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2016-05-30陈柳君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分组成员探究

陈柳君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的特点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精心选编案例后,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因此,教师要合理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本学期,我重点开展了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并开展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指导学生针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本班45人,分为11组;10组为4人,1组为5人。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理念进行分组。同时,我考虑到同组内学习能力不同层次、性格特点各异的学生进行搭配,希望能起到以好扶困、互帮互学的作用。

我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小组间的成员座位相近,目的是方便小组间展开学习讨论。分组后,我帮助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设置以下的小组职务:

我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选取适合小组学习的课文。在选取课文后,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我会注意题目的难易结合以及指令明确。为了保证小组学习有一定的共同时间和空间,保证教师能及时巡视,及时监督与引导,我是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我会当场抽查个别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评价。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对于一些依赖组长给出答案、不积极思考的组员,要多鼓励,多指导。根据小组互评情况、课堂巡视情况,我会对一些难以融入小组学习的学生进行引导,甚至会重组学习小组。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我会大力表扬,并且让该组成员传授经验,力求在班里培养出浓厚的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不过,在经过多次的组织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后,我发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这些问题:

第一,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表现在学生的自律性不够。学生在讨论时,容易偏离题目,谈起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话题,会不自觉做些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如果没有科任老师在场及时的监督,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将会下降。

第二,需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谈论,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必须进行有效的谈论,甚至是争论。学生之间要反复互动与交流。这要求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合作,有思想的碰撞。但是,在分组初期,由于考虑到组内成员能“以好扶困”,所以我考虑到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同组。那么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会难以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根据多次观察,在小组讨论中,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便占了主导地位,能力弱的学生多是听从,或者不参与,组内往往会缺乏讨论的氛围,更不用说良性的互动。

上述提到的问题会伴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继续进行研究,实施方案也将会不断地完善。经过多次的实验,我发现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给予机会和指导。

最后,在解决“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的监督与指导,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要合理、巧妙地设置学习任务。要解决“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学习”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习小组提出具体的指导,尤其是对个别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会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助课题顺利开展,更希望能确切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分组成员探究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