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2016-05-30熊明林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熊明林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课堂中应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有效引导是发散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注重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阅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简要概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09-01

一、引言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和要求下,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有效的引导和启发手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引导启发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相互交流碰撞,教师精妙的引导可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反应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授课效果的发挥,从而使语文课堂丰富饱满。因此,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的理念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要想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用最吸引学生的教学情节、语言和表情将最精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的最佳氛围,以进一步赢得学生整节课的注意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新课标的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和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引导式教学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作为课堂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引导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锻炼和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模式,充分符合和贴切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学习水平,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都会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

(一)做好课前导入设计

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与教师的课前准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前准备的精密程度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作为一节语文课的引导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研读分析教材,还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准备,比如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思路,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回答和学习上的困难,是否可以给学生更深层次的解答等。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和朗读后可以设置导入问题:(1)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2)课文是怎么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在学生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会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路线,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二)留给学生思考时间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也要求语文课堂应该充分留给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充分思考的时间。长篇课文、文言文、诗歌都需要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才会产生思考、提出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引导过程,期待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有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和思考的基础上,才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引导,从而碰撞出思维上的火花。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教师会板书出:金华城—路上(明艳)—洞口(突兀)—外洞(大)—空隙(窄)—内洞(黑奇大),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文,按照板书去领悟“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三)加强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与探究是引导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互相帮助、密切配合,以探究出最佳答案。合作与探究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讨论往往可以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得出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答案,还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看到窟窿,发现羊少了一只,街坊是怎么说的?养羊人又是怎么回答的?透过街坊和养羊人说的话,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合作探究过后,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确:街坊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羊圈里还没有丢的那些羊,所以是着急的。而养羊人只看到、想到的是已经丢了的那只羊,所以不着急也无所谓。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进而理解“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道理。

(四)适时点拨有效引导

“适时点拨”是指,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独到见解或思维误区而组织开展评价,进行有效引导。问题的适时点拨,能弥补学生讨论学习中的短板,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例如,小学一年级课本中有“明、鲜、尘、尖”这些生字需要学生熟记,但单纯地依靠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会不尽人意。这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的歌谣,引导学生通过歌谣学习明、鲜、尘、尖”这四个会意字。并在之后的类似生字学习之时,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对“会意”这种造字法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加深理解。这样以后再遇到会意字,学生们就能够通过自己总结的方法和经验来记忆了,这种掌握方法的学习会变得非常轻松,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小学语文引导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智力的发育状况,教师合理的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逻辑情感思维的扩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上充分体现引导者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三宝镇三宝小学)

参考文献:

[1]洪惠敏.点燃阅读激情 绽放语文魅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指导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5(3):12-13.

[2]李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引导[J].环球人文地理,2014(2X):272.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