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帮助》中的女性形象

2016-05-30张郁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帮助美国黑人

张郁

摘要:《帮助》是作者凯瑟琳·斯托基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依旧深受“黑人奴隶制”阴影笼罩的社会现象。该书一经问世就收获了极大的赞誉和广泛的好评。本文将结合《帮助》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和研究在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帮助;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62-02

《帮助》是在美国于2009年出版的畅销书籍,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多项大奖。与以往的讲述种族问题的文学作品相比,《帮助》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分析《帮助》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形象变化的原因。

一、《帮助》的故事背景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在当时虽然黑人奴隶制早已被废除,但这种制度已在白人心中根深蒂固,黑人根本没有摆脱做奴隶的命运。这一时期,美国黑人在经济上处境艰难,种族隔离制使得黑人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歧视,深受压迫,艰难度日。然而,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拼争和呐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胖丁教育委员会种族隔离的学校违法以及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公民的全面罢乘事件,开启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大幕。到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标志,把民权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场黑人民权的群众斗争,以非暴力的抗议行动为手段,对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唤醒黑人的自我权利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1964年的《民权法》和1965年的《选举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令和法规使种族隔离制被废除,黑人的选举权进一步扩大,开始跻身于社会高层。

作者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县的白人富裕家庭,当地的白人与黑人鲜有往来。南方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所谓的“吉姆·克罗法”,事实上继续推行了种族歧视,其核心叫做“平等但隔离”,即表面上黑人跟白人平等,但必须隔离,拥有各自的空间,井水不犯河水。在作者的家乡,所有公共设施都严格将白人与有色人种分开,包括公共交通、公立学校、公共场所的饮水机,以及公共厕所。在作者看来她的家乡是美国最保守的南部腹地,也是美国种族关系问题最严重的地方。作者人生的幼年至青年时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所以对于种族问题有着深切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历时五年写成了这部文学作品。

二、《帮助》中黑人女性形象

在以往的种族题材作品中,黑人女性多以受屈辱和压迫、不敢反抗、逆来顺受甚至愚昧的形象出现在故事中,而在《帮助》中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往的黑人女性形象——艾比琳和米妮。她们都是受雇的女佣,在当时的社会黑人大多从事底层的工作,所以艾比琳和米妮的故事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黑人女性的生活境遇。她们有自己的思想,是个性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1.艾比琳的形象。黑佣艾比琳是一个勤劳能干,沉稳内敛的人。讽刺的是,她曾带大17个白人小孩,自己的孩子却被白人歧视、虐待、最终被夺去生命;白人小孩跟她特别亲,对亲生母亲很冷淡,而她们的妈妈却极为鄙视被白人小孩视作如生母的艾比琳;而艾比琳在孩子年少时期就会离开去找下一个雇主,原因是她不想看到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像他们的妈妈那样歧视、嘲弄黑人。艾比琳的痛与恨是真切的,但她的善良勇敢更加夺目,无论遭到怎样的语言攻击和人格侮辱,她对孩子的爱分毫不减。她会一遍一遍的告诉被父母忽视的白人孩子“你善良、你聪明、你重要”;她也克服了重重疑虑和恐惧,接受了白人女大学生的采访,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们生活的惨状,并最终迈出了危险而光荣的一步。她用实际行动发出了深藏在内心压抑一生又愤恨要呐喊出来的声音——平等、人权。

2.米妮的形象。米妮是艾比琳的好友,同为黑佣的她常因泼辣的性格被雇主辞退,但她并不屈服。米妮勇敢、睿智,直面回击了白人雇主的歧视和讥笑。她的白人女雇主认为所有黑人都带有病菌因此不允许她们使用自己家庭的卫生间,而是在屋外建造黑人专用的卫生间,还调侃说这是她们的VIP专用。以至于后来受尽讥讽的米妮当着女主人的面使用屋内的卫生间,并表情得意的大声冲马桶,气得女主人在门外发疯似的咒骂,非常解气。还有米妮在受尽女主人的欺凌之后决意辞掉工作,她带着自己亲手做的加了脏东西的甜点来到雇主西莉家,并假意道歉骗女雇主吃下,然后当面告诉她真相,并得意看着女雇主愤怒发狂,被最鄙视的黑人戏弄而受到的羞辱是米妮还给女雇主最有力的回击。这段情节非常精彩,让人啼笑皆非。这些都表现出了黑人米妮聪明睿智,不畏霸权勇于反抗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黑人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被白人压迫的愤怒。

三、《帮助》中白人女性形象

1.斯基特的形象。在以往的种族题材作品中,白人多以抱有偏见和歧视的脸谱化形象出现,而在这篇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女大学生斯基特,她是受过教育,思想开明的年轻人的代表,从小由黑人女佣带大,她把黑人女佣视作朋友,对她们的生活和遭遇充满了同情,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些黑人女佣获得平等的权利,改善她们的生活。她违反当时的密西西比种族隔离法律,执意要采访身边的黑人女仆,偏要从她们的角度描述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她不但勇于向社会的不公挑战,鞭挞社会的罪恶,而且还对于自己的生活也勇敢地掌握着主动权。她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但在思想依旧保守的母亲眼里,一桩好的婚事才是女人最好的归宿。她的男友不能接受一个白人姑娘和黑人女佣在同一阵营,认为她简直不可理喻,但她不屈从于守旧的观念,决定用自己写出的故事为弱势群体发声,并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西莉的形象。西莉是位白人女雇主,她虚荣、刻薄又飞扬跋扈,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拔得头筹,同时她也延续了以往刁蛮白人女雇主的形象,对黑人满怀歧视、偏见与憎恶。她诬陷黑佣偷东西,不允许米妮使用自家的卫生间,甚至在卫生纸的每一格用铅笔做上标记,来确认米妮是否曾偷偷使用卫生间。在她得知被米妮报复后千方百计隐瞒自己的丑事,却又多次弄巧成拙、囧态百出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同时,她也并非像传统的恶人形象,一恶到底死不悔改。在尾声部分,艾比琳对她的诬陷指控据理力争,痛斥她是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的邪恶之人。艾比琳的话也直戳西莉的内心,让人感到恶人也是有被良知刺痛的时刻。这些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十分令人触动,改变了脸谱化的恶人形象,更加真实和人性化。

四、《帮助》中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

1.政治原因。自从1861年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直至1950年,黑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虽然实际上还没有做到与白人完全平等,但相比以往黑人的境遇已有所改善。他们不再是逆来顺受,没有思想的奴隶,而是在法律上的自由人。随之而来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比以往更丰满,感情更丰富。艾比琳和米妮就是黑人女性中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典型。

2.经济原因。1911年至二战后,美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此期间黑人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还出现了黑人中产阶级。这让身处于底层的黑人看到了希望,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甘于一生为仆,这使得黑人女性开始更敢于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不再忍辱负重了此一生。白人生活也依赖于黑人的支持,例如小说中的黑人女佣是白人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心里歧视黑人的同时又依赖于他们,所以对黑人的态度比以往有所好转。

3.文化原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在19世纪后期开始向女性开放的,直至20世纪上半叶,女性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这开启了知识女性的社会角色,她们的独立思想意识蓬勃发展,不再恪守愚昧的观念,开始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提倡人权平等的废奴文学和黑人作家的出现使很多人开始同情黑人。白人女大学生斯基特就是白人知识女性的一个代表。

纵观整部小说,它以三个主要女性的视角和辅助讲述的众多女性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了这个历来严肃沉重的题材,它不像黑人文学经典那样深沉悲壮,而是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感人。政治斗争不是主角,而是这些南方的女人们,是她们在这样的境遇中所经历的煎熬,所做出的选择,所激发的感受以及所展露出的真是人格。这些真实的东西有的沉重、有的天真、有的卑微、有的无奈,但她们却共同展现出乐观坚强。她们并不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站在生活的舞台上,没有满腹怨念;她们在克制和冷峻中以一种优雅且不失尊严的姿态与命运周旋。这种令人钦佩的态度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使一个人的灵魂从“以恶制恶”升华到“以善发善”,这是本书的精妙之处。

从正面鼓舞人,一心向善是书中女性的力量。在苦难中女性往往更坚韧,她们高昂着头以不卑不亢、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润物无声的改变着世界。民权运动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女性斗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陆文静.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剖析黑人形象变化的原因[J].作家,2013.

[2]张鹿鹿.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3]刘杰.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和社会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6).

[4]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帮助美国黑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THE JAZZ AGE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挣破·自由——美国黑人艺术先驱梅尔文·爱德华兹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