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减孩子的攻击行为

2016-05-30陈忻

为了孩子(3~7岁) 2016年4期
关键词:打人攻击行为攻击性

欺负和被欺负,一直是父母间讨论很火的一个话题。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感受和底线也都不同。这期我想集中讲一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受欺负的孩子,下期我将和父母们聊聊孩子受欺负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孩子们常常嘻嘻哈哈玩着,突然又哭闹起来,出现抢玩具、推人、打人等不友善的举动。孩子的社会性正在逐渐发展,攻击性行为在孩子中也很正常,关键是父母以及其他养育人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慢慢地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攻击行为都有哪些?

攻击行为既包括人身攻击,如推人、打人、踢人或破坏别人的财物等;也包括言语攻击,如嘲笑别人、叫别人绰号、用言语威胁别人等;还包括关系攻击,如散布别人的谣言、孤立别人等。低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又可以分成两类:

1.工具式攻击性行为。孩子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欲望,比如想得到一个玩具或引起父母的注意等,将攻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来实现目标,这时往往不带情绪。

2.敌对式攻击性行为。孩子常常是带着生气的情绪,有意伤害别人。

孩子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

有的父母说,生活中没人教孩子打人的行为、骂人的话语,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呢?这与孩子的自身发展(如自控能力、社交技能等)、观察模仿(家庭、媒体)息息相关。

1.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在学习一些社会规则,受自我认知、控制能力、社交能力等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一些不符合规则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控制的,孩子的大脑认知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所以,孩子出现工具式攻击性行为很常见。比如,他们有时想要一个玩具或吃一种零食,眼里只有玩具(零食)而看不见别人,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就会发生抢玩具、争零食等行为。

当孩子们玩耍时出现了冲突,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容易因冲动而作出过激的行为,比如推人、打人等。孩子们的社交规则还在慢慢学习中,如果孩子常常不受欢迎,就会遇到更多的人际冲突,当孩子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

2.孩子容易观察和模仿作为榜样的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攻击行为、媒体(电视、游戏等)传递的暴力信息,这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

● 家庭影响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若父母常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责骂、打孩子,则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愤怒的情绪、严厉的惩罚加重了亲子间的冲突。有时父母强行让孩子服从了,或孩子反抗特别激烈,父母屈服了。不管哪一种,都会令家庭气氛变得紧张,有时孩子就转向家庭外,用攻击性行为释放内心的压力。

这种家庭模式也改变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他们更容易对别人有敌意,或认为别人都是恶意的。比如,一起玩搭积木时,一个孩子不小心弄翻了另一个孩子搭的城堡。一般孩子会觉得这是不小心,很快原谅他。但来自充满冲突家庭的孩子会立刻觉得对方是故意的,他在家经常看到父母用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于是他也会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

● 容易模仿媒体中传播的暴力信息。比如一些不适合孩子看的暴力节目,或者一些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有研究人员总结了上千个样本和文化不同的研究,发现暴力的节目增加了孩子暴力的想法和情绪,以及人身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减少攻击行为,这些方法行得通

1.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以暴制暴。

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推人或打人,觉得是孩子的品德有问题,必须严厉制止。于是父母用责骂甚至打孩子的方式企图阻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试想,如果父母一边斥责孩子:“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一边自己又打孩子。孩子一定会很困惑,既然爸爸妈妈说打人不好,那他们打我就可以吗?所以,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首先要控制好情绪,以暴制暴不是一个好方法。

2.拦住孩子打人的手,并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

遇到孩子有攻击行为,父母不应立刻大声责骂,而需拦住他打人的手,并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会导致的后果。经常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也是促进孩子思考:如果我这样做,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比如,我想快点玩滑梯,可是如果我推她,她就会摔下去受伤;我想快点看这本书,可是如果我抢她手上的书,可能会弄痛她,可能会撕破书。此外,经常引导孩子想想行为的后果,也能让孩子学会抑制冲动,这也是培养了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Tips:帮助孩子减少攻击行为,可以通过改变他的看法,从而改变他的行为。在美国,幼儿园有一些课程,教孩子观察别人的表情、身体语言来判断别人的意图和情绪,在采取一些行为前让他们学会深呼吸,先想一想:这个人是什么意图?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我要继续玩积木吗?我要继续和他做朋友吗?)我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若我打他,他会疼,就不和我玩了;若我邀请他一起重新把城堡搭好,我可能会有一个更漂亮的城堡。)经常这样被提醒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而且他们的内心和情绪会更平和。

3.引导孩子习惯先用语言来表达需求。

有次我在朋友家聚会,看到两个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但小男孩常抢小女孩手里的玩具。我过去问他:“你想玩姐姐手里的玩具,是吗?很好玩啊!你想玩的时候,能不能跟姐姐说:‘可以让我玩吗?”他点点头。我说咱们来练习几遍。他就认真说了几遍,然后去和姐姐说。姐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知道分享,语言发展也较好。她听男孩这么说,就把玩具让给他,或说:“我教你玩。”他们在一起玩了很久,每当我发现男孩有抢玩具的架势时,我就拦着他的手,看着他眼睛,提醒他:“你要先说什么啊?”慢慢地,两个孩子能基本和平地一起玩了。

经常告诉孩子,如果想要什么东西或想做什么事,先用嘴巴来说。随着孩子语言能力越来越好,工具式攻击性行为也会慢慢减少。不过父母也不要急于求成,我家两个男孩子,幼儿园时经常互相抢对方的玩具,我反复讲,坚持了几个月才有好转。

4.正面强化,帮助孩子减少攻击行为。

孩子在与同伴玩耍中,若表现出分享玩具、邀请小伙伴一起合作搭积木等,父母看到了,及时鼓励、表扬孩子的这种行为。若同伴表现出一些文明的行为,对孩子也能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这些正面强化,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友善带来的积极效果,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5.承担起筛选孩子收看节目的责任。

孩子容易对接触到的信息不加思考地接受和模仿,所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需帮助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栏目、游戏等让孩子观看、参与。父母也可以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观看,和孩子聊聊里面的情节、人物,增强孩子的辨别能力,也能及时阻止有暴力倾向的信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作者简介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专注于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全新修订版)等。在教学、研究、带俩娃的过程中,感悟和分享有趣又充满启迪的发展心理学常识。

猜你喜欢

打人攻击行为攻击性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打人的年纪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打人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