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偷梁换柱”巧为文

2016-05-30赵亚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林风眠微光天才

赵亚波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要有正确深刻的观点、丰富新颖的材料和文采等要素外,结构布局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结构布局因人因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何呈现自己的特点呢?模仿是最便捷的途径。诚然,高考明确要求禁止套作,但是我们在平时训练中可以模仿借鉴优秀作文的结构,并加以提炼、创新,内化成自己的风格,升华为适合自己的结构方式。

一、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二、满分作文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定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着“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是由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

我们毋须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当然,灵感也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灵感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

三、结构阐释

本文按照摆出现象—分析原因—挖掘本质的结构行文,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四、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混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流动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静,是外观姿态;流,显示了内在的力量;深,则意味着蕴藉和深重。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令人屏息凝神,浮想联翩……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五、佳作示例

滚滚红尘外

叶燮曾说:“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尼采亦说过:“谁终将声震世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东西方学者都在告诉我们:人内心的沉静在滚滚红尘中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抱怨周围环境的嘈杂,扰乱了内心的宁静。但真的是如此吗?谁没有曼妙于工笔水彩上的机会?谁不能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不能采药于泥塘间,埋头于青灯下?那种与世隔绝,遗世独立的田园生活不可多得,但像这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平凡陋居的平静朴实却伸手可掇。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一篇《水墨青花》,一首《雨巷》,一株抗疟“青蒿”?

对于滚滚红尘外的沉静,人们往往会轻易割舍以至放弃,只因在这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有太多的喧嚣与繁华迷住了人们的双眼,随波逐流、拜金主义的潮流遮挡了人们的视线,为此,唯利是图的阴魂乘虚而入,形形色色的蛀虫在觥筹交错中踌躇满志。君不见,《霸王别姬》后再无陈凯歌;张艺谋的《归来》成了他的归去;君不见,《小时代》系列表面的超高人气与内在的空虚,现代文学的浮躁与颓废泛滥涌动。

我们坚信浮躁的人终究会如失去引力的流星一样陨落天际,宁静的人终能领略生命的美好与美丽。“飘渺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不正是美术泰斗林风眠的真实写照吗?整整四十年的光阴,外界的富贵与贫穷不曾干扰林风眠内心的宁静,他始终进行着艺术的追寻,留给后人的始终是一个埋头作画的背影,化沉静于水墨与油彩的交合与新生。如果说林风眠用对艺术的热爱回击了社会的浮躁,那么陈晓旭便是在沉静中孕育了她的耀眼。她在大红大紫之时,选择悄无声息地退出娱乐圈,淡出人们的视线,只是出于对信仰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看破,而她用生命书写的传奇,是时间也打不败的美丽。

在这滚滚红尘中,即便我们不能如林风眠、陈晓旭那般沉静,但亦可用红尘的无奈积聚成内心的沉静素华。我们不要做招摇的枝柯,要做静默的根系,深扎土中,不为风雨所撼动,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在扎实奋斗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宁静坚守中体味灵魂的升华!

六、结构点评

本文作者巧妙地借鉴了高考满分作文的结构。先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再从反面摆出社会“不静”的现象,接着分析原因,挖掘本质,最后从正面阐释“静”的意义,启人深思。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276399)

猜你喜欢

林风眠微光天才
微光奕奕
林风眠《静物·瓶花》
天才or怪咖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追光
微光
流淌的微光(组诗)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