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过程中“3+2”会计电算化专业

2016-05-30陈娅

关键词:课程衔接会计实务职业教育

陈娅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纵深发展的改革时期,未来它将成为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并行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职毕业生往职业教育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方向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笔者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在正确理解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慎重对待授课时间的分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推行学生在校学习与考证的适度结合等方面,就有关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会计类课程开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索与探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实务;课程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起,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求。2014年3月,我国教育改革方向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这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改革举措中,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它将成为国民实现终生教育、获得公平教育的有力保障,未来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的需要,思考并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会计类课程开设的问题已显得尤为关键。

1 问题分析

1.1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终生教育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中院校的比例将逐年上升,一些地区中职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了30%,很多学校顺势从中职学校升为高职院校,学院的管理和教师的思维还处于一种彷徨摸索状态。

1.2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高度接近,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叠,缺乏配套教材,实践技能训练缺乏衔接性。

1.3 生源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生文化素养较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均不高,这又为中高职课程梯次衔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怎样实现课程目标相互分工而不是简单重复、怎样保证中高职教育梯次性而又贴合学生受教育现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几点思考

2.1 正确理解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定位。

从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只是层次上有所区别。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中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者都是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全面、职业发展能力更强。所以在制定中、高职会计实务类课程的课程标准时就应当相互衔接,保持一致性,只是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体现出层次性。

2.2 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保证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的基础上,可以按岗位模块开设课程,把一本《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按岗位群划分为《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课程内容以基础性、应用性为重,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高职阶段则应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涵盖《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贴合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的现状,以其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性,又要选择一部分《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具体来说包括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会计调整、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报表分析等内容,以其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3 慎重对待授课时间的分配,满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需要。

中职阶段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欠缺,欲速则不达,所以本着这一原则《初级会计实务》按岗位群划分出的《出纳会计》、《往来会计》、《存货会计》、《长期资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收益会计》、《会计报表》等课程,应涵盖中职阶段第二、第三、第四三个学期,其中《出纳会计》12个学时,《往来会计》18个学时、《存货会计》90个学时、《长期资产会计》90个学时、《税务会计》90个学时、《成本会计》102个学时、《收益会计》30个学时、《会计报表》18个学时,共计450个学时,这样的时间安排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满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既能满足学生中专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的岗位需求,也可以为学生进行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

“3+2”高职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接受知识的能力随着专业的积淀也有所提升,学习主动性也相对好一些,所以这时候可以把《财务会计》开设为学年课,每周六学时,共计198学时,其中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属于《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占90个学时,拔高性质的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占108个学时,这样既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也保证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需要。

2.4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彰显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职阶段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需要,除了《基础会计》可以进行综合实训,《初级会计实务》涵盖的内容可以按岗位模块课程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方式可以采用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

高职阶段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更高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把学生从一个“记账员”培养成初具管理能力的财会人员,可以对《财务会计》进行综合性实习,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5 推行学生在校学习与考证的适度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内化障碍。

明确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结合中高职阶段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的变化,我们应该明白要想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保证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推行学生在校学习与考证的适度结合,是解决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匮乏的有效手段。在中职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考取会计资格证,在高职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资格证,把学习和考证结合起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的内化障碍。

当然,现在教材市场上也缺乏真正适合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材,为了解决好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编写出科学适用的教材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弘,王胜利,齐只森.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3+2”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职业教育,2015,7.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3+2”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A14166,主持人张弘。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会计实务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及对策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分析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