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波臣画派”画风成因探究

2016-05-30张盒文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晚明肖像画

张盒文

【摘要】:以“波臣画派”为代表的晚明肖像画,在继承中国传统肖像画技法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对后世人物肖像画创作影响深远。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该画派技法特点,做出“波臣画派”画风的成因解析,“波臣画派”是一次人文意识觉醒的积极尝试,受民间肖像表现技法和西洋画光影表现效果影响,是时代背景下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产物。

【关键词】:晚明;肖像画;曾鲸;波臣画派

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肖像画相比山水画、花鸟画的分科来讲,是最早成熟起来的一个绘画体系,从先秦两汉的帝王像和劝诫图,魏晋的线描人物像,隋唐的释道鬼怪人物画,再至五代两宋的士大夫文人生活场景图,到元明人物肖像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演化链和理论体系。其中尤以明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肖像细节上达到新高度,其中晚明“波臣画派”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人物画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清代乃至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影响不仅跨越时间的概念,更是跨地域的,其画派成员对日本黄檗宗绘画都有很大影响。“波臣画派”画风是中国传统人物肖像画发展史上的重大嬗变,和同时期以陈洪绶、崔子忠“尚奇”之风的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构成了晚明灿烂的人物肖像画图卷。本文结合传统人物画发展和大时代背景等几方面对“波臣画派”画风形成原因做出探究,这种探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创新都有现实的意义。

1、人文意识觉醒带来的自我求变

人物肖像画发展到明代后期,形成了较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历代都有关于人物肖像画的理论著作留存,对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和研习比较细致完备。比如元代王铎的《写像秘诀》中的“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彩绘法”,对人物肖像画作画步骤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从形体比例到敷色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收放用九宫格”中对表现人物的五官特征有严格规定,从鼻入手,“次人中,次口,次眼堂,次眼,次眉,次额,次颊,次发际,次耳,次发,次头,次打圈,打圈者面部也。必宜如此,一一对去,庶几无线毫遗失。”

如此细致的步骤规定,沿袭这种程式表现之下的人物画难免千篇一律,相学脸谱化倾向严重,到晚明“波臣画派”的人物肖像画作品才出现明显的改变。“波臣画派”肖像画的表现方式从传统绘画演变而来,兼收民间肖像绘画表现手法,求真求似,但与传统民间肖像画不同,真而不俗,具有新的生命力。这其中以“波臣画派”的创始人曾鲸的绘画风格最为明显,曾鲸(1564—1647),子波臣,福建莆田人。从和他同时代友人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物肖像画冠绝于世,如姜绍书(明末清初藏书家,江苏丹阳人)在其著作《无声诗史》中这样描绘“曾鲸,字波臣,莆田人。流寓金陵。善画肖像,盘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虽周昉之赵貌,不是过也......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从姜绍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曾鲸的肖像画评价甚高,不仅生动真实,“如镜取影”,而且直追古人。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除了“咄咄逼真”之外,晕染次数较多,“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曾鲸独特的肖像画表现技法不仅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他的弟子也把他的这种表现方法传承发扬,如谢彬,郭巩,徐易,深韶,张远,张琦等。

正如梁启超在解析明末哲学思想时认为的“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义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从对权威的崇拜到自我意识的觉醒,犹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环境一样,呼吁人性解放。我们从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作于1616年,绢本,设色,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可以一窥究竟,画中描绘的是25岁时的王时敏,端坐在蒲团之上,右手持拂尘,气定神闲,既有文人气质,又能体现出年轻的朝气。

在“波臣画派”的作品中不管描绘的对象是名人高士还是市井小民,都在努力关注人物外在和内心的真实表达,力求抓住每个人的个性差异,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道,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蒙娜丽莎》一样,端庄又不失人性的真实,这种气质表现正是时代背景下个人意识觉醒的明证。

2,兼收并蓄,受西洋画之影响

“波臣画派”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传统的画风中加入写实技法,“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敷彩”,即用墨线认真的勾定轮廓,然后着色。重视墨线,是非常传统的方法,但是“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像这样用墨或者是淡彩层层渲染出立体感的方法,是新的技法。

早在20世纪初期,美术教育家陈师曾和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就认为曾鲸吸收了明代传入中国的西洋画中的明暗法。陈师曾曰“传神一派至波臣乃新出机柕,其注重墨骨而后敷彩,加以晕染,其受西画之影响可知”。

中国传统绘画训练体系与西方绘画训练体系大为不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是建立在师古和摹古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然后自成一派。曾鲸的绘画技法训练自然也不例外,在风格的建立期(1600年曾鲸时年36岁)兼收并蓄优秀技法的做法不足为奇,有传统民间肖像画做基础,同时在欣赏到如此写实逼真的西洋画时难免会有所触动,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创作,开创自己的风格。

3,市民阶层欣赏趣味的要求反向促使“波臣画派”画风的转变

人物肖像画的功能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成教化,助人伦”到人物的生活场景描绘、内心情绪表达慢慢演化,题材也从描绘帝王将相、释道鬼怪转而描绘名士典故、个人肖像,绘画技法也由单纯的白描“一笔画”发展出骨法用色等一整套的规范程式。而真正使人物肖像画面向大众,变成大众审美,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是从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开始,到了“波臣画派”则更加精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也更加独到真实。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外在摹寫的真实把握达到了肖像绘画的新高度,其独特的技法也提升了作为民间艺术的古代肖像绘画的地位。

“波臣画派”画风的出现和明代中后期的文化大环境息息相关,明代中后期原来彼此毫无共同之处并且相互排斥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向着各自的对立面的杰出之处重新选择、过度,也就是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有粗俗、质朴、世俗向典雅、华丽、纯艺术方面发展,而市井艺术如民歌、传奇、话本、服饰等也随之提高了艺术性与技巧水平,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艺术风格,再反向渗透到文人审美情趣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大众审美对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尤其是根植于民间题材的肖像画,本属定制作品,雇主的要求是画师绘画风格的重要考量,此时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形象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能享樂的、力求达到相像的写真,这种欣赏趣味反向推动了人物肖像画对“写真”和“传情”的要求。

从“波臣画派”人物肖像绘画中可以看出时代环境,大众审美趣味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处在社会变革之中的晚明是一个激荡和交融的时代,正如当时的大儒李贽一样,自身充满着矛盾和悲剧色彩。在那个不平静的时代有“波臣画派”的肖像画给我们留下如此多真实的时代面孔,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便利,“波臣画派”所开创的技法也为清代以后的人物肖像画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并且人性化的形式表现也显示出晚明大众文化与精英阶层的审美鸿沟在慢慢的消失。

参考文献:

[1]《波臣画派》近藤秀实【日】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3]《波臣画派》近藤秀实【日】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4]《人物画通鉴,秋风绔扇》,邓峰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晚明肖像画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独特的肖像画
《金瓶梅》中的孟玉楼形象新探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对沈士充的研究文献综述
科举竞争压力下底层文人的职业选择及其生存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