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2016-05-24杨洁明喻晓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1期
关键词:南疆格局新疆

许 辉 , 杨洁明 , 喻晓玲

(塔里木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许 辉 , 杨洁明 , 喻晓玲

(塔里木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也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以新疆优质旅游资源为核心,基于Arc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计算以乌鲁木齐为原点出发到达新疆各优质旅游资源点的时间,有116个景点在6 h可达圈内,占研究景点的44.96%,有62个景点在10 h可达圈外,占研究景点的24.03%。基于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结果及其形成的影响机制,提出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

空间格局;核密度分析;可达性分析;旅游资源;新疆

0 引言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是指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组合形式,是景点、交通线路和面域的集合[1]。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和联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市场的消费选择,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位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中心地理论、旅游地理系统模型等理论和方法在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中被广泛应用。W.Christaller运用区位理论研究了旅游者的游憩活动空间特征与旅游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2];杨森·弗比克等拓展了旅游系统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包括现有旅游活动核心区和未来具备发展能力的地区[3];M.Risteskia等提出旅游空间格局规划有利于分散热点旅游地的压力[4];李文亮等阐述了雷帕旅游地理系统模型的涵义,指出旅游系统是由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组合成的空间系统[5]。这些研究开拓了旅游研究的视野,对世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有关旅游空间格局的探讨始于地理学视角的区域综合开发研究。陆大道提出“点-轴”空间系统结构模型[6-7]被众多学者借鉴,晋迪等[8]、姚宏等[9]根据这一理论分析了山西旅游资源及市场空间结构特征。近年来,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聂献忠[10]、靳诚等[11-12]、黄雪莹等[13]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旅游规模、旅游空间结构演进和景点空间可达性进行了研究;潘竟虎等运用最邻近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对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点格局进行了可达性测度和ESDA空间关联分析[1]。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旅游空间与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逐渐升温。杨国良等验证了Zipf定律是分析旅游流规模结构的有效工具并以四川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4];李山等用威尔逊旅游引力模型研究了空间阻尼影响下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15];杨兴柱等借助ArcGIS追踪技术研究了南京市游客的时间和空间行为,为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城市旅游流的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16]。这些研究科学地阐释了旅游资源的地理时空特征和战略选择,但对区域异质性关注有所不足。区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关注较少。

新疆空间格局及交通视角的研究以分形理论和点轴理论居多,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17-21]。新疆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22]、优秀旅游城市[23]及重要的旅游产业带[24-25]。本研究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新疆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特征,数据样本覆盖全疆范围,克服了现有研究仅集中在大中城市或重点旅游产业带的局限,以期为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和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和数据

1.1 研究区域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山地、冰峰、沙漠、草原、盆地及河流湖泊等多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新疆拥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四大文明体系和七大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核心区和文化遗产富集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新疆旅游资源涵盖8个主类、29个亚类、103个基本类型,占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66.5%。据统计,新疆现有旅游资源单体1 492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有615处,占45个基本类型;人文旅游资源单体877处,占58个基本类型[26]。

关于“优质旅游资源”目前学界还没形成明确的概念表述,优质旅游资源首先要入选不同门类国家权威机构评定的各大名录体系,如国家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地质公园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平衡性,甚者具有国际级评定机构的认定,如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其中,部分旅游资源单体进入多种机构评定出的入选名单,出现重合现象。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以其较高的资源价值、接待能力及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具有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目前,新疆旅游业发展滞后于其他省份,仍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中自然旅游景点占其总数的82%,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潜在的发展重点。因此,选取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研究对象,既能最大范围地涵盖新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又能避免研究要素出现重复。目前,新疆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145处(5A级6个,4A级51个,3A级88个)(表1)。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新疆3A级及以上景区主要有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区等;新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古遗迹、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和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借助谷歌地球(Google Earth,GE)软件获取旅游资源单体的经纬坐标,并将坐标导入ArcGIS中,地理坐标系设定为Beijing 1954,并投影至Albers等积割圆锥投影。

2 研究方法

2.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能够准确表达点要素和线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连续性且不受选取区间长度影响,通过赋予各要素不同的权重,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各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分析能够直观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使用核密度分析法能够明确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其聚集特征。核密度分析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中:f(x)为由样本点估计得到的f在x处的值;K(z)为核函数;h为带宽;(x-xi)为估计点到样本点xi的距离。

表1 新疆旅游资源单体分布

说明:数据来源于新疆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www.xinjiangtour.gov.cn)。昌吉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实际运用中常使用高斯核函数,如下:

结合实际情况,较高等级景点通常比一般景点具有更大的影响范围,因而在分析中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A、4A、3A级别的景点分别赋予5,5,4,3的权重。确定合理的带宽h对于核密度分析结果具有很大影响,通过反复试验,确定带宽h为800 km,以此进行分析,得到新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分布空间格局。

2.2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即某一点到达另一点的便利程度,是影响旅游者在支出费用、时间成本、便利程度等方面的关键因素,通常用时间单位衡量。研究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可达性为政府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及引导区域旅游流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为旅游线路设计和游客选择适宜的出行目的地提供科学依据。可达性测度方法主要包括矢量数据结构下的交通网络最短路径算法与基于栅格数据的成本加权距离法,后者应用较为普遍且能够全部覆盖研究区域,因而采用后一种方法。以2013年底新疆交通图为基础,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不同类型交通方式速度设定如下:高速铁路、一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一般道路分别为250,100,120,80,60,40 km/h;同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坡度图,并将坡度大于25°的区域速度设定为3 km/h,其余路网未覆盖的区域速度设定为10 km/h,水域通常需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设定其速度为1 km/h;以此参数设定生成新疆交通时间成本栅格,栅格大小设定为1 km×1 km,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得到从乌鲁木齐出发到达各景点的时间。

3 结果分析

3.1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研究新疆3A级及以上景点空间格局,利用景点级别作为加权变量,可得新疆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如下特征(图1):① 自然旅游资源总体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分布格局,乌鲁木齐市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非常集中,表现为“一超”,此外在伊犁西部、阿勒泰地区北部、喀什地区西部、吐鲁番地区北部及哈密地区中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较为集中,表现为“多强”。巴州、克州及和田地区分布相对较少。② 整体而言,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旅游业发展优势区与其“一超多强”的自然旅游资源分布格局相吻合: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集中分布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乌鲁木齐是新疆最大旅游集散中心,除自身资源禀赋外,与吐鲁番毗连,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客源市场较为充足且旅游开发经营相对成熟;伊犁那拉提景区和阿勒泰喀纳斯景区是新疆的龙头景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周边旅游景区及设施较为集聚和完善;南疆大部分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较少,既受山地—绿洲—荒漠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又有历史和社会因素。

图1 新疆自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新疆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图2)。伊犁西北部、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中部及阿克苏地区东北部是人文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哈密地区中部、和田地区中部及喀什地区西部人文旅游资源分布也相对较多。在地理格局上沿天山山脉自东向西分布于东天山和天山南北坡,与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和南道方向一致,并且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及天山南坡产业带有效契合。南疆是文化旅游资源较富集的地区,在古丝绸之路中道、南道干线上留存了大量的古城池遗址、烽燧、古墓葬群和佛寺洞窟道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未来新疆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

图2 新疆人文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综合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疆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多核心格局(图3)。其中,乌鲁木齐市仍是新疆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伊犁西北部、哈密地区中部、阿克苏地区东北部、阿勒泰地区北部、喀什地区西部及和田地区中部旅游资源分布也相对集中。整体而言,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一轴一带的格局并未改变,沿亚欧第二大陆桥的“一轴”是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目前旅游开发相对较为充分的区域,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度和关联度高,路网密度大,交通优势明显,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而沿边境线的“一带”则是新疆旅游未来大力开发的重点和潜力所在,新疆陆地边境线长5 600多km,与8个国家接壤。近年来新疆沿边境口岸城市跨国旅游合作发展迅猛,入境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新疆沿边境带旅游资源富集且大多保留原生态旅游景观,与毗邻国家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具备开展集生态、民俗、探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跨国旅游地缘优势。

图3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3.2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可达性

交通是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达性是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目前,新疆天山南北形成了“由线到网”的交通网络格局。根据新疆“十二五”交通发展目标和任务,到2015年底,新疆铁路营运里程可达8 200 km,高速公路达5 000 km,高等级公路(一、二级)超过15 000 km,农村公路将达到11万km。

乌鲁木齐作为东西两边游客进出新疆的必经之地,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既是新疆本土旅游市场的客源地,又是外省游客的主要集散地,80%以上的游客在乌鲁木齐中转,故以乌鲁木齐为原点,基于ArcGIS可达性分析,计算从乌鲁木齐出发到达各景点的时间。以1,2,3,4,5,6,7,8,9,10,>10 h为标准,将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达性划分为11个时间段,计算各时间段景点数量及累积频率(图4),并得到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格局(图5)。整体而言,有116个景点在6 h可达圈以内,占所有景点数目的44.96%,不到新疆旅游景点总数的一半。此外,还有62个景点位于以乌鲁木齐为起点的10 h可达圈以外,占所有景点数目的24.03%,主要位于南疆地区。南疆及新疆西部的可达性则较差,如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受制于交通条件,其旅游开发相对较为困难。可达性是制约新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大瓶颈,对南疆地区的制约尤其明显。

图4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可达性时间及累积频率

图5 2013年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

4 新疆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影响机制

4.1 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影响

新疆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天山作为新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坡在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北疆气候湿润,降水量充沛,河流较多且水量稳定,植被良好,优质草场居多,自然旅游资源密度和丰度较高;而南疆自然条件恶劣,降水稀少,沙漠广布,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遗存较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新疆路网密度低,交通可达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南疆,距离旅游客源市场远,绿洲城市“孤岛效应”明显[20],只有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域可达性,方能促进新疆区域旅游业发展;同时,在人口及民族分布上区域差异较大,天山北坡及向东西延伸的北疆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以汉族人口为主,哈萨克族较多,南疆为多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阿克苏、和田及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分布尤为集中。鉴于新疆的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因素,新疆文化内容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多元文化交融荟萃,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4.2 经济政策影响

新疆旅游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受制于新疆经济发展状况。北疆和南疆为新疆两大行政单元,区域发展重心及政策倾斜均在北疆,南疆及沿边地区相对处于劣势。新疆南北差异、内地与沿边差异的经济分化格局已经形成。继2000年新疆出台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政策后,2004年又提出“乌昌经济一体化”,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和五家渠为重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成为新疆经济发展高地,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文化创意产业、科研创新力量及旅游产业链在这一地带集聚。2012年,天山北坡经济带被列入全国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外引内联、东连西出的交通枢纽和能源通道,在能源、资源、财政、产业、民族、环境等诸多方面享有国家政策扶持。天山北坡经济带是目前新疆旅游资源分布最集中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区域。2011年新疆“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带两区”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天山南坡产业带、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受到政策扶持。但是,南疆及沿边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性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北疆甚至全区的平均发展水平。目前,天山南坡产业带区域联动效应未能发挥,要依托南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新经济增长点。因此,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缩小南北疆以及内地与沿边差距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4.3 行业影响

新疆旅游业南北疆发展极不平衡,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优秀旅游城市数量、5A级景区数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2014年北疆旅游接待人次占新疆总旅游接待人次的95%,北疆旅游收入占新疆旅游总收入的86%;新疆13个优秀旅游城市中北疆有10座;新疆5个5A级景区中有4处位于北疆,而南疆唯一的5A级景区——喀什金胡杨景区于2013年获批,还在创建及完善当中。新疆拥有17家五星级酒店,南疆只有2家;北疆旅行社及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占绝对优势。北疆以乌鲁木齐市为旅游集散中心、以喀纳斯和那拉提以及天池景区为龙头景区的自然观光型旅游极大地推动了北疆旅游快速发展。南疆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未得到开发利用,应依托南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及民俗风情,打造一批高等级景区,推动南疆旅游发展。

5 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

综合新疆优质旅游资源核密度、可达性分析及其影响机制,提出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图6)。第一,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重点发展一轴(亚欧第二大陆桥)旅游产业带。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最大旅游集散中心,应强化其对周边旅游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培育一级旅游产业带,依托亚欧第二大陆桥较好的可达性条件,将新疆旅游资源的“一轴”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以此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第二,促进新疆沿边“一带”旅游资源开发。新疆沿边境带与毗邻国家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具备开展集生态、民俗、探险、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跨国旅游地缘优势,依托新疆沿边15个陆地边境开放口岸,促进其与邻近国家的跨国旅游合作。第三,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域可达性。新疆旅游景点可达性较低,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改善新疆交通,加快南疆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建设,解决目前的交通瓶颈,依托新疆现有21个支线机场,改变新疆“旅长游短”的问题。第四,打造南疆旅游集散中心。库尔勒市和喀什市是目前新疆南疆规划建设的重点城市,将其打造成为南疆旅游集散中心,缩短南北疆旅游业发展差距,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五,挖掘西域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发展新疆文化旅游。旅游业发展必须人文与自然并重,而人文资源更具持久吸引力。北疆地区依赖喀纳斯、那拉提等景区,自然旅游发展迅速,南疆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旅游相对薄弱。利用南疆丰富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这不仅有助于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实现兴疆和稳疆。

图6 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选择

6 结论

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一轴一带”格局,从哈密到阿拉山口的亚欧第二大陆桥沿线地区为新疆可达性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新疆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可达性是制约新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大瓶颈,对南疆地区的制约尤其明显。新疆南北疆旅游业发展不平衡,重自然旅游轻人文旅游,新疆旅游资源整体优势未得到发挥,相对于其他省份不具备竞争力。南疆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短板,未来应在南疆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借“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契机,扩大新疆路网规模,优化新疆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新疆旅游业区域联动发展。

[1] 潘竟虎,李俊峰.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55-66.

[2]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Paper and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12(1):95-105.

[3] 弗比克,普里斯特刊,罗素.旅游文化资源:格局、过程与政策[M].孙业红,闵庆文,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17.

[4] Risteskia M,Kocevskia J,Arnaudov K.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as Basis for Developing Competitive Tourist Destination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4:375-386.

[5] 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2):20-24.

[6] 陆大道.地理学的发展与区域开发研究[J].地理科学,1991,11(3):197-206.

[7]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8] 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环境,2013,27(5):196-202.

[9] 姚宏,郭雪梅.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与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94-98.

[10] 聂献忠.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以长三角地区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 靳诚,陆玉麒,范黎丽.基于公路网络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2):258-269.

[12]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13] 黄雪莹,张辉,厉新建.长三角地区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研究:2001—2012[J].华东经济地理,2014,28(1):69-73.

[14] 杨国良,张捷,艾南山,等.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12):1281-1289.

[15] 李山,王铮,钟章奇.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12,67(4):526-544.

[16] 杨兴柱,蒋锴,陆林.南京市游客路径轨迹空间特征研究——以地理标记照片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181-187.

[17] 韩春鲜,马耀峰,罗辉.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变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3(5):349-355.

[18] 李雪梅,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塔河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1,30(2):348-358.

[19] 汪菲,杨德刚.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及其内部差异演化和机理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37(4):820-830.

[20] 朱兵,张小雷,桂东伟.新疆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相互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39-1248.

[21] 杨宇,董雯,刘毅.基于交通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4):591-598.

[22] 李晓东,孟令娟,白洋.新疆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构[J].干旱区地理,2010,34(2):331-336.

[23] 王春豪,杨宏伟.新疆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70-75.

[24] 李丽江,杨宏伟.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景区系统开发的分形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11):2202-2208.

[25] 姚从容.关于发展新疆旅游业的战略构思[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89-90.

[26] 王燕,阎顺,赵彩龙.新疆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0,32(5):783-789.

Spatial Pattern of High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in Xinjiang

Xu Hui , Yang Jieming , Yu Xiaol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843300, Chin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basis of the choice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lso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aking the high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as the research core, adopting the kernel density and the reach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and based on ArcGIS technology, 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accessi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present one axis and one belt in Xinjiang: one axis is the bridge of new Asia-Europe mainland, one belt is the border zone;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the high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is low in Xinjiang, especially in southern part. For example, set Urumqi as an origin place to the other points of high quality tourism resources in Xinjiang, there are 116 spots in 6 h up to the circle, accounting for 44.96% of the total research spots; and 62 spots in 10 h outside the ring, accounting for 24.03% of the total research spots. Based on kernel density and accessibility analysis result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spatial pattern;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reachability analysis; tourism resources; Xinjiang

2015-03-30;

2015-04-1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H27F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158)

许辉(1982-),女,宁夏彭阳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E-mail)77249601@qq.com。

杨洁明(1980-),男,宁夏固原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E-mail)28022075@qq.com。

F59

A

1003-2363(2016)01-0096-06

猜你喜欢

南疆格局新疆
南疆木棉红似火
南疆最美是春天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筑梦南疆
小人物的大格局
新疆多怪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