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练技术在学生谈话中的应用探索

2016-05-30徐雅

大东方 2016年7期
关键词:谈心谈话辅导员

徐雅

摘 要:学生谈话是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本文把教练技术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生谈话中,以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指出一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教练技术;谈心谈话;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与学生谈话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方式。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进行,还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咨询技术,为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在与学生谈话中引入教练技术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智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一、教练技术的理论和内涵

教练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组织在复杂环境以及快速改变的过程中,形成面向未来的计划。教练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者的身份,通过一系列有策略性、方向性的实施过程,完善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来激发其潜能,帮助被教练者不断突破思维,提升工作效率。它注重的是激发个人潜能,而不是把某些东西教授给人们。

教练技术具有五大核心原则:

第一,每个人都是OK的。即人们的状态有其存在的原因,都是合理的。

第二,每个人都能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第三,每个人都拥有使改变发生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

第四,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向的意图。强调用积极正向的思维去看问题。

第五,改变是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教练技术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强调对来访者的完全的信任和接纳。只有遵循这些教练技术的原则,将其贯穿于谈心谈话过程的始终,强调对学生的完全信任与接纳,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谈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练技术对辅导关系的影响

传统学生辅导中,辅导员扮演的是一种“权威”角色,教练式辅导员不再是“权威”,而是一个协作者、支持者。教练技术强调的“以人为本”,中心是学生,谈话中所有议题的设置都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和节奏展开,学生不是被“添补”和“修正”的,是完全具有自己找到答案解决问题能力,与辅导员完全平等的关系。

在教练式学生辅导过程中,学生被视为拥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和资源的人,而不再处于单向接受他人建议和指导的被动地位。辅导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变化,会带来责任的转移。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于问题和困境的主体责任,并在辅导员激发下,有了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就更可能积极主动的自己探寻解决方法并采取行动。

三、教练技术在学生谈话中的应用探索

1.“奇迹式发问”

明确、具体的生涯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动自发地进行社会实践,积极向目标方向靠攏。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陷入了一种目标缺失的迷茫状态,使用教练技术的“奇迹式发问”就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挖掘清晰的生涯目标。例如,有学生不喜欢本专业,个人兴趣与家长的意志相冲突,对于未来的迷茫导致个人学习倦怠。在进行谈话时,辅导员问他:“假设几年后奇迹发生了,你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那是什么样子? 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回答:“那时的我应该在一家音乐制作公司,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或者唱作歌手,每天都从事我自己喜欢的音乐相关的工作,很多人喜欢我的音乐……”

“奇迹式发问”关注的不是历史原因而是未来行动,辅导员可以通过奇迹式发问,帮助学生从未来提取能量,使学生开心地描述自己的快乐体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立清晰的目标。

2.“生命平衡轮”与“打分系统”

“生命平衡轮”借助“轮子”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把生活中抽象的事情具象化,车轮上的每一根辐条代表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把“生命平衡轮”与“打分系统”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当下,使得自己清晰目前这些相关方面的状态。

辅导员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的生命平衡轮,找出目前的满意度后询问: “看着这张图,你对目前的状况满意吗? 如果选一个你最想改变的地方,那是什么?”通过询问,引发学生对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后续制定弥补措施和行动计划做准备。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生涯决策环节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目标,主动实施行动方案。

3.“换框”和“漏斗三步法”

信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教练从改变信念和心态入手,通过“换框”等技术帮助被教练者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放大信念的力量,心态因此会发生变化,行为也就有所不同,由此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很多学生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理想与现实冲突、缺乏行动力等原因产生自卑、焦虑、急躁等负面心态,如何提升学生的信念,从正向做好引导工作是学生谈话中的一项难点。这时使用“换框”技术,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一定释放,有利于后面过程更加顺畅进行。例如,有学生对班级建设以及班委工作满腹怨言,辅导员在谈话时,可以利用“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的技巧,用“想要什么”替代“不想要什么”,从学生理想的班级氛围以及他自己可以充当何种角色进行发问,从而将他的视角转向积极、正向并聚焦达成结果的资源。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漏斗三步法”进行,从“你理想的班级氛围是什么样的”这一目标切入,然后进行强有力的发问:“作为班级的成员之一,为了使班级氛围达到你的理想状态,你能成为此做些什么?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你有什么策略?你会如何开始第一步?”把学生从愤怒、抱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思考,找到方法并开始行动。

总的来说,教练技术是一种简洁有效的实用工具,容易学习复制,通用性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很多认识问题,进而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模式,激发行动潜能。教练技术通过支持人的心态改变,影响人的行为,使发生的事情结果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让个体的表现更卓越。因此,探索将教练技术引入到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谈心教育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改进师生关系,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荣霞,赵平,陶庆宇. 教练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18):196

[2]朱红,闫广芬.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85-90

(作者單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谈心谈话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技巧探析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基于心理咨询技巧的辅导员谈心谈话模式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