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
——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

2016-05-24李伟松李江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1期
关键词:居民点用地整治

李伟松 , 李江风 , 姚 尧 , 谭 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
——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

李伟松 , 李江风 , 姚 尧 , 谭 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视角,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农户调查法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整治类型划分,为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GIS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进行合理评价,并将适宜性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种类型。4种类型的面积分别为226.15,282.16,537.53,228.92 hm2。(2)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将土地整治类型划分为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迁弃型,并在空间上做出具体的时序安排。

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适宜性;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

0 引言

农村居民点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1-3]。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空间布局多呈“散、脏、乱”的特征,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社会经济不平衡,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差异明显,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导致乡村转型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和闲置浪费的农村建设用地。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进程。因此,农村居民点整治日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和热点。国内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4-8]、演化规律[9-11]、区位选择[12-14]、整理潜力[15-17]、整理效益[18-19]、整理模式[12, 20-25]等方面,尤其在农村居民点整治评价方法上,地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26-31]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体系。然而很少有学者从“三生空间”重构的视角评价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并进行土地整治分区。本研究在湖北省大力开展“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镇村规划编制的背景下,以示范乡镇——沙洋县官垱镇为例,从影响农村居民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因子角度出发,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并运用参与式农户调查法(PRA)进一步对村组层次居民点进行整治分区和整治模式探讨。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官垱镇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位于沙洋县的西南角。地跨东经112°23′~112°33′,北纬30°30′~30°40′,位于江汉平原向西部丘陵过渡地带,境内南北长21 km,东西宽10 km,总体地势呈西高东低,海拔29.8~70.5 m。辖区总面积148 km2,包含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11个村民小组,人口共计3.9万人。2012年,官垱镇农业生产总值5.5亿元,工业生产总值38.8亿元,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官垱镇农村居民点面积1 274.76 hm2,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4.07%,人均占地310 m2,远超出国家和湖北省规定的标准上限。镇域内农村居民点倚地形特点空间分布上呈典型的“满天星”式特征,并存在大量的空心村和闲置低效用地,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巨大。

1.2 数据与来源

采用的数据包括:1∶10 000官垱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2012年官垱镇1∶10 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官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沙洋县统计年鉴(2012年)以及沙洋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另外,采用参与式农户调查(PRA)的方法收集了官垱镇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调查采用定量化访谈和自由回答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现状满意度、整治迫切度、土地利用状况四大项33个小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 319份,收回2 127份,有效问卷1 937份,有效率92%。

1.3 研究总体思路

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布局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三生空间重构的视角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布局空间优化,不仅能极大地促进乡村转型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风貌,更重要的是通过三生空间重构能够充分地保护农村土地生态环境。

主要步骤为:① 构建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多因素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获取各类因素指标值。 ② 根据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评价结果,初步划分适宜性等级。③ 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农户调查法(PRE),根据农户调查结果划分土地整治类型,确定各类农村居民点的未来发展方向,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图1)。

图1 技术路线图

2 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评价

2.1 评价因子指标体系

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和客观确定指标权重是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遵循评价指标的地域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等原则,从影响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镇域尺度下的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特尔斐法既可反映客观事实又可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因此,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权重结果(表1)。

2.2 生产空间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等级的分析

生产空间是乡村产业的载体,其适宜性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以及工业园区的园区化进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交通及环境条件的改善,农村的产业活动趋于多样化,农民收入趋于非农化,农村非农业用地大规模增加。生产空间适宜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与资源利用率相统一。本研究考虑到研究区的自身特点,选择了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口规模、农民收入水平、工商企业用地规模、工商企业用地可达性等评价指标。

2.3 生活空间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等级的分析

生活空间适宜性高低决定着农民日常生活的便捷度,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的优劣。良好的区位条件和道路通达度,完备的医疗卫生和居住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适度的农村居民点集聚规模以及较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农民日常生活便捷度提高的重要保障。研究选取农村居民点集聚度、道路通达度、城镇中心可达性、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和人均储蓄值等评价指标。

表1 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4 生态空间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等级的分析

生态空间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对居民点建设的限制性。农村居民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规避自然灾害易发区、重要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地基承载力薄弱地区。选址过程中应多考虑地势平坦、地质承载力高、水资源丰富的地段施工建设。本研究综合考虑选取了地质灾害、地形位、坡向、距河流的距离、距生态敏感区的距离等评价指标。

3 农村居民点整治布局优化

3.1 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评价

根据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现状条件下门槛人口对中心村的甄选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村为评价单元,将位于生态敏感区或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内以及农村人口小于300人的评价单元直接划入农村居民点整治不适宜用地,其他评价单元则根据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计算相应的分值。具体方法是运用ArcGIS平台下基于加权指数和法建立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rcGIS平台中的栅格计算器,首先,将已经确定好的各参评因子权重与评价单元进行空间联接(spatial join),在此基础上将评价单元的各参评因子分级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值;其次,进行累加,得到各个评价单元的总分值;最后,根据总分的高低确定各个评价单元对各种土地生态适宜类的适宜性等级。评价模型如下:

式中:S为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种评价因子的权重;Yi为第i种评价因子的分级值;n为参评因子的个数。

结合研究区数据,将所有参与空间分析的图层通过加权叠加运算,得到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评价结果(表2)。运用自然断裂法分类可以较好地使类内方差最小,同时使类间方差最大[32],进而更加明显地划分类型。因此,采用自然断裂法,根据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将整治适宜性等级划分为4类,分别为高度适宜用地、中度适宜用地、低度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图2)。

表2 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分类

说明:城镇范围内空白处为沙洋监狱农场用地。

从适宜性评价测算结果来看,官垱镇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指数范围是0.23~0.79,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空间上呈现出一轴两片的整治格局(图2)。

农村居民点整治高度适宜区集中分布在107省道沿线,以镇政府所在地的镇区中部为中心,以镇区东北部的高桥工业片区为组团,包括花园社区居委会、五星村、双桥村、高桥村和马沟村5个村庄,共计226.15 hm2。该区域生活空间便利,生产空间适宜,生态空间良好,人口城镇化程度较高,农民人均收入稳定,交通便捷,农村居民点聚集度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较高,是官垱镇“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领地,未来发展应重点对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空心村”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优化三生空间格局。

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度适宜区沿高度适宜区的发展轴线向外扩散,主要以西南部地区为主,包括友好村、大文村、爱国村、石岭村和王坪村5个村庄,共计282.16 hm2。该区域生产空间较好,生活空间较便利,生态空间较适宜,人口城镇化程度较低,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在空间形态上,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基本农田连片程度较高,但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落后。应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改善三生空间格局,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农村居民点整治低度适宜区主要位于镇域的西北部地区,包括黄金村、小庙村、高桥村、熊坪村、双冢村、罗祠村、斋巷村、王坪村、公议村、张庙村、雷场村、雷场村、友好村、雷场村和白洋湖村15个村庄,共计 537.53 hm2。由于大部分村庄距离镇区较远,交通不便且中心村聚集效应不明显,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该区域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均一般。应积极引导该区域进行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重构三生空间格局。

农村居民点整治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虾子湖、苏家套河等生态较为脆弱的东南地区,包括苏同兴村、家套村、赵山村、亚男村和鄂冢村5个村庄,共计228.92 hm2。由于地处生态敏感区的腹地,该区域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均受限,且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较多,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整治意愿不强烈,土地整治投入资金成本较高。该区域暂作为限制整治区,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未来可从三生空间重构的视角重点改善其人居环境,提高其生态景观优势。

3.2 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

土地整治作为“四化同步”的重要推手,是推进三生空间格局重构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划分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根据适宜度评价分区结果,选取部分典型村庄,采用参与式农户调查方法(PRA),以村名小组为单位,对官垱镇农村居民点进行实地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地方政府意愿,对本轮规划(2013—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治时空配置(表3)。

(1)城镇吸纳型。城镇吸纳型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高桥城镇新社区和官垱城镇新社区,区域内农户现状满意度高达83%,整治迫切度73%。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可将位于城镇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统一布局、成片开发的原则,将村庄纳入城镇管理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转为城镇用地。

表3 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类型

(2)挖潜型。挖潜型农村居民点主要包括王坪中心社区和友好基层社区,区域内农户现状满意度高达69%,整治迫切度78%。该区域当前已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增减挂等项目,居民点集中化程度相对较高,空间布局较合理且区位优势较明显,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好,但辐射范围有限。应进一步提高其为其他村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扩大服务半径,合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

(3)保留型。保留型农村居民点主要包括马沟和爱国基层社区,区域内农户现状满意度高达78%,整治迫切度29%。该区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大,人口多,农民整治意愿不强。应加快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

(4)迁弃型。迁弃型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广泛,区域内农户现状满意度高达43%,整治迫切度21%。该区的特点是农村居民点面积小,数量大,空间形态呈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较差,农民整治意愿强烈,还有部分居民点位于生态保护区内。该区域的村庄宜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迁并至附近的中心村或镇区周边,整理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重点保护生态环境。

4 结论与讨论

(1)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四化同步”的重要推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拉力。客观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合理划分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是有效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前提。

(2)根据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地方政府意愿,综合采用参与式农户调查方法(PRE),将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为4种,即城镇吸纳型、挖潜型、保留型和迁弃型,并对其空间时序做了具体安排。既保证了整治类型科学划分,又可让农村居民点整治更具可操作性。不同的整治模式侧重点不同,可为当地的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提高有效参考。

(3)在考虑重构三生空间格局时,应结合地区宏观政策背景以及城镇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出整治模式。本研究限于研究区数据资料获取的有限性,在构建指标体系、选择评价因子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如构建三生空间农村居民点整治适宜性评价体系时,理应将土地整理工程相关影响因素考虑其中。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量值范围的确定等问题还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讨论和深入。

[1] 孔雪松,刘耀林,邓宣凯,等.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215-222.

[2]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3] 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

[4] 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71-77.

[5] 宋戈,孙丽娜,雷国平.基于计量地理模型的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243-250.

[6] 车明亮,聂益民,姜曙千.平邑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S):360-365.

[7] 张俊峰,张安录,董捷.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分区布局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6-101.

[8] 刘超,杨海娟,郑娜,等.基于微观视角的农村居民点发展评价与布局优化——以陕西省重点示范镇沙河子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147-152.

[9] 陈秧分,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的观点辨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8):93-96.

[10] 陈伟,李满春,陈振杰,等.GIS支持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大厂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2):80-84.

[11] 刘仙桃,郑新奇,李道兵.基于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2):30-33.

[12] 谢保鹏,朱道林,陈英,等.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19-227.

[13] 朱雪欣,王红梅,袁秀杰,等.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26-333.

[14] 张艳粉,刘科问,陈伟强.基于AHP和GIS的中心村建设选址研究——以巩义市西村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49-153.

[15] 杨悉廉,杨齐祺,周兵兵,等.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与时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235-245.

[16] 乔蕻强,刘秀华,李让恩.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现实潜力测算及分区——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22-225.

[17] 刘义,陈英,谢保鹏,等.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分级——以天水市秦州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1):17-24.

[18] 王玉波,雷国平,唐莹,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2):39-43.

[19] 刘姝驿,杨庆媛,何春燕,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重庆市3个区县26个村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证[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54-60.

[20] 张晓平,朱道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的农村居民点斑块整理模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44-249.

[21] 曲衍波,贾莎,商冉,等.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5):925-934.

[22] 杨俊,王占岐,邹利林,等.基于村尺度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整理时序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5):150-157.

[23] 张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以重庆市忠县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4] 张娟锋,刘洪玉,虞晓芬.北京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政策驱动机制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25-128.

[25] 赵冰雪,夏敏,符海月.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150-154.

[26] 朱雪欣,王红梅,袁秀杰,等.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26-333.

[27]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81-87.

[28] 刘善开,韦素琼,陈松林,等.基于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整理潜力评价——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1):2282-2290.

[29] 陈阳,李伟芳,任丽燕,等.空间统计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鄞州区滨海平原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1):2273-2281.

[30] 任家强,汪景宽,李双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以锦州市巧鸟街道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01-103.

[31] 胡贤辉,杨钢桥,张霞,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湖北仙桃市的实证[J].资源科学,2007,29(3):191-197.

[32] 尹海伟,张琳琳,孔繁花,等.基于层次分析和移动窗口方法的济南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3,35(3):530-535.

Consolidation Divis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Re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y Space: A Case Study of Guandang Town of Shayang County in Jingzhou City of Hubei Province

Li Weisong , Li Jiangfeng , Yao Yao , Tan X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division of consolidation type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clude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PRA).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consolid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ly suitable, moderately suitable, marginally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by using GIS overlapping analysis which cover an area of 226.15 hm2, 282.16 hm2, 537.53 hm2and 228.92 hm2respectively. Based on results above, household survey is used to divide land consolidation type into absorbed type, potential tapping type, reserved type, and disposable type. Specific timing arrangements in space is made according to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ial consolidation under the view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y is extremely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ly using household survey can mak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more operational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suitability; Guandang Town of Shayang County; Jingzhou City

2014-08-25;

2015-12-20

李伟松(1988-),男,湖北蕲春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E-mail)cuglws@126.com。

F301.24

A

1003-2363(2016)01-0139-05

猜你喜欢

居民点用地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思考
——基于长寿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现状调研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