性恶”和“人欲”——荀子构建“礼”的动因

荀子认为“礼”等政治制度,道德规范一类都是由人为的东西,与孟子所提的天赋“性善论”完全相反。荀子直截了当表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荀子·性恶篇》),荀子眼中所谓的“善”是指不违背道德规范,那么“恶”就是行为不端,违反统治秩序,然而人一生下来是不可能自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的,相反人内心充斥的是“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篇》)即“欲”,如果不加“礼”对“欲”的限制,社会将会秩序混乱,争斗连连。“礼”的构建就是要磨砺去人性中“恶”的部分,引导好人“欲”向合理方向发展。

(三)“礼”和“法”——荀子“礼”的主干

有人认为“礼”是形而上的东西,但是在荀子这里,完全是结合当时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征提出的实实在在的制度。荀子认为先王,君子制定好了“礼”专门是为了给普通大众去遵守的:“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法行》)荀子的“礼”就是要这些矛盾对立关系中确立和维持平衡的“中”点,这个“中”点是荀子“礼”对社会各矛盾的约束和节制。[5]敏锐的荀子发现法家的“法”制思想正可以平衡“礼”运行的天平,“礼者,法之大分,类之刚纪也”(《荀子·劝学》)“非礼,是无法也”(《荀子·修身》),在荀子这里,“法”已俨然是和“礼”地位相同了,将礼法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维护好社会秩序,于是他将“援法入礼”。

(四)“一”和“王”——荀子“礼”的愿景

生在战乱年代的荀子,希望这分裂的局面能走向统一,他提出了“法后王,统利益,一制度”的政治愿景。荀子的“一”包含两层含义:国家的统一和制度的整齐划一。即“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能长久者。”(《荀子·治士》)治理天下需要制度的统一“天下一隆致顺而治”(《荀子·正论》)。“王”是荀子“礼”学说的另一个愿景。它实际上适合“一”紧密联系起来的。“中国以往只有治道而无政道。”[6]但在荀子身上相反,他说:“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荀子·王霸》)大意就是指,把国家交给什么样的君主,君主就会用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影响国家走向。荀子的治道就是直指“王”——为君王治理天下而制“礼”。

三、荀礼的价值与意义

(一)规范各个阶层行为的标尺

在荀子的理论视域中,他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王霸》)君王不能“私天下”,天下并非君王随心所欲掌控的。在構建“礼”“法”并用的制度中,荀子体现出了法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理意识,“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仗检也”(《荀子·孝儒》)“礼者,节之准也”(《荀子·礼论》)荀子就是要通过“礼”一系列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规定各个阶层的行为规范。在《荀子·礼论》篇中,荀子甚至详细的分别论证了王公,臣民的各不同的冠,婚,祭,朝,聘,丧,乡等礼义制度。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不难看出荀子的“礼”是已经细致到生活的每个部分,力图区别阶层,礼式的不同。

(二)庇护社会弱者的潜在调节器

荀子认为“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由此可见,荀子“礼”已经全覆盖了一个国家各个方面。[7]但究竟如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在荀子看来,境遇最差的弱者和穷人,在封建强权社会中是极易受到伤害的,如果“礼”不能够给他们带来保障,那么强者“欲”就会造成社会无休止的争斗。“暴君自身不会成为最大受害者;在无序和穷困的社会中最大受害者都是那些弱者。”[8]荀子论述:“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法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荀子·性恶》)大體的意思就要告诫当权者要遵守好“礼”制,兼顾好弱者的权益,否则就会受到颠覆。

(三)大众精神交流的平台

周礼提倡“礼不下庶人”。从孔子开始,他就在“损益”周礼时说“礼就九焉,大飴四焉”(《礼记·仲尼燕居》)。细观荀子的“礼”可以发现,荀子在利用构建的制度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了一个侧重精神交流的平台。“先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曾使人载”(《荀子·王道》)可见,荀子把“礼”先前的伦理含义增强提升到了国家中的“伦理”层面——即政治意义,创造个合理,平等的社会秩序是荀子“礼治”的最重要一步。

结束语:

荀子在他所处的封建战国时期,能将“礼”提升到合理的社会制度就是一种很难能可贵的精神。荀子的“礼”学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不遗余力的把社会中的每个人放入“礼”中,为他们设定合身份的社会定位。荀子的“礼”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亦有启发意义:国家管理者要合理引导群众百姓的利益诉求,使之转化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当局者应该兼顾社会的公平,关心各阶层人群的利益,运用多种“软”(如道德,文化传统)“硬”(法律,暴力机关)等手段协调治理国家,以最终达到荀子所说的“一”,达到和谐团结,统一的大国境界。

注释:

[1]惠吉星著,《荀子与中国文化》, 1996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76页

[2]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1980版,第106页

[3]谭嗣同著,《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5-338页

[4]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 1979年版,中华书局

[5]徐克谦著,《论荀子的‘中道哲学》,《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4期,第51页

[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0版,第26页

[7]陆建华著,《荀子礼学之价值论》,《学术月刊》,2002年7月版,第63页

[8]丹尼尔·贝尔著,《荀子的礼》,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http:/www.zwwhgx.com/content.asp?=1941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3]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0

[5]徐克谦,论荀子的‘中道哲学[J].中国哲学史,2011(4),51

[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

[7]陆建华,荀子礼学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2(7),63

[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孙军红,论先秦社会转型与“礼”理论的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22

[11]陈荣庆,从荀子对孔子的继承与发展看荀子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88

[12]李会钦,孔子“礼”与荀子“礼”之比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6),89

猜你喜欢

当代荀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