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C标准下汉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原则的探讨

2016-05-30刘奇珺罗青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研究标准

刘奇珺 罗青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语言教育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对外汉语教学,它是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釆用的是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导致外国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产生文化障碍,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将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现行教学体系有机地融合,并且保持中国文化的张力,建构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本文是以5C标准为基准,就对外汉语课堂的文化教学原则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教学;5C标准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12-02

一、文化教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出现的“文化热”,对外汉语教学界开始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文化教学研究已经历三十多年的岁月,据孙德金(2009)在《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编后》中的统计,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仅有8篇,90年代猛增到152篇,2000年后数量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5篇。按照研究时间和内容,可将这三十年的文化研究过程划为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研究的滥觞时期,文化研究为吕叔湘、张占一等语言学界的大家所引导,主要阐述了文化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须重视中华文化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期间文化教学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可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陈光磊、卢伟等众多学者都曾对文化教学进行过系统研究,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对文化教材编写的探讨及编写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等方面,都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意见。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末至今,这一阶段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深化和转向实践教学时期,这一期间刘珣、张英等学者在文化教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所获成就的话,主要是总结前期研究的成果并探讨了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初显规模,成果更多的贴近教学实践,这是这一时期学界研究一大特色。

三十年的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关于文化教学的定位问题。1993年夏的青岛会议,有学者提出意见,对外汉语教学已不能反映教学现状问题,应该改名为“对外汉语与文化教学”。1984年,张占一先生首次提出“交际文化”的概念,立刻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追逐和批评者参半。

总的来说,三十余载的的文化教学研究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建立了基本的学科体系,但学界在对文化的界定、学科定位以及怎样在教学中嵌入文化因素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适用于中国对外汉语教育的文化理论仍然有待健全,怎样真正实现语言文化的一体化教学,仍是以后教学和研究当中值得深究的课题。

二、5C标准相关文献

中国针对美国“5C”标准的研究不是很多,大多只针对“5C”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方面的翻译。罗青松(2006)在《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中,对“5C”标准的核心框架、主要内容以及特点方面都作了详细说明,并对其中作为九个语种大纲的《中文学习目标》大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除了对“5C”标准主要内容的介绍,在我国,还有陆效用(2001)的《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陈秀梅(2004)的《应用“5C”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他们都详述了其外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并对比分析了“5C”教学和我国的传统教学,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界的改革可借鉴“5C”标准,增强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此外,具代表性的是李江薇(2001)的《美国5C标准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她对我国对外汉语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5C”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这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5C标准的含义

1996年,《21世纪全美外语学习目标》(Standard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th Century)提出了外语学习的五大目标,1999年进行了扩充,增加了9种语言的学习标准,并将外语学习的标准归纳为: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联(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即外语学习的五项(5C)目标。它为语言教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并为课程内容提出战略性的目标和标准。5C标准具体为:

(一)沟通(Communication)

用非英语的语言沟通

标准1.1人际沟通:学生以交谈方式询问或提供信息、交换意见、表述感情。

标准1.2理解诠释:学生通过表达的方式,展示对不同题材的口语及书面文本的了解。

标准1.3表达演示:学生通过表达方式,将不同理念及内容传达给听众读者。

(二)文化(Cultures)

获取并理解其他文化的相关知识

标准2.1文化习俗:学生能表达对所学的文化习俗与文化观之间的认知。

标准2.2文化产物:学生能表达对所学的文化产物与文化观之间的认知。

(三)贯连(Connections)

与其他学科相贯连,并获取信息

标准3.1触类旁通: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强化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标准3.2博文广见:学生能得到唯有外语学习者才能获得的观点和认知。

(四)比较(Comparisons)

培养洞察语言和文化特质的能力

标准4.1比较语言:学生通过比较所学语言和母语,对语言本质深层的理解。

标准4.2比较文化:学生通过比较所学文化和母语文化,达成对文化本质深层了解。

(五)社区(Communities)

参与国家和世界的多语言社区活动

标准5.1学无止境:学生在学校内外使用所学习的外语。

标准5.2终身学习: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将学习的语言文化融入生活中,愉悦身心,完善自我。

《21世纪全美外语学习目标》(1999)重新定义了文化与语言学习各个方面的关系,将课程中的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并赋予其重要性,文化不仅具有单独的标准(2.1和2.2),而且在其他四个领域中,都起到了贯穿的作用。有效的沟通是由文化上的敏感性和适宜性决定的;与文化上的贯连可以丰富语言教学与整个课程的联系;语言之间的对比能揭示一系列由文化决定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对世界的不同看法,而且文化之间的对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目的语及自己的文化。

四、5C标准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原则的启示

(一)综合性原则

根据《目标》的定义,文化包括哲学观念、行为习俗、以及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产物,即构成了一个文化三角模式(如图1)。根据这一模式,把文化分为三种形式:观念、习俗和产物,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将文化更好地融入语言课堂。

鼓的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文化三要素之间的关系。鼓是一种文化产物,同样代表一种习俗,一群鼓手围坐在一面大鼓周围,打着鼓,念着咒语,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习俗和产物都反映了一种观念,即认可大家围坐在鼓周围分享传统的行为价值。如果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只是把鼓当做是一种产物来呈现,那么鼓的意义就完全丧失了。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采用的文化产物和习俗代表的观念,全面地看待这一文化现象,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这一文化。

(二)体验性原则

创造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体验,是指将学生放入与目的语相似的文化环境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进行交流,能够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洞察力。

许多文化习俗都易于与常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些简单的民间工艺和食品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目的语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习俗以及观念。在川西地区,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可以将脸谱这一文化寓于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画脸谱,体验目的语中的特定文化,促进语言教学的开展。

(三)对比性原则

随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目的语文化的习俗、产物和观念,学生自然会将新文化和母语文化做比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到,一种文化的行为具有系统性,而是由该文化中的观念决定,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学生可就文化的一般含义提出假设,同时对自己的文化加以反思。

中国有一部很受儿童欢迎的动画片,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内容生动活泼,在对外汉语中,我们可以设计一项课堂活动,来进行有趣的文化对比。全班制作对比图(在层次高的班级进行情景剧设计),一边是大头儿子的爸爸和家,一边是“我”的爸爸和家,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母语国家的家庭教育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不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看到目的语国家(中国)中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这种对比的方法显得更加直观,且接受度更高。

五、小结

在国内外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要性逐渐凸显,同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文化教学在对外教学中一直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美国《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准备》中的内容特别是文化(Cultures)这一标准及其教学理念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本文在依据“5C”标准的启示并结合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在一些传统的原则如趣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之外提出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遵循综合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对比性原则。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太成熟的地方,但是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参考文献:

[1]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21st Century[M].USA:Allen PressInc,1999.

[2]崔希亮.对外汉语综合课优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韩莹.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教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1.

[5]李江薇.美国5C标准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剑南文学,2001,(9).

[6]李晓琪.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M].北京:上午印书馆,2006.

[7]罗青松.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兼谈《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的作用与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6.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研究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