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千秋而知古,绘世情以晓今”石黄海艺术访谈

2016-05-30徐振宇随林华王颖

收藏与投资 2016年5期
关键词:藏品艺术品佛教

徐振宇 随林华 王颖

1.石老师,您是何时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界的?适逢怎样的契机使您对艺术收藏产生兴趣并着手进行收藏的呢?

答:要说涉足“收藏”界,那得追溯到我的幼儿时代。小时候喜欢收糖纸、香烟纸,这其实也可以算是收藏,应该说是收藏意识的启蒙阶段。至于后来为什么在收藏这个领域深入下去,则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父母均从事博物馆相关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自小就能近距离的接触到很多别人接触不到的文物,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系统的收藏经验和知识积累。当然,个人的兴趣也是我一直沉浸于收藏领域的重要原因。

2.听闻您经手的艺术藏品,古董杂项,百分之七十主要来自于日本。原因何在?是由于一种文物的情怀,想要让流失的文物回归故土么?

答:其实我收藏东西并不会局限于哪个地域,而是哪里有好东西,我就会去哪里。前面也讲到,我对文物从小就有着很深的情结,后来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现有很多好的中国文物散布在各处。我个人更希望这些东西暂时收集起来,因此我花费了一些精力去搜寻收藏,也可以说是一种国人的情怀吧。

3.俗话说“盛世收藏”,如今国内收藏之风鼎立,不仅民间收藏活动频繁,就连电视台也有多个收藏类的节目,您如何看待现在风行的收藏热?而且现在收藏类节目往往不够专业,重点往往放在“专家”评估出的天价来刺激大众,而非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这种类型的节目大多将目光过多地集中在一件藏品的市场价值上的做法是并不可取的。因为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是因当时交易的情境以及个人的喜好而有所不同的。譬如,我对某一件艺术品情有独钟,那么我愿意花费比它原价值高的价格来买下它:一件值1万元的艺术品,它的收藏者因为缺钱等外部因素,可能5000元就会卖掉它。所以这种不稳定性使得这些艺术品的价格是不可能被一个价格来限定的。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年轻的藏家,他们并不是将很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藏品的市场价值上,而是开始对收藏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和考察,对一些藏品的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让收藏进入了系统化的格局里发展起来,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让我非常敬佩的。我们应该更多地提倡这种良性的收藏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4.目前“赝品博物馆”现象泛滥成灾,这背后涉及到庞大的利益链条,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这种现象对收藏界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答:其实这种现象在收藏界自古有之,我们业内称之为“国宝帮”。所谓的“国宝帮”即是这些人将自己收藏的东西当作国宝来对待,真假全然不知。一部分人属于缺乏市场经验,自己陶醉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难以自拔;另一部分人则是想通过制假贩假来获取利益,这种做法是最不可取的,不仅扰乱了艺术市场的秩序,也将收藏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地步。所以,当你看中一件东西时,千万不能单纯地用耳朵听,而要用眼睛看。即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5.西方博物馆也有“赝品博物馆”,但它们是采用真假文物对比展览方式展示给观众,以此来让人能够辨别这些藏品的真伪,法国,意大利都有此类的博物馆,中国是否也有此类的展示活动?

答:这种类型的展览展示,更多的是为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在国内,也曾经出现过这种形式的展览,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老先生用这种方式做过关于书画方面的鉴定展,为此还出过一本书,也筹办过一个展览将赝品与真品对照品鉴展。故宫也曾举办过类似的展览,书画、瓷器等也都涉猎于此。

6.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安徽博物院在筹备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为主题的纪念展览时,收到了来自您的一份特殊礼物。希望您可以谈谈,您在日本期间收藏的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文献、照片的经历。

答:这批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文献、照片的藏品是我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从日本一点点买来,陆陆续续积存下来的。那时候,我经常流连于日本的旧书店、老旧的古玩市场,还有些私人藏书、私人图书馆等处,每逢遇见此类的资料必以高价收之囊中。

这些藏品包括当时日本战争时期的宣传品、印刷品、明信片,甚至参加战争的士兵私人日记等相关物件。加在一起总共大概530件,堪称第一手资料。价值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应该也有几百万,其历史研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资料的历史价值是不能用价钱来衡量的,当与安徽省博物馆朱院长谈及馆内相关资料藏品甚少时,当下即考虑将所有的相关藏品无偿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院,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为主题的纪念展览提供大量的实物资料,这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7.近年来,赴日本淘宝的中国古玩爱好者越来越多,日本回流的文物造假现象严重,您怎么看待现今的回流文物?

答:现在日本就回流文物的话,很多都是日本的古董商人到中国各地来购买,譬如地摊、拍卖会等。造假方式多为买回去带往日本,换成日本的包装,重新倒卖给中国人。这便是许多中国人所谓的淘“宝”。此外,中国人口众多,短期不同的人轮流去买也是容易造成上当受骗的缘由之一,彼此互不相识,或是一知半解,总觉得日本的全是珍贵之物且尚无造假之说,抱着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在自己不知鉴别真假之际,无论何时何地都极有上当受骗的可能性,所谓的在此行业一夜暴富是不存在的,这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知识文化,更多的是经验之谈。相反,如果别人去一窝蜂地买什么,你反其道而行之,获利的希望反而可能更大一些。因此,大家不应该去盲目地跟风收藏文物,首先更应该去做的是积累经验和专业知识,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8.众所周知,作为艺术家,您也是非常成功的,在欣赏过您的作品之后,颇有感触,在似与非似之间的拿捏让人感受到你对于艺术创作的一些独有的体会。您能否谈一下您是如何介入到艺术创作中的,以及您在创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答:其实说起来,绘画才是我的“老本行”,我在大学学习的是绘画专业,去日本留学时学的是考古专业。所以我现在生活中常做的两件事:收藏、画画,既是我当下正在进行的喜欢去做的事情,也是我当初理想所在。以前可能还会为生活所累,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收藏投资古董文物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阅历的增加,让我又重新提起画笔,开始进行创作。一是丰富了生活,修身养性;二是开始以画画的形式表达内心所感。我与其他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需要去迎合市场,只需要跟着内心去画,去创作就好,所谓的市场价值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

9.您现在在收藏和创作之间更喜欢哪一样,您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对我而言,收藏与画画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几年画画的心结更甚。甚至想到过几年,在古玩和收藏方面慢慢抽出一些时间整理和出书,除去出版书籍以及展览的举办等活动以外,更多的将画画提上重要的日程。会在上海开辟属于自己的画廊,开画廊的目的是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有一个聊天交流的场所,何乐而不为呢。

10.能否谈及收藏家协会等类似机构的风涌呈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运营弊端?

答:首先,对于收藏家协会这种机构的存在,我持以赞成和鼓励的立场,这样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收藏家的某些行为,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还使得会员与会员间可以在资源上共享,进行交流学习,产生知识文化上的碰撞,共同提升自身水准,是很积极正能量的事情;但不排除有些机构打着协会的名义,暗地做一些坑蒙拐骗之事,以此满足自己的功利之欲,这是艺术不规范所导致的现象。按理说,若是得到国家倡导,通过正规渠道注册,并且得到官方许可的机构,我们是大可放心地在此进行艺术品收藏和相关知识交流座谈的。

11.您如何看待收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答:论收藏,前提必须是所购买的东西是真的,在此基础上做艺术品收藏比任何投资的回报都要高很多。譬如,齐白石的画作,在1994年前后,一幅4尺整张齐白石作品,在当时可卖到3万元左右。按房地产市价对比,同期一套房子标价十几万,换作如今只不过上百万,而那张齐白石的画作至少也要上千万。因此,收藏的价值及回报率远超地产,从而看出投资的趋向。当然收藏的前提是“真”,投资的前提是“懂”。常言道:“识古不会穷”,便是说的这个道理。

12.如何看待收藏高手在民间的说法?

答:我很认同这一观点,有些在电视台曝光率很高的人,不一定是收藏高手。如果他真的是收藏高手,那么早该在这行当辗转各地收藏文物,根本无暇东顾,更别说是做电视节目了。真正的高手隐于市,隐于民,唯恐名声大噪,带来询价上的不便。

13.据了解,2016年5月1日在大报恩寺会有一场关于佛教主题的宏大展览,里面的藏品均是您多年来个人的收藏,您平时是一个很低调的收藏家,也很少会举办个人的藏品展,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在大报恩寺举办这场关于佛教主题的展览呢?听说您非常喜欢收藏佛教造像?原因何在,是因为个人信仰的原因么?

答:起初的收藏是和信佛没有关系的,但后来我拜寒山寺秋爽方丈为师,同时也为寒山寺捐赠了一些佛教文物,就这样慢慢地和寒山寺有了关系,也算是和佛教有了渊源。

在大报恩寺举办佛教主题的展览也是极合时宜的,在王馆长的邀请之下,我决定以佛教主题系列的展览形式将藏品呈现给诸位。

14.这次在大报恩寺举办的佛教主题展览,您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有哪些收获?

答:本次展览是大报恩寺复建后的第二次关于佛教的展览,我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观众能够对这些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金铜佛、石佛造像等等的风格及技艺有更深的了解,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提高对佛教艺术的欣赏与理解水平。

15.在此次展览中的藏品之中,有没有您特别想推荐给大家的?除却您自身钟情这些藏品以外,还出于何种考虑筛选出这批展品,有着怎样的具体选择标准作为参照?

答:此次展览中有诸多精品会展出,诸如其中的唐代石雕佛龛,是去年年初在大阪拍卖会所购。这件佛龛是典型的唐代佛龛,品相较为完整,放在博物院应属一级藏品;还有几件金铜佛,尺寸都在20cm左右,均为精品;此外,还有几件尺寸较大的金铜佛,都是十几年前在日本所得,一直存放至今。曾有人高价询问,但我思虑再三,终不愿出售。因为这是系列整体,规模又大,约有100多件,若把其中精品卖出,导致系列不完整会稍有遗憾。此次参加展览的这些佛教藏品一方面是按照系列来选择,另一方面也根据场馆整体的设置来选择的。

猜你喜欢

藏品艺术品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佛教艺术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