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探讨

2016-05-30王洪波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王洪波

摘 要: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高校学生的管理也要朝着法治化的方向规范发展。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47-01

一、前言

目前,高校在我国占据不可比拟的地位。它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提供了可造之材,其管理方式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所以它的管理不容忽视。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探讨高校管理法制化的前景不可估量。

二、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学习文化氛围差

社会风气低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场所,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若采取放养式政策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积极性底,甚至逃课的种种现象,都会为高校管理带来了难度。许多高校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低,甚至存在厌学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不能采取用放养性管理模式,这无疑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学生存在相对显著的心理问题

有部分的学生都存在对专业不满意,积极性低下,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部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地处理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过激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学习不到过硬的专业知识,最终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投入过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每年高校的招生指标都会提升。但是只是学生的人数不断上升,师资力量以及管理人员的队伍却没有随之增加,导致部分老师有心无力的现象出现。加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且来自五湖四海,这就大大加深了暴力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师生问题的不断增加。综上所述:高校管理的提升已经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管理资源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如今的学生大多性格张扬,况且高校内的学生来自各处,因此出现学生暴力事件,师生的冲突也会相较于其他院校来得多,所以,高校的管理逐渐成为相关教育工作的负担。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化

目前,高校管理模式普遍是:“以人为本”,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是寥寥无几。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其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管住学生。老师和学生存在较大的等级观念,处于上级和下级的被动关系。这样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同时,对高校来说,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兼备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的人才,因此其管理学生的主要目的理应是为帮助学生成才。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处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状态,这样强硬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违背了高校办学的初衷。

(二)管理内容存在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单方面发展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学生和老师都应该紧跟时代的进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自己,也要依靠学校管理。但是,高校教学工作普遍偏重于实际和片面化。老师上课只教授自己所认为的必备知识,并没有对学生做出长期的打算和规划。综上所述:高校在进行管理时,必须注重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能力同步发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和信息处于爆炸性增长状态,因此无论是社会上工作的职员还是在校学习的学生,都需要靠不断自主学习,自我成长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有赖于学校的正确管理。所以,高校在管理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授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将目光放的长远,兼顾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管理渠道不规范

高校的管理渠道分为:1,学生完全不参与;2,学生过度参与。第一种的弊端是:学生只能被动听取管理人员的安排,遵守学校的制度。导致学校听取不到学生原本的想法和建议,无法更好地进行管理。第二种的弊端是:部分学生的权力过大,形成团体。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没有进行及时地教育和沟通,导致反抗的恶性事件发生。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

(一)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

高校在校生都存在着: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混淆视听,个性复杂多样,学习积极性也各不相同的特点。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在进行管理时要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老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正确的管理方针。注重“以人为本”,发现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对于不同能力进行挖掘。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由于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等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发展变化,实时调整方针,发掘学生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完善法治管理制度

正确合理的管理方针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的效率。法制管理制度改变从以下2个方面展开:第一,选取部分出色学生进行培训,参与管理,例如:出任班主任一角,保证权利既不过于集中又能及时听取民意。第二,加强法制管理督导队伍的建设。由教职工和学生同时担任,相互监督,相互进步。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便于了解和改善。

(三)拓宽法治管理载体

网络的冲击,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难题。但是高校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改革,拓展法治管理载体,建立以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为载体的各种活动,由老师带领参加,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便于老师加强管理工作,让学生从被动配合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管理。除了通过学校领导层与各系各班级管理者的密切联系,协调配合加强学生管理之外,高校还可以结合互联网,以学生会,学生社团,学习小组,兴趣协会等作为载体,使得在校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各自的团体,通过教师或者团体领导人的正确引导,散发正能量,从而达到配合校方管理学生的目的,促进高校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并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语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时,适当的法治化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教育和法治管理融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为国家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玥.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有效途径[J].石油教育,2011(01):78-79

[2]李艳超.浅议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23-24

[3]马泽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与启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56-58

[4]朱燕刚.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6(16):110-112

[5]刘同君,夏民.权利保障:大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然[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89-90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高校学生食品安全认知调查与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