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课教学有效性

2016-05-30陈四妹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依法治国思想品德

陈四妹

新授课是初中思想品德科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它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促使学生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寻联系:寻找知识与生活情境创设的内在联系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教学有效性要取决两个条件: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是独立体,教师要善于搭建桥梁,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生活链接起来,把课本上的静态知识激活,使静态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了解和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与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并创设连接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和提升道德感悟。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内容对应的课标规定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特点,领会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意识”。课前,我对任教的两个班共102名学生就“我对中华文化认识”进行学情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中华的认识程度、文化认同感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中华文化认识肤浅,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高,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创设情境: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外国朋友来中国旅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你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情境中,能切身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又能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二、设活动:设计知识与教学方式相融的主题活动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设计知识与教学方式相融的主题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且教学质量更为显著。教师要善于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丰富的思想品德课堂主题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六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国家》,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解依法治国含义、重要性以及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重要性是概念性知识,而依法治国要求是程序性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我选择了法庭模拟表演的主题活动,模拟原广州市房管局番禺分局局长蔡斌违法案审判情景,并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1)判处蔡斌的违法行为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治国方略?(2)在判处过程中,法院、纪检部门是如何践行法治要求?(3)参与这次模拟法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在探究思考探究问题中掌握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性,在参与模拟法庭活动中理解依法治国的要求,模拟法庭的主题活动与依法治国的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学生很容易理解的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三、促发展:促进知识与能力品行目标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最根本的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抓手,不仅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立足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而且要拓展和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聚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道德品质。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掌握网络交往中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积累网络交往经验,提升科学文明的网络使用素养。在教学中,我通过《网络陷阱》小品表演导入课堂,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小品《网络陷阱》中的网络诈骗发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网络诈骗的有效方法,掌握网络交往的技巧,最后开展抵制不良网络行为的现场签名活动结束课堂。课后,我要求学生向身边沉迷网络的朋友写一封“享受健康网络交往建议书”。课堂上,我以学生形成和发展文明科学的网络素养为主线,以小品表演为活动载体,让学生认清现实生活中的网络陷阱,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分析和处理网络问题的能力,积累网络生活经验,通过现场签名活动,提升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科学文明的网络素养。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和课后的具体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新授课的核心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能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依法治国思想品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