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喻红——“女性”艺术创作

2016-05-30段敏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女性中国

段敏

【摘要】:从喻红的艺术创作,并结合中国历史情境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出于什么理由,中国女性艺术家都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喻红;中国;女性

著名女性评论家徐虹在其《女性:美术之思》有这样一段话:“几乎现有的一切规范制度,包括哲学、语言和图像的建立,都是按照一种性别所设置的……”[1]。足见历经千年封建礼教统治的中国女性和西方女性一样处于诺克林所提及的那种男性话语权力之下的境地。中国艺术的发展中,鲜有女性艺术家,即使有也具有“附带性”。那么中国女性将如何应对这种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是忍让、继续屈服还是奋起抗争?1990年代后的新女性,“她们”正如诺克林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里所期盼的那般,不再去希冀完成“伟大的成就”,而是以“她”独特的视角重新表达“女性”的艺术体会。其中喻红的艺术创作就以体现女性个体思想而成为“她们”中的佼佼者。

喻红的作品以表现个人情感著称,立足于“女性”这个性别角度,并且她的绘画生涯也始终被女性的个体经验贯彻。喻红的作品《玩具系列》和《目击成长》(1999年开始)系列更是她作为“女性”“母亲”这个身份做出的回应,以“她”的心态和视角来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玩具系列》是喻红成为“母亲”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女儿玩玩具时的形态预设各种不可预知的危机,通过用玩具制造交通事故和各种危险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忧虑。《目击成长》是画家通过反思自己成长的过程,来想像和考虑女儿的未来。这都是喻红身为“母亲”后对艺术不同的解读,表现不同于男性的妇女经验。《她系列》(2003年开始),是喻红以不同身份、社会境遇和教育背景等的“女性”作为表现对象而创作的。这一系列的作品带着强烈的真实感,将喻红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特有内心认知表露无遗。这系列的产生是因为,中国历史语境的转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不再是一味的被动,她们开始对本身有了强烈的“关注”,而不仅仅只是站在被“审视”的位置上,“她們”更多的想要关注“她们”本身的个体体验,作为现代新兴的女艺术家也将自己的眼光放置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女性身上,这也就是喻红《她系列》突出凸显的主题。

迄今为止,喻红的个人艺术创作总体来说已经取得了莫大的成就,甚至在如今时代已在一定领域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在诺克林那里的女性艺术家通常只有在与她们的父亲或亲密的人中才会取得成就;到了喻红这里,已经有很大改善了。喻红以她自己的艺术价值,而不是她丈夫——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小东——的支持而存在,可以说,她们已经不需要男性支持坚定的站在那里。在这里笔者虽未对喻红的绘画总体作个梳理或说明,只是选择性的加以引用。

喻红的艺术创作是否受到刘小东的影响?为什么会在这里诘问这样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潜意识中,“‘从男性话语模式中分离的观念往往使她们感到惶恐”,[2]女性艺术家对这种状态基本上是默许的。想要成为“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想要改变父权统治的艺术世界,就如穆勒曾说的:“一切寻常的事看起来都自然,女人服从男人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习俗;改变这一点便很自然地显得不自然。”[3]这便是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方面来对待性别差异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值得深虑的,同时答案又是显而易见。

笔者认为随着自由化和开放性,给予了“女性”更大的包容度。女性艺术家是否受到与之亲密的男性艺术家的影响的程度已不那般强烈了呢?对于同样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活跃的刘小东和喻红夫妇是怎样体现这样一种关系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刘小东的作品主题集中在他的生活和他在现实中所看到的一些事情,在褒扬贬抑上把握了一种分寸,喻红在其艺术创造上也秉持了这样的倾向。在“他”和“她”的艺术之间,要谈论是“他”影响了“她”吗?喻红自己给出的答案是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基于二人的教育、工作背景及个人经历的异同,她认为尽管二人在倾向上是一样的,可是由于“男女之别”使得“他”对人在社会上、社会的变化更关心,“她”对人、对个人内心的关心更强一些。这也是新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对“女性”的重新解读所做出的努力。

在刘小东和喻红相处的过程中,或者二者的艺术创作上,据喻红自己来讲是相互影响,平等相处的。尽管喻红的艺术创作或多或少受到刘小东的影响,這种“影响”也不至于像以前那样是侵略性的。最起码,在某种方面来说,喻红自己作为“女性”也用自己的艺术价值证明了自己的不同于男性的体验。然而,这并不否定女性艺术家艺术活动环境的复杂性,比如1995年的“丈夫提名展”,意味深长地展示了这些女画家们“恋家”的各种表现形态。所以说,尽管有很多像喻红这样在男女关系上算是“平等”相处了,也无法否定“男女平等”往往停留在口号上,只是一种教条。

喻红等女性艺术家就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为“女性”开辟了一隅。诚然,她们的作品谈不上成熟,还有部分局限的地方,但是她们正在不断地去实践。所以笔者认为,给予女性画家更多的关注和机会,给予女性绘画充分的话语权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徐虹.女性:美术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廖雯.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3]John Stuart Mill:The Subejetion of Women(1896),in Three Eassys by John Stuart Mill Worlds Classics Series,London, 1966

[4](美)琳达·诺克林等著.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李建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女性中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