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黑胶,这个飞机师开了间咖啡馆

2016-05-25胡雯雯孙海

南都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张唱片黑胶唱片

胡雯雯++孙海

只有黑胶和音乐,能让Mong从四处飞行的快节奏中放松下来。他也觉得,黑胶不应该是只属于小圈子的高冷之物,分享给更多的人,才能更自在地享受它的美。

在广州体育西横街后面一个住宅小区里,从一家独立小店闲逛到另一家时,你也许会偶遇这家叫“臻音堂”的咖啡馆。

门前绿植环绕,红砖灰水泥,一只猫懒洋洋地冲你甩一下尾巴,便躲到屋角去了。踏进几十平米大的店面,暖白的灯光下,四五张高矮大小不一的桌子分散各处,手冲咖啡的香气弥漫着整个空间。你既可以捡个吧台高脚椅,装一下寂寞文艺范儿,也可以跟三五知己在原木桌周围歪着,一人一份咖啡点心,像《老友记》里的六人行那样,东聊瞎扯一下午。

店长和老板娘两位美女,平时静静待在吧台后面,把各种咖啡设备、甜点材料摆弄来摆弄去,一旦客人微微抬起头,还没招呼,她们便会立刻反应过来,温柔地问你有什么需求。

但这里最独特的氛围,在音乐响起的一刹那。这天下午,迎接我的是张国荣。当他唱起那句“让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时,时光突然像穿越了一般,眼前的画面变成了泛黄的旧照片。我忍不住凑到那组黑胶音箱前,发了半个小时的呆。

黑胶,是这家咖啡馆最独特的元素。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老板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精选唱片,覆盖了摇滚、爵士、古典、流行歌各种风格。墙角摆着几台试听机,靠窗处还有一台最老式的、爱迪生发明的那种圆筒式唱机。

“黑胶碟一面就二三十分钟,你只能安安静静地守着唱机,完整地听,不像CD,不喜欢的歌曲可以随意跳过,正因为如此,每次听黑胶时人都会特别认真。”

咖啡馆的老板Mong,此刻正坐在长桌边,整理新收的一批唱片。他将唱片一张张仔细察看,评级分类,并写上介绍,打成标签贴在唱片套上。

有人介绍起Mong时,喜欢加上“帅气的飞机师”这个抬头。作为一个工作节奏相当快,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到处飞的机师,开咖啡馆似乎是件很不搭调的事,但又特别顺理成章。因为,只有黑胶和音乐,能让他在生活中慢下来,享受一份宁静。而太太又喜欢钻研咖啡,于是一家黑胶咖啡馆就这么诞生了。

“我是81年出生的,从小就喜欢听歌,从卡带到CD,再到mp3,一直没断过。但说来奇怪,虽然从小家里有一台集黑胶、卡带和广播一体的音响,但我跟黑胶的缘分,却是二十多岁后才开始的。”

那时候,朋友知道他喜欢音乐,送了张广州国际音响展的票给他。在展厅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他看到了个黑胶唱机厂家的展位。老板给他放了一张蔡琴,他至今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

“我对黑胶的感情,不是怀旧,纯粹是对完美音质的追求。”在他看来,黑胶的那种质感,对声音的还原度,甚至那份传递出来的温度,都是秒杀其他音乐载体的。从此,他一入黑胶坑便再没回头。

那时的黑胶唱片业,已经在日暮西山的阶段。他查遍了网络论坛,终于淘到一台两千多元的二手黑胶唱机。怀着兴奋之情放上第一张唱片,出来的声音却让他有点失望,怎么跟之前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呢?不断地上网,查资料,做功课,调试了好几个星期之后,Mong终于将唱机调到了最理想的状态,那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以前玩音乐时从没体会过的。

从那以后,Mong的生活重心便成了黑胶唱片。闲暇时,一张张唱片反复听;上网时,多半是在论坛跟同好者交流经验;旅游,一定是先挑有特色唱片店的地方,再“顺便”看看附近有没有好玩的地方。

说起黑胶氛围最好的地方,他觉得非日本莫属,唱片店集中,规模大,而且音乐种类非常多。“日本的黑胶文化还是很浓厚的,唱片店里不光有怀旧的老乐迷,也有很多染着头发的小年轻,每个人都在特别专注地选自己喜欢的音乐。”

也许是因为日本人听黑胶唱片普及率较高,居住空间又比较狭小,没有太多地方收藏黑胶,一张唱片听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往往就会送到二手唱片行,所以当地的二手唱片市场流通率非常高,经常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唱片种类。相比之下,香港的唱片店以流行音乐唱片居多,欧美则是两种极端,既有非常怀旧的二手老唱片店,也有现代化的大唱片连锁店。

玩黑胶的人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怀旧”,一种是“讲究”。前者可能追寻的是一种味道,一种氛围,或者某段非常想回味,却到处找不到的老音乐;后者中,既有对声音的讲究,比如追求最完美的声效,也有对生活情趣的讲究,喜欢那种格调和仪式感。

而Mong似乎是两者兼有,很多时候,他更是出于对多元化音乐的热爱。正是玩了黑胶之后,让他接触到了很多之前根本没有机会涉足的好音乐。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流行乐坛,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甚至很多港台巨星都是翻唱自他们的,但这些音乐如今已经非常冷门,只有在黑胶唱片中还能领略其风采。

如今,他收藏的黑胶唱片已经有五六千张。对于每张唱片的特色、分级、价值,他如数家珍。比如,头版黑胶碟是具有不可复制的稀有性的,因为录头版碟时,机器的磨损还比较少,所以第一批出来的唱片音质最好;而古典乐唱片的话,业内一般认为黄金年代是1958年到1965年,当时古典乐团水平极高,唱片录制要求一次成功,黑胶录制技术也比较成熟,留下的都是最好的音乐。

但是,每当回到长期居住的广州,他却总是遗憾。这么大一个城市,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感受黑胶氛围,可以跟人分享的地方。“我觉得,黑胶的魅力,应该开放给更多人去欣赏,而不是总摆出一个高冷的姿态。”

2015年,他找到了这么一个小店面,把和太太共同的梦想都实现了。虽然臻音堂门面不大,所处的地段也不算热闹,但却很符合他理想中的定位:就像将自家客厅搬过来,有威士忌,有咖啡,可以和朋友们放松地分享音乐。

开业短短几个月,臻音堂已在文艺圈里小有名气,甚至有网友将其评为“本地八大隐世咖啡馆”之一。这里的消费并不算贵,点个二三十元的咖啡或点心,就可以消磨一个下午,一张接一张地听黑胶,逗逗猫,翻翻书架上的威士忌指南,或是对着墙上村上春树的明信片发发呆,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整个人却像心灵洗涤过一般。

如果运气好,碰上Mong在店里的时候,还可以跟他聊聊天。虽然他看起来比较腼腆内敛,聊起黑胶和音乐却总是滔滔不绝。

但这里最有特色的活动,还属每周的音乐分享会。经常是几个同好挑个闲暇的夜晚,约在一起,定个主题,挑几张自己喜欢的黑胶唱片,跟大家分享心得。有的唱片是店里有的,更多的是客人带过来的。来参加分享会的,既有老客,也有慕名而来的新客,既有资深乐迷,也有初入门的黑胶菜鸟。能容纳二三十人的店面,经常人头济济。

这也是Mong当初开店时,憧憬过的画面。自从有了这个“黑胶客厅”,他和同好们的交流平台终于不再局限于网络,或是地下党碰头般,偶遇在连张板凳都没有的打口碟店。

当然,有时也碰上让他不太适应的情况。有次,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慕名到此,一口气把店里几十上百张唱片扫走了,好多都是Mong还来不及听的。但后来,Mong和他加了联系方式,成了朋友,反而多了个交流的好去处,两人时不时互通有无。后来,Mong帮忙找到了一张他找寻多年的唱片,对方开心得不得了,还专门拍了视频跟他分享。

由于长期玩黑胶,Mong自己配备了一整套黑胶护理设备和工具,比如唱片清洗烘干机,去静电枪,唱臂唱头调整器,针压计等,加起来不比一套好的黑胶机便宜。喜欢钻研设备的他,技术也妥妥的,什么唱片、什么唱机,要调整到什么状态才能达到最佳,他都心中有数。

其实,黑胶虽然能保存很长时间,但也是一种极其娇贵的东西。灰尘太多,容易堆积在唱片轨槽中,很难清除;环境过于潮湿,唱片容易发霉,霉菌会腐蚀沟纹内部,造成杂音;纸质封套会变色湿烂,甚至与唱片粘连;唱片放置时最好直立,储藏的地方过于拥挤的话,可能造成变形;而一张唱片如果爆裂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修复的……

“我喜欢黑胶,也正是喜欢它那种仪式感。一张你平时精心呵护的唱片,把它从封套里取出来,清洗干净,双手悬空,轻轻放在唱机上,仔细地调整好唱针和其他部件,以求达到最完美的音效。这个过程,是能帮你更专注,更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中的。”正是这种缓慢,精致,优雅的聆听美学,让音乐成为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

猜你喜欢

张唱片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
一块钱去哪儿了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消失了20年,中国黑胶唱片工厂复活
SNH48国际化小分队7SENSES 在京举办首张唱片答谢握手会
黑胶保养神器
古怪的1美元
一半唱片
自制 冰唱片
寻找树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