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派对中国民族学的影响

2016-05-30吴彩艳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吴彩艳

【摘要】: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博厄斯为首的历史学派在西方学界声名鹊起,20世纪30年代,这个学派的理论被吕叔湘、杨成志和戴裔煊等人系统第介绍进中国。本文介绍了历史学派的基本内容和观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民族学的影响,并对我国民族学现在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历史学派;博厄斯;中国民族学;方法论研究

博厄斯是继摩尔根之后近代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 ,他被人们尊为现代人类学之父 。历史学派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形成于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美国,盛行于20 世纪初至 30年代之间, 对现今的人类学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历史学派的介绍

(一)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博厄斯最初是搞自然科学的,他从自然科学转向民族学的时候正好是进化论与播化论针锋相对之际。进化论学说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静止的基督教世界观、反动神学思想大相抵触,引起了资本主义卫道士的反对。因为进化学派形成之时文献资料和考古学成果还相当缺乏,所以古典进化论的理论证据难免遇到一些困难,但其大方向是对的,是合乎精神的。

另一方面,播化学派的地理决定论与传播进程说尽管有个别事例可以加以证实,但如果用来解释整个文化发展进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时正好流行着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志资料的搜集可以脱离未经证实的理论的指导而进行,一旦有了足够的资料,理论问题就自然会得到清楚正确的答案。博厄斯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这样他树起了历史学派的旗帜。

(二)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个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该派认为民族学人类学的任务是重建人类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探讨文化变迁的规律。该派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历史文化,反对进化论单线进化的观点,主张文化的多线进化和文化传播的多元论,提出文化的整体理论和“文化超有机体”。研究方法方面反对比较法和演绎法,重视归纳法和田野调查极其科学性,比较强调对各种细节资料,包括对历史资料的详细搜罗、全面掌握。

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原始艺术》、《原始人类的心理》、《普通人类学》等;威勒斯主要著作有《美洲印第安人》及《人和文化》、《社会人类学导论》;在博厄斯的学术继承人当中,克罗伯是成就最大的一位。主要著作有《文化成长的形貌论》、《超有机论》;戈登威泽是一个极端的反进化主义者,在《早期文明》的一书中,他强调了这样一个总的思想,即人类的统一性不排除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是统一的,文明是多样的”。

二、历史学派传入前后中国民族学的影响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始被引进中国,译名很不统一。1926年,蔡元培在《说民族学》中介绍了民族学学科的内容和意义,并提倡在中国开展民族学研究。1928年他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后,就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对黑龙江赫哲族、湖南苗族、广西瑶族、台湾高山族等进行实地调查,并取得了鲜明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已传入中国。1924年,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中介绍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全部内容。3年后,李鹰扬又把这部书译出,译题为《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在恩格斯和摩尔根关原始社会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郭沫若于1929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古籍中的记载,以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这些译著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一定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原则。因此,新中国的民族学的发展道路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联系着的。所以,新中国的民族学有其重要特色:第一,它继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民族学,同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学也加以研究,批判地吸取其中有用的东西;第二,它为革命实践服务,为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三、历史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一)历史学派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在中国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在引进西方一般性社会科学名著的同时,加大对西方人类学专门知识的介绍。历史学派的理论在此时被吕叔湘、杨成志、和戴裔煊等人系统的地介绍进中国。其中以南京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包括南方一些大学,统称“南派”,代表人物有凌纯声、林惠祥、杨成志等,受美国历史学派影响较大,也继承了我国历史考据的传统。[1]杨成志师生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他说:“我认为在中国搞人类学,非到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就很难成功。”[2]此话表明了研究的重点,也暗示了研究的方法:相对于汉族社会而言,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都比较简单明了,要认清汉族社会的诸种复杂关系,最好先研究簡单社会。他的观点与美国历史学派强调通过研究原始文化而达到研究西方社会的方法论是一致的[3]。

(二)历史学派影响下中国民族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上世纪初,随着进化论、播化论和历史特殊论的传入,历史学派比较符合中国实际,逐渐获得学者青睐,成为气候。例如杨成志的《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与颜复礼、商承祖的《广西凌云调查报告》,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等,注重史料和田野的结合,开创了汉族学者在异族村落调查研究的先声,并列为中国早期民族志的典范。

(三)中国民族学者对历史学派的反思

历史学派虽然某些方面补充了古典进化论派和传播学派所存在的不足,但是他们自身建立的理论并不尽人意。这一学派的理论虽然在高校的课堂上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但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却很少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此最终也没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

历史学派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古典进化论中的“单线进化”是历史学派的最大贡献

二、重视一般文化构成元素的可靠证明。他们采用的客观与实地调查法,至今仍是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讲求每一文化的证明,研究其独特性,对其所包含的显著行为予以说明。

四、制订重建历史的批评法则,探索“发明”和“传播”的真实事例,以求历史的重建。

五、把人类学历史看作是一株 “文化之树”,创立文化类型、文化区等概念,以作为分别层次,分辨文化元素的原则。

总结

任何一个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在某一方面或从某一角度帮助人们加深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或推进了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更加科学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缺乏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主要问题给出深入解析的能力,对于当时渴望从西方寻求真理、渴望科学救国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很多理论缺乏实用性。所以说“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才能找总结出适合我国民族学发展的科学理论,才能找到适合适合我国民族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民族学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首先要扩大学科的对外开放程度,其次,把“民族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列为民族学的中心课题,最后,加强民族学方法论的研究,促进传统调查方法科学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淑娉.中国人类学源流探溯[ A].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与人类学[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2]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A].容观夐.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3][美]露丝. 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