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主动探究教学法”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

2016-05-30叶德强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交流探究

叶德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主动探究教学法”,进行了实践。

一、铺垫引入部分

1. 复习准备。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相关联旧知识的复习,为知识迁移、主动探究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降低探究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揭示主题。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清楚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出新知识,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产生探究的愿望。

二、主动探究部分

1. 自主探究。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探究情境、提供适合探究的学习素材,尽量通过形、意、色、声、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组织学生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索,采取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猜一猜、验一验等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主动观察、感知、理解、体验、发现、猜测、推理、验证、归纳、构建,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这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探究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2. 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试一试、想一想、问一问、听一听、说一说,再次试一试、想一想、问一问、听一听、说一说等方式,在收获、疑问、思想的碰撞中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这过程中,学生获得时间和机会,将自己独立的数学思考在小组或全班中与同学探讨交流、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教师注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学思想。

3. 归纳点拨。学生主动探究后,教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发现进行归纳、构建,适当地讲解点拨,给予帮助。在这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意识,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成长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部分

1. 基本练习。教师精心设计基础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通过基本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练习中,学生获得操练体验,形成计算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巩固应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巩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应用层次。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应用,形成应用技巧,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3. 知识延伸。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延伸训练,深化知识的掌握,发散思维。通过较高难度的延伸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应用层次。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应用,注重培养他们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强化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部分

1. 教师组织学生主动对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沟通联系、完成构建,指导学生总结方法、引申运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模型思想。

2. 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动探究教学法”正是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而探索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感知、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经历、过程、有效、构建、掌握、应用、兴趣、思想”,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魏文琦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