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凉山彝绣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2016-05-30邱婷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彝绣特色产业销售

邱婷

【摘要】:彝绣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品,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的四川大小凉山、云南永仁等地区,是彝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彝绣产品构图精美,工艺独特,色彩艳丽,寓意深刻,是一种含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彝绣一步步走向市场化,逐渐成为了凉山独具的新兴特色产业,凉山彝绣产业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作者调研经历,凉山彝绣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求寻得凉山彝绣的产业化更好的开发之路。

【关键词】:彝绣;发展;销售;特色产业

一、凉山彝绣概述

彝绣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品,主要分布在彝族聚居的四川大小凉山、云南永仁等地区,是彝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彝绣产品构图精美,工艺独特,色彩艳丽,寓意深刻,主要有衣服、帽子、围裙、马甲、挎包等彝绣产品,是一种含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凉山彝绣产业化开发现状

(一)政府大力支持,特色逐渐形成。

近几年,凉山州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彝绣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发布了许多政策并实行扶持措施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会举办刺绣比赛和设计大赛以及民间工艺品发展论坛等活动,为凉山民族工艺品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政府越来越重视彝绣的传承,通过培训和讲座等方式,使得彝族妇女了解、学习、掌握更多的刺绣技能,提高了彝族整体的刺绣水平,传承了文化,逐渐形成独具凉山特色的刺绣文化。

(二)发展局限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大。

作为传统工业,众多彝族人民都有彝绣上的优秀技艺,也能逐渐开展小规模生产。但受思维观念的影响,多以个体零碎产品、传统用途为主,多供于彝族婚丧嫁娶之用,未充分将彝绣产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开发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市场竞争力不大。同时,彝绣厂商资源不能有效整合,规模小,形不成有效產业链,企业市场竞争力小。

三、凉山彝绣产业化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新文化的冲击,需求呈低迷态势。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虽属于山区,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沁入凉山地区,渐渐地改变着凉山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就刺绣产品而言,便捷、省时、省力的机器化生产的机绣逐渐占领了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同时,由于,传统彝族刺绣的服装不便于换洗,加之传统彝族服饰看上去华丽漂亮但是缺乏现代感。因此,在追求时尚个性的当今社会中,年轻群体尤其是80后,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逐渐穿戴社会上的流行时尚服饰所影响,穿戴彝族刺绣服装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不愿穿民族服装的现象,致使传统彝族刺绣服饰的需求量逐渐减少,据调查,在凉山州仅有30%的彝族青年对传统彝绣产品有必要的需求,并且主要用于结婚服饰的缝制,彝绣需求呈现出低迷的状态。

(二)产品成本高昂,面临“后继无人”难题。

我在凉山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传统的彝绣制作,耗时间、耗精力、特别是对刺绣者的视力伤害极大,制作所需的周期较长,并且制作成本比现代大多流行服饰都要高出几倍的,据调查,凉山20岁以下彝族刺绣加工人才为零,20-25为15%,25-35岁为35%,35-40岁为50%,40岁以上为80%。彝绣加工人才面临断层,后继乏人。在凉山地区制作传统的彝绣产品的制作者们多为五六十岁的彝族妇女,这些年长的彝族妇女们,还掌握着精湛的彝绣制作工艺。而年轻的彝族姑娘由于在外求学与从事工作的彝族女性的增加,因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年轻女性在学习这项传统技艺,传统的彝绣手工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市场开发滞后,销售渠道不足。

一是缺乏固定交易场所。凉山彝绣产品生产和销售中,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人才,产品的销售仍处于有订货即加之,无定货即停止,销售渠道不畅,销路不广,主要限于凉山州内,外销部分主要是专家学者及制绣品爱好者收藏;缺乏直销彝绣产品的平台和场所,制作商获利甚微。并且相较其他地区,凉山旅游定点的购物商店数量少、规模小、售卖彝绣产品的少之又少。现在凉山彝绣企业和经营户、加工户都只能卖给中间商销售,在西昌等大市场和旅游景点没有直销窗口,利润都为中间商所赚,加工户获利甚微,多数彝绣加工户反映获利仅是中间商的三或四分之一。

二是缺乏销售渠道。就目前而言,凉山手工刺绣往往只是在农村市场流通,没有完整的对外销售的渠道,由于信息得不对称性,导致很多人无法买到彝族刺绣;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销售,阻碍了产品的开发,不良的市场竞争和不成熟的销售渠道扰乱了市场秩序,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凉山彝绣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缺乏专利保护。目前在凉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的企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各个县的个体加工彝族刺绣的小店也为数不多,市场中彝绣商品仿冒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生产者和特色商品的冲击较大;同时生产者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目前只有少部分人有意识去注册商标,不利于打造产品品牌,助力发展。

(四)宣传力度不足,产品影响力不够。

近几年随着凉山政府对旅游业大力支持,来凉山旅游的人逐年增加。有着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彝族传统服饰彝族刺绣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知名度的提高也仅限在四川内,在别的省份知名度明显不高。凉山政府近些年来也意识到这些问题,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宣传。但是相对于别的地区对当地的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的宣传力度还明显不足。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属于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产品附加值较高。发展凉山彝族服饰和刺绣产业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当地政府还有加大力度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李婕.浅析彝族手工刺绣及现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1).

[2]程浩.彝族刺绣在云南旅游工艺品中的保护性开发[J].大舞台,2011(4).

[3]张红,陈乐.对贵州刺绣旅游商品开发的几点思考[J].对外经贸,2014(9).

猜你喜欢

彝绣特色产业销售
推进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融合彝绣文化的丝绸产品创新设计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永仁彝绣走出直苴
金沙江非遗永仁彝绣 指尖上的云朵飘出直苴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