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教学: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

2016-05-30周惠琼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原则

周惠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满堂灌,课堂低效的情况普遍存在。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首先得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精心编制学习方案,进行学案教学探索。在初中历史课堂采用学案教学,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编写初中历史学案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学案的编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前奏,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紧密相连。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编写学案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老师就要讲民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要变讲堂为学堂与讲堂 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

2. 方法性原则。即导学性原则或指导性原则。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学案的编写要注意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可以在后面有一个学习规律性的提示导语,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3. 探究性原则。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自行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王国。即引导学生由“知识”的此岸出发,经由“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到达“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彼岸。坚持尽可能少给结论多给过程,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 问题化原则。学案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因此,在学案编写中,将教材内容经过提炼后形成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注意,是“问题”而非“试题”,追求情境之创设﹑生活之相关﹑表述之亲切,且所问应包含方法的点拨或方向的指引。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二、教师在课堂使用学案教学的几个着眼点

初中历史学案教学强调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维目标”。

1. 精心设计课堂。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做到“三个要”。一要把握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思路:即以历史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二要以解决历史问题过程的活动线索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活动训练为线索来设计教学。三要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

2. 讲课精练高效。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易错点精讲。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 发挥主体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4. 达成教学目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展示等活动,既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 及时评价鼓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科学合理设置练习题,精选精批练习题,严格控制练习量,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记载与分析和点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使用学案导学以后,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教学成绩明显提升了。连极少数曾经心存疑虑的老师也欣然认可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学生更是对新型课堂一致好评和热烈欢迎。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心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活初中历史课堂,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原则
乡愁导学案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