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记忆研究与展望

2016-05-30朱旭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朱旭

【摘要】:由于心理学早期研究记忆都是研究的外显记忆,学者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就比较熟悉,而日益发展的现在研究主主流早已从外显记忆转向了内隐记忆,所以根据我在参考了图书馆的大量资料候选择介绍内隐记忆的一些情况。内隐记忆领域涌现出愈加丰富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同时也引发了研究者对内隐记忆内涵的深入思考。经过分析众多的研究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内隐记忆研究领域的逐渐细分,则促使了人们超脱出内隐记忆原有的理论框架,去构建一个容纳记忆的无意识和意识过程的完整理论体系。

【关键词】:再认;任务分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一、引言

心理学上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于回忆和再认测验。而这些测验都被認为是测量外显记忆的。外显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而内隐记忆则是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中我们身体自然表现出像是“能力”一样的记忆。外显记忆系统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通常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它主要关注“知道”这一层面的内容。而内隐记忆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而内隐记忆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内容无法表达出来。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及特点

(一)内隐记忆研究历史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曾广泛论述过记忆的特性,但当时他们只研究了表面的记忆,就是外显记忆。但是到了在20世纪,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eiskrantz和 Warrington 在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内隐记忆现象。85 年两名学者Schacter 和Graf 发表了一篇论文,将这类不需要有意识参与的、自动的记忆正式命名为内隐记忆,而把传统的、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内隐记忆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内隐记忆特点

内隐记忆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它的储存容量很大,内隐记忆的保存时间还很长,且内隐记忆不受材料的加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比较研究发现,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内隐记忆几乎没有影响。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三、内隐记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内隐记忆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之后,Leibniz也曾强调过无意识知觉和记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英国联想主义哲学家洛克、休谟等主张在外显的角度上讨论记忆,因此Leibniz的思想没有得到重视。而在Leibniz之后第一个系统的讨论内隐记忆现象的是法国哲学家Maine de Biran。他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多重记忆系统的人19世纪的很多国外的思想家都关注无意识的加工过程。在他们当中,英国生理学家William Carpenter 最先使用了无意识思考这个术语表示在意识之外的思想活动。他的无意识思考概念以及他对内隐记忆的兴趣来源于他联系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尝试。另一位维也纳生理学家Eward Hering也做出了相似的努力,并且引入了名词“有机记忆或无意识记忆(Organic or Unconscious Memory)”。

(二)国内内隐记忆研究现状

我国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是从80 年代后期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以朱滢、杨治良为首的内隐记忆研究学者,他们除了总结有关内隐记忆研究成果外,自己还进行着大量实验研究。

纵观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要说原因,内隐记忆惹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加工过程的无意识性,如果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它的存在并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无疑对人类将产生重大意义。仅以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来看,启动效应在记忆研究中影响重大,因为它不但涉及两类测量记忆的方法与两类记忆形式、多重记忆系统的存在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还影响到人们对无意识教学、社会认知等一系列问题的发展。

四、内隐记忆研究展望

经过20年的长期研究,内隐记忆研究,已经逐渐趋向于从更深入和细致的层面设计实证研究,内隐记忆对于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它依然魅力不减,继续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人们已经确信记忆中无意识过程的存在,研究者更多地是需要理解内隐记忆的具体运行机制,关心如何对各种内隐记忆现象作进一步分类,并试图针对每一种细分的内隐记忆现象发展出细致的、量化的模型。在内隐记忆提出后的20年间,对其进行的实验 研究和理论阐释不断进步,由此也引发了对这一概念及其所描述的现象本身的深层思考。在所有这些努力中,一方面内隐记忆的各种细分机制得到了讨论;另一方面也启发人们去重新架构内隐记忆,乃至于整个记忆过程的理论解释。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出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整个认知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发展所能提供的贡献。不断深入的研究促使内隐记忆的理论内涵从模糊粗放走向清晰细化。目前已经有过一些研究者的努力,诸如对记忆本质的重新定位,或从联结主义角度探讨内隐记忆的机制等,都是大有可为的方向。内隐记忆的研究的深化,甚至促使人们超越内隐记忆的理论框架,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对整个记忆理论进行革新。

五、总结

如果人们最终能够建立对学习和记忆现象的完整的理论理解,那么内隐记忆将会在人类学习与记忆过程这一清晰的背景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成为学习和记忆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我国学者最终最终能够建立一个能够妥善容纳记忆的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完整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郭秀艳 《内隐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玉峰,心理学研究对广告记忆评价发展的贡献. 心理科学2000

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

赵晋全,杨治良 内隐记忆研究新进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杨治良, 刘素珍, 钟毅平等.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 1997

钟毅平, 杨治良. 社会认知中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 心理科学, 1998,

周爱保, 陈晓云. 刺激属性对内隐社会知觉的影响 心理科学, 1998,

徐大真, 杨治良. 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 ]. 河南大学学报, 2002, (3)

杨治良.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心理科技协作。

杨英新, 鲁忠义, 姜 敏,内隐记忆原理对广告活动的启示。商业经济2004

GrafP,SchacterDL.Implicitandexplicitmemoryfornewasso2ciationsinnormalandamnesicsubjects.: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85,11(2)

SchacterDL.Implicitmemory:historyandcurrentstatus.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87,13(3)

WarringtonEK,WeiskrantzL.Theeffectofpriorlearningonsubsequentretentioninamnesicpatients.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