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

2016-05-30马敏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句读论语校本

马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魂,而经典则是中国文化的根,它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笔者选择有东方《圣经》之称的《论语》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因为它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代表。希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在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一、基于“三重标准”的课程设置

(一)基于“整体综合式思维”的课程设置

“整体综合式思维”是相对于片面的“点状式分析思维”而言的。整体综合式思维强调整体的视角,它主张把某一部分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进行思考。我开设《论语》这门校本课程,就是将之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这个整体的背景框架之中。学校新开了《以传统文化为通道,提升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那么在这个大课题的带领之下,我们语文科的校本课程也都与之有关,除了《论语》,还有《唐诗鉴赏》、《对联文化》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基于主流价值的课程设置

中华文明绵延流长,积淀深厚;传统经典言近旨远,内涵丰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在《论语》当中有诸多体现。学习《论语》,也是对我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一次探源。此外,作为校本课程,自然也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主流价值。我校的校训是“爱、诚、笃、美”,跟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

(三)基于学生立场的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研究的魂魄在于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并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并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或发展需要”。在确定这门课程的达成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时候,我先是对报读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共问了五个问题:1. 你为什么要选《论语》?2. 你想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些什么?3.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你知道他哪些弟子?你了解他们的性格吗?5. 你最喜欢《论语》中的格言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我基本摸清了学生选这门课的目的。针对这些实际状况,我制定了自己的授课方向和内容,这种站在学生立场上形成的教学之思和教学之行,正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最终意义。

二、“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课程实施

在尊重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制订了以“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实施方案,四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简单有效却充实轻松的课堂。“古字”是我在导入时经常用的一个环节,我会从当天讲的内容中抽出一个最核心的字或者是在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用甲骨文或者金文、篆文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是什么字或者哪一个成语,这是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不仅如此,学生也会对用来导入的字词本义产生深刻的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内容上我以“人物”为经、以“思想”为纬。至于“句读”,则是增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将当天学习的几则论语投影出来,只是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所谓的“白文”,让学生试着在下面朗读,并且试着加标点,然后提问。谁有不同意见均可以发表,最后由我引导出正确答案。

三、无用就是大用的课程效用

国学不像实实在在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带来现实的利益,但是却起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如是说:“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现在看似无用的由《论语》这些国学经典所浸润出来的文化,将来就会发现它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指导我们去洞察宇宙天地,品味生活真谛,享受人间温情。而这些,不正是我们活着的要义吗?此即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句读论语校本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短句(主语+谓语)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半部《论语》治天下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