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发展史视域下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及发展阶段探析

2016-05-25波,陈颖,马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阶段人类旅游

鲁 小 波,陈 晓 颖,马 斌 斌

(1.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2.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121013)

人类发展史视域下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及发展阶段探析

鲁 小 波1,2,陈 晓 颖1,马 斌 斌1

(1.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2.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121013)

为了探究旅游活动发展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梳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和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进行了阶段划分。研究结果显示: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构成了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旅游需求的本质是人类满足了生存与安全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产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属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在科技更新加速、生产力持续提高、文化逐渐融合、思想观念理性化和自然生态脆弱化的大背景下,根据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演化进程,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旅游活动的发展划分为有闲阶级旅游、社会大众旅游、社会全民旅游、义务经历旅游、专业研究旅游、技术替代旅游6个阶段。

旅游活动;主要矛盾;发展阶段;本质属性;人类发展史

地球环境的形成、生命的出现与进化、类人猿的产生与进化、劳动创造人类、人类社会的演化,这些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已经得到科学的证明。然而人类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却没有明确的认识。当下需求日益增长的旅游活动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状况如何呢?本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特征和趋势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分析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发展规律、本质属性和发展阶段奠定基础。

1 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步迈向更加文明、科学、健康、和谐的趋势[1],使人类社会财富生产获得了空前的速度、规模和效益[2],人类社会未来5个明显趋势:

(1)科学技术加速更新。恩格斯致马克思的悼词中讲:“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革命的力量”[3]。回顾人类历史的四次重大变革,根本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更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化浪潮都是在科学技术更新的基础上发生的[4]。科学技术的更新还在加速,其对人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入、广泛和普遍。

(2)劳动生产高度机械化。科学技术的革命集中在改进甚至变革人类的工具上。历史上科技革命使石器发展为青铜器、铁器、机器。电脑的出现使生产工具发生了质变,过去工具的改进是减轻人的体力劳动[3],而现在和未来将逐步用机械化取代人类体力劳动,实现劳动生产的高度机械化,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生产率非常高的时代。

(3)人类文化的逐步同化。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为了繁衍生息、适应环境而独自演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下,人类可以自由迁徙、迅捷交流,原来千姿百态的世界成了地球村,随着人类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日益深入,加之未来人类不同肤色人种也将慢慢融合,种族特征逐渐消失,世界各地文化的趋同化不可避免。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专家斯图亚特·皮姆指出,人类非但不再分化,反而一直在“聚合”;“人类目前拥有6 500种语言,到了下几代,可能只剩下600种。”[5]这种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得到了印证,西方文化的很多内容已经进入了中国社会,这种文化融合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发生。

(4)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科学知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加速度增长,现代科学越来越多、越清晰地揭示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和自然法则,通讯技术使世界各地人们的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人们掌握和收集的信息越来越对等,从而瓦解了世界旧知识信息体系,也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人们逐渐不再依靠旧有的定式思维判断问题,对于事物的判断和思维将会更加理性、客观,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向更高级阶段演化的标志。人与人、人与其他地球成员或要素的平等化佐证了人类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在每个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等的情况下,人们的思考、判断必将更加准确、客观和理性。

(5)自然生态的脆弱化。经考证,在距今4 00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到距今2 200年的战国末期森林覆盖率降为46%,距今1 100年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新中国成立前夕降为12.5%[6]。在森林减少的同时,生物资源也在逐渐减少。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经验的缺乏,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可避免。当下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演化状态下的1 000倍以上,虽然人类已经开始重视自然生态的恢复与保护,但要彻底扭转自然生态的脆弱化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物种尤其像老虎等高等物种的形成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是不能实现的,故未来人类世界还将面临日益脆弱的自然生态。

2 旅游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旅游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人类的一种上层建筑”,以下从三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只有在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冯乃康认为旅游作为一项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满足了衣、食、住等基本物质需求之后[7],产生放松身心、体验文化的旅游需求,最终形成旅游活动。霍洛韦提出,旅游萌芽于奴隶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比伦帝国和埃及帝国时期[8]。

(2)旅游活动在人类史上将经历一个生命周期。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中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都处于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9]旅游活动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一个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和灭亡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当前的发展现状看,人类的旅游活动正处于发展期,距离成熟期为时尚早,衰退和“消亡”(主要是指旅游的内容与形式发生根本变化)是更遥远的事。

(3)旅游活动也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逐步消亡。旅游活动不与人类同生,也将会先于人类而亡。当前很难理解如此有意义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怎么会在人类社会中消亡呢!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类的生活、生产也在逐步变革,在历史上风靡千百年的角斗士、狩猎、闻名遐迩的斗兽都已远离人类社会,旅游活动将被更加适合未来人类需要的活动所取代,如同当前通讯技术取代曾经被认为是最先进、最具时效性的通讯工具——电报一样。根据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借助“4D、5D、6D、……、ND”虚拟“真实体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让人充分、深入、全面地体验到当前“跋山涉水、身临其境”的旅游感觉。届时,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亲自前去一个个旅游目的地体验旅游景区的活动似乎没有必要了。

3 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分析

事物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矛盾运动。旅游活动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包括:开发与保护,经济、社会与生态,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正效应与负效应,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主体与客体,表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距离差异,供给与需求以及供需方自身内部矛盾等[10-12]。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或基本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14]。对于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袁国宏认为是旅游者活动的基本矛盾与旅游产业活动的基本矛盾[11],刘军认为是“美”与效益之间的矛盾[15],邹本涛、陈才则认为是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的矛盾[16,17],蔡加珍提出是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18]。综上,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存在于旅游需求方(旅游者)与旅游供给方(旅游客体与旅游经营者)之间达成了共识,争议的焦点是从何种角度概括主要矛盾及其对立方的问题。袁国宏将旅游者活动与旅游产业活动分离并认为它们各自的基本矛盾之间的矛盾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而笔者认为旅游者和旅游产业活动的基本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且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一定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双方,所以不能构成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而美与效益(经济效益)在旅游活动中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矛盾统一体,而是呈正比关系的联系物,从旅游者的角度看,获得的旅游美感质量越高,旅游者越愿意花费更高的经济支出,从旅游供给方(旅游企业、目的地)的角度看,拥有或创造的旅游产品越美其经济效益必然越高,所以说美与效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方。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旅游对象)为旅游基本矛盾的观点,其实已经很靠近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观点,但旅游客体中主要内容为旅游资源,而当前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旅游媒体(旅游业也即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等)都被排除在外,由此旅游客体相对比较固定,在旅游活动的运动变化中旅游主体的动态变化与旅游客体的相对静止很难构成有机联系的矛盾对立关系,对于旅游活动发展的规定作用无法全面发挥和体现。故旅游活动主要矛盾应该是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包括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于蔡加珍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并认为旅游的本质是经济部门的观点笔者也不赞同,这种观点过于狭隘,仅站在当下思考旅游问题,下文将对旅游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抛开经济学上供求关系的思维,旅游活动的生命周期中只有很短的阶段具有经济属性,旅游活动的过去和未来都不具有经济属性,旅游活动的核心是人类追求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手段,不要过分强调旅游活动的经济特征。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第一,这一矛盾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第二,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主导、决定着旅游活动的其他矛盾,旅游需求的形成推动了旅游供给,在旅游需求形成之前自然旅游客体已经存在,但不能形成旅游客体,为了旅游体验的其他旅游供给也毫无意义,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也不需要,旅游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无从谈起,旅游需求的规模、内容直接影响着旅游供给的规模和特色,从而主导着旅游活动的其他矛盾;第三,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如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16],旅游供给一定要适应旅游需求,旅游需求规模小,旅游供给就不能大规模生产,旅游需求以自然特色为主时,旅游供给便不能只供应人文旅游产品,旅游需求仅为国内旅游时,出境旅游必然没有市场,强烈的出境旅游需求产生时预示着国际旅游时代的到来。

4 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

旅游活动本质属性的观点:1)经济本质论;2)文化本质论;3)社会本质论;4)仪式本质论;5)体验本质论等[19]。旅游活动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条件下,人类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的的消遣与审美的愉悦体验活动[20,21]。旅游仪式本质论是仅根据旅游活动的周期性特征与传统的人类仪式活动的相似性概括出来的,并未深层分析旅游活动根本动力,而旅游活动除了心理体验之外,还包括身体的感受,仅从旅游体验的一个方面不足以构成旅游的本质属性。至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属性中哪一个才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

4.1 文化属性是本质

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第一,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中旅游需求的目标是获得文化享受,而旅游供给向旅游者提供的也是文化享受,旅游活动与阅读、看电影、赏歌舞等都是文化活动。第二,旅游活动中旅游供给方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或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经济支出)主要目的是弥补旅游服务的经营成本和给予旅游从业者一部分利润从而激发旅游供给的热情,提高服务质量,而不是盈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已收回投资成本的,应当相应降低价格或者取消收费,公益性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应当逐步免费开放”,说明旅游供给的本质不是经济收益,而是文化功能。第三,旅游活动过程中避免不了社会文化交流和旅游社会关系,但社会属性也不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因为在相当一部分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单独行动(如欧美的生态旅游者),且通过完善的自导解说系统获得高质量旅游体验,并没有进行旅游社会交流,也能完成旅游活动。第四,根据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求是人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产生的满足情感和归属、获得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第五,国内外的研究证实了人的文化水平越高其旅游需求越强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是包含文化内涵的活动,缺少文化的旅游活动是毫无意义的。

4.2 经济属性是过渡

“旅游的本质是经济属性”比较盛行,当前不能否认旅游活动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在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贸易、促进经济部门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方面都发挥了作用,若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视角审视旅游,在旅游萌芽和形成的初期其经济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也将逐步减弱乃至消失。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仅是其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具有的特征,经济属性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属性。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印证旅游经济属性的过渡性。改革开放初旅游业并没有被列为经济产业,随着旅游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影响力与日俱增,1981年旅游事业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事业组成部分,积极强调旅游的经济功效,中国政府尤其重视入境旅游,希望通过入境旅游获得外汇收入,筹集发展资金。1997年国家旅游局调整政策导向,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出境旅游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适度发展”,其目的还是重视旅游对于本国、本地的经济效益,防范资金外流。2005年政策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2008年之后,三大市场的发展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出境旅游政策的逐步松动体现出中国出境旅游需求的增强,也证明了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仅是过渡,文化需求、文化体验才是旅游的本质属性。中国1990年开始发展出境旅游,到2000年出境旅游人数增加到了1 000万人次。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的843万人次,到2014年破亿(1.15亿人次),增长了10.8倍,并且还将持续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活动的经济效益在逐步减弱。

4.3 社会属性是衍生

旅游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在很强的隐蔽性下,旅游活动的社会作用导致的结果是引起旅游目的地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旅游原真性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加强了世界的同化。另外,在一些地方由于游客的到来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居民的不满甚至引发了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还有旅游活动引起的新殖民,加剧当地居民的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结果都不是旅游活动发展所想要的,它的产生是旅游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衍生品,就如同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一样,仅为生产的附带产品,而非生产的根本目的。

5 旅游活动的演化阶段划分

旅游活动发展阶段的研究较多,Butler(1980)提出的“S型曲线”和“六阶段模型”是旅游地演进过程最重要的理论;Jafari(1989)根据旅游活动中人地关系的变化,认为旅游已经历了4个阶段:倡导阶段、警戒阶段、适应阶段、理性旅游阶段。我国旅游发展阶段的研究中邹统钎、谢春山、魏小安、高舜礼、谭白英、贾云峰等学者都有贡献。但这些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既没有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视角思考,也没有以旅游活动主要矛盾的演化为阶段划分标准,因此这些旅游活动划分阶段其实就是一个短期内时段演化的分析。李天元(2003)将人类的旅游发展阶段划分为产生期、封建社会发展期、近代旅游发展期、现代旅游过渡期、二战之后发展期5个阶段[22],这一划分与人类发展史结合在一起,视野很宽阔,但其划分标准没有脱离历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划分标准。

站在人类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的角度,以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演化为依据,可以将人类的旅游活动划分为6个阶段(图1)。旅游活动的6个阶段中,过去的历史时段包括一个阶段为有闲阶级旅游阶段,现在人类处于社会大众旅游阶段,未来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社会全民旅游阶段、义务经历旅游阶段、专业研究旅游阶段和技术替代旅游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旅游活动(现实意义的旅游)已基本消失。从旅游活动主要矛盾的演化来看,在有闲阶级旅游阶段,由于衣食无忧的有闲阶级人数十分有限,旅游需求十分微弱,加之全世界人口较少,人类技术条件有限,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也很弱小,所以优美的自然和其他旅游供给相对过剩。到了社会大众旅游阶段旅游需求逐步增加,旅游供给相对稀少,就产生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往后发展到了未来的社会全民旅游阶段,旅游需求将达到顶峰,旅游供给也达到最大临界值,之后的义务经历旅游阶段和专业研究旅游阶段旅游需求将会逐步减弱,旅游供给回归相对过剩的状态。到了技术替代旅游阶段,旅游需求的内容与形式发生根本变化,旅游供给或旅游业经营也就没有实质性意义了,原来被作为旅游供给的自然或人文事物依然存在,但它们不再是人类社会的旅游供给了。

图1 旅游活动演化阶段划分Fig.1 Evolutionary stages of tourism activities

在科技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趋势下,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为人类旅游进入未来的第一阶段“社会全民旅游阶段”奠定了基础。人类思想观念理性化的条件下,旅游活动不再盲目,旅游体验成为每个公民成长中必须接受的“功课”,这就是未来人类旅游的第二阶段“义务经历旅游阶段”。从现在到未来的前两个旅游阶段人类可能经历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人的更替,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将持续更新、世界文化将不断同化、地球环境也将持续脆弱化、生物多样性也将逐步减少,当全球各地文化形成“大同”状态、地球的环境非常脆弱和单一,加之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原地”的“环球旅游体验”,人类就进入了“专业研究旅游阶段”,此时只有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历史学、生态学、遗产学等)才有必要亲自前往世界各地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到了人类旅游的最后一个阶段,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已完全脱离了体力劳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此时重点是如何保持人类的健康及如何让人类更加聪明和实现人类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更高层次的活动可以替代人类的旅游活动(即使“旅游”还存在,内容与形式已发生根本变化,或与“休闲”的边界消失,在技术替代中近乎“消亡”),就像网站替代报纸,电视替代广播,微信替代微博,手机替代传呼机一样是当下的很多人都不敢想的科技引发的社会巨变。以往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客体技术,即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虚拟现实等未来科技向主体技术方向发展:该新兴技术不再是制造客体化工具,也不简单用来改造自然客体,而是改变人本身。“若主体技术发展为人类的主导性技术的水平,人类的生活方式将会从根基上发生巨变,该变革的程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23]。

6 小结

人类已经历了四百万年发展过程,科技加速更新、生产率持续提高、人类文化同化、思想观念理性化、自然生态脆弱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旅游活动在人类发展到特定阶段后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将经历一个发展、壮大、减弱、消亡的生命周期,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必然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旅游活动的生命周期中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构成了其主要矛盾,推动着旅游活动的发展,并领导、决定着旅游活动的其他矛盾。旅游活动虽然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属性,但文化属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回顾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旅游活动可划分为有闲阶级旅游、社会大众旅游、社会全民旅游、义务经历旅游、专业研究旅游、技术替代旅游6个阶段。客观理性地看待旅游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过程,不要过分强调旅游活动对于经济的作用,也不要夸大旅游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更不要盲目认为旅游活动的永恒性或持续快速发展性,根据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旅游业推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是探索旅游活动规律的初衷。

[1] 张虎祥,薛骏.从必然走向自由: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J].社会,2001(4):28-30.

[2] 林德宏.科技哲学与人类未来的命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6):11-12.

[3] 高放.新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1993(2):34-41.

[4] 见田宗介.朱伟珏(译).人类与社会的未来[J].社会科学,2007(12):64-70.

[5] 佚名.进化后的5种未来人类[J].发明与创造,2008(4):45-50.

[6] 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4):60-65.

[7] 李伟.旅游学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3.

[8] 李肇荣,曹华盛.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20.

[9]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版),2004.60-67.

[10] 刘伟华,郑向敏.旅游现象中的矛盾对立统一律与旅游理论体系之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5-39.

[11] 袁国宏.旅游现象矛盾论[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17-21.

[12] 曹诗图.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125-134.

[13]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340.

[14] 鲁小波,陈晓颖,郭迪.基于矛盾论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阶段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188-192.

[15] 刘军.“美”与“效益”——旅游学的基本矛盾[J].当代经济,2007(8):45-46.

[16] 邹本涛.旅游关系新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104-106.

[17] 陈才.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J].旅游学刊,2000(6):64-67.

[18] 蔡加珍.也论旅游现象的经济学意义——兼与陈才商榷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14-18.

[19]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4(1):7-14.

[20] 马耀峰,白凯.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7,21(3):27-31.

[21] 曹诗图,郑宇飞,黄蓉.旅游概念的哲学辨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4):71-74.

[22]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3.

[23] 冯建华,潘启雯,王建峰,等.六大科技对人类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28:2.

A Research of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Stag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Human History

LU Xiao-bo1,2,CHEN Xiao-ying1,MA Bin-bin1

(1.CollegeofTourism,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2.TourismResearchCenterofInstituteofNortheastAsiaCorridorof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China)

Tourism activities and human being were not born at the same time and won′t vanish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uture.Concluded the studies on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the human society and the status of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urism demand and supply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In the detail analyzing,the paper considers"Cultural attribute"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ourism activities,because tourism demand of humans ar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fter meeting the basic survival and security needs;"Economic attribute"in the paper is considered as a transition attribute,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ourism activities are gradually weakening;"Social attributes"are derivativ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zes,which are not the result we want to get from tourism activities.Stand at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s,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the tourism activities,the whole tourism activities development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which in order are leisure class tourism,public tourism,universal tourism,obligation tourism,professional tourism,alternative tourism.

tourism activities;principal contradiction;stage of development;essential attribute;the history of human

2016-01-13;

2016-03-07

渤海大学卓越项目(15-YJYCS-004)

鲁小波(1978-),男,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luxiaobo029@163.com

10.3969/j.issn.1672-0504.2016.02.021

F590

A

1672-0504(2016)02-0111-05

猜你喜欢

阶段人类旅游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旅游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