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与情况的调查研究

2016-05-30廖偲伶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政府责任社会保险

廖偲伶

摘要:在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农民工、商贩等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他们大部分人生活无保障,社会保险问题尤为突出,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参保率低的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04-02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6年北京政协西城区第十一届委员会上,提出了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上呼吁为保姆上社会保险,可见社保一直是社会热点。现今资本、劳动力都可自由流动,劳动福利保障也该实现自由流动,如果社保无法实现城乡、城际之间的统筹,那么上保有问题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可能选择牺牲长远的利益,得到眼前稍高的薪资,但将来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因缺少了社会保险的保障而变得困难重重,这个群体将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潜在炸弹。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选择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为调查地点。回龙观靠近中关村,常住人口约35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大多数,具有典型性。调查情况如下:

1.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300名调查对象中,仅有12%的人认为他们从事的是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例如打印店、建筑工人等,许多人从事的工作没有危险性,其上保险的必要性就会小。在外来务工人员目前主要担心的问题中有40%的人担心生病,只有8%的人担心自己受伤、以及失业,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十分迅速,市场开放、活力大,工作变动是常有之事,而且调查对象的工作大多是能力要求不高、人数需求大的工作,所以失业没有成为需要过于担心的问题。只有16%的人将养老视为目前主要担心的问题,而其实有48%的人考虑过自己或家人的养老问题,可见生活中有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在其他问题面前,养老已经不算这么重要或紧急的事情了。生病之后,有52%的外来务工人员会立刻去正规医院检查,但也有28%的人会选择自己去药店买药,毕竟医疗费用并不是谁都能轻易负担,低收入的人能少去医院还是会尽量避免。有超过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打算离开北京,较高的生活压力和故乡情结使部分北漂一族产生重回家乡的想法,而缺乏归属感使得这一部分人拒绝缴纳保险。医疗保险本是可以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但是那些收入少又想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拒绝缴纳医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就没有得到保障,他们没有能够共享社会保险给大众带来的益处。

2.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情况:调查对象中有60%以上的人不了解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看出社保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宣传不到位将会使许多“潜在”参保者放弃参保。在回龙观社区,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口比例高达44%,可知外来务工人口保险意识薄弱。参保率低,社会保险覆盖面小,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缺乏起码的社会保障,增加了这一群体的生活风险。首先他们没有一个单位负责他们的投保,其次即使他们想寻找一个单位,即日常所言的“挂靠”,但也需要单位愿意对他们负责,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许多单位往往避而远之。而且在访问过程中,昌平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告诉我们,外来人员基本是无法在北京投保的,而且他们也不想在京参保。除此之外,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保障项目少,水平低。通常,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五大部分组成,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城镇职工一般至少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而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他的参保率则很低。我们发现大部分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口都选择在家乡参保,且这其中存在一些人在抵达北京后就未继续缴纳保险的情况。未在北京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方面是立法上,相关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法律的缺失,另一方面,政府有关执法部门和人员也未曾把相关制度落到实处。而参保人员未续交家乡社保则主要是各地进行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试验相当混乱,无法与外地方案接续造成的。许多文献里的案例都有这样的情况:流动人口在一个大城市参保并缴纳多年以后想回家乡续缴却流失了大量金额,无法全额移接,相当于白白缴纳几年的保险金。由此看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处于受损状态,一方面他们不能享受当地的社会保障权益,不能为自己积聚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另一方面即使是原来被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城市流动人口,也因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而出现了社会保险权益受损的现象。

3.参保率低的原因:

例如图1调查显示阻碍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的原因中,“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对政策不了解”、“手续麻烦”这三项占较大比例。外来务工人员迫切需要参加的保险里以养老和医疗为主,其中有44%的人迫切需要医疗保险,远超过其他需求,这与40%的人担心生病问题有了对应,而68%的人认为目前的医疗费用太贵,可见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仍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在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的养老方式中,有64%的人选择在年老时通过自己的积蓄生活,远远超过其他方法,可见人们对于保险养老的信任度仍然不大。而且中国人储蓄意识强,他们选择将积蓄放入银行而不是上保。

三、结论

调研中,一位华北电力大学门口的奶茶店老板曾直接说道:“养老保险是有用,不过对我们这些人没有用,我们做了一份工还不知道下份工作在哪里,目前的生活都难,怎么可能去上保险。”一位开宾馆的王先生也表示:“说实话,北京生活压力大,做几年都回老家了,根本没打算过要上保险,还是养个儿子比较靠谱,以后就儿子养呗。”我想,这几句话足以道出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我国地大物博,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可以说是几千年来常有的现象,正是这些流动人口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以及他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得这类群体参保面临重重困难,因而落实他们的各项生活保障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还任重而道远,必须加强政策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

四、建议

针对调查中显示的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相关问题,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

2.扩大资金来源和渠道。国家财政拨款:如慈善捐赠优惠;服务收费:如养老院服务收费;基金运营收益等。

3.扩大宣传力度。政府宣传部门应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保。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如工会组织应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保,并监督雇主为雇员上险;法律援助组织应扩大影响面,可与高校法学班级成员联合,让高校法学高材生提供简单的社保政策咨询。

4.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如果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地勤劳致富,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排除他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优厚待遇呢?

5.政府资金投入不能完全偏向养老保险,对于年轻人来说,养老保险的吸引力太小,必须让人们看到医保、工伤保险等的保障效果。

6.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从基础教育抓起,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打破传统观念。

7.构建社保网络信息管理体制,形成“大数据”社保信息管理系统,从而简化社保转移接续手续。

8.值得关注的是,欧盟采取的养老金支付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社会保险的统筹问题,有借鉴价值:无论劳动者在一个国家投保时间多长,在达到退休年龄计算他在该国得到的养老金时,要按其在欧盟各国全部工作时间和投保时间来计算。支付则按其在该国的实际投保时间计算。

据此,提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支付的建议模式:无论劳动者在一个省投保时间多长,在达到退休年龄计算他在该省得到养老金时,要按其在全国各省全部工作时间和投保时间来计算。支付则按其在该省的实际投保时间计算。如:一位劳动者在A省工作10年,在B省工作25年,在C省工作5年,那么他在退休前共投保了40年。A省计算退休金时,按其在A省投保了40年可以得到的养老金水平计算,但在支付时按投保时间计算,也就是在A省得到10/40,B省也按40年标准计算,按25/40支付,C省按5/40支付。这样便会大大减少外来务工人员退保,例如在C省若按原先标准,未到达上保15年则无法办理退休手续,这样将造成极大浪费,那些对未来做的投资将没有任何收益。如果转移到其他省继续缴纳,那么就会出现转移接续手续的问题,即只能移个人账户,公家部分无法转移。所以,这样的欧盟式支付模式,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任何一处的投保都可以纳入支付计算。

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财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人却被当地社会保险拒之门外,他们的基本生活失去了有效的保障。国家应尽快完善社保政策,帮助他们抵御在城市工作及生活中的风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也有利于城市的富强及社会的稳定。

猜你喜欢

政府责任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角色转型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完善社会保险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