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23路远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艺工匠

路远

【摘 要】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也逐渐在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中热烈开展。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当前对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高校艺术人才应当具有“工匠精神”,对培养模式提出建议,旨在为改革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方良剂。

【关键词】艺术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88-01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耐心及敬业精神。正是因为依靠着这种精神,成就了许多能够流传百年、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产品,例如:香奈儿品牌、德国奔驰品牌、中国的苏绣以及钟表品牌百达翡丽。一个能够不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产品,已经不单单是一件物品,而更像是一种外化的精神,它们不是优秀,而是卓越,是顶尖。近几年,“工匠精神”被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机器所不能达到的,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难以通过文字、程序来体现。

二、我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模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发展脱节

艺术专业既需要对专业孜孜不倦的研究,也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例如:歌唱人才要想唱好歌唱农民的歌曲,就要体会农民的生活、农耕时的感受;舞者要想跳好孔雀舞,就需要对孔雀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需要通过文字等材料全面了解孔雀这一物种;演员想要演好一名警察,更需要有警察的生活经历,亲身体验抓捕罪犯、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等等。但是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几乎仅专注于对专业技艺的传授,有时希望通过对国外先进模式的借鉴提升人才素养,但往往与我国社会现状相脱节,导致艺术人才“不接地气”,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

(二)人才评价模式比较简单,缺乏综合考量

我国现存的艺术人才培养注重艺术技艺的专业程度,尤其是理论研究的深度,而忽略了实践的环节。许多人甚至认为艺术天生就是“高冷”的,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造成许多艺术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这种顺应时代,并不是说将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更不是将艺术“商业化”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升华和加工,如果只是单纯表现生活,对人灵魂的启迪和震撼的效果必然会降低。

(三)缺乏对艺术研究态度的重视,利益趋势严重

艺术不是我们想像中简单的无所畏惧、摇滚、洒脱、自由,而在于对艺术技艺的踏实研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利益的追求逐渐占据人们的意识,许多人不再坚持踏实、严谨,而是轻易地被社会中的浮躁因素所影响,忽略了艺术的灵魂。许多艺术人才在高校接受教育的时候,被社会“染缸”所侵蚀,仅仅利用艺术去获取利润,无视品质,导致艺术层次不升反降,对我国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有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占据首位,德国有837家,这是源于日本与德国在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以及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基于此,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教师素质,强化对授业者的要求

艺术人才的培养主要在学校教育。不能说所有学生进入学校都是一张白纸,但是,对一门学科的整体认识的建立应当在学校。教师在授课时,比专业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态度的传承。一个具备极高才能的无德者,对社会的破坏远远高于一个无才的有德者。也就是说,在对专业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更重要的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一切以此为指导。最近流行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其实这句话是源于著名的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这句话是说,正确的价值观应当在人生中起指导作用,并随时用其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与否。对于艺术人才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其应当建立的首要价值观。

(二)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及艺术人才的实践性培养

我国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误区起源于对其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注重对艺术技艺的考量,通过理论及技艺展示的考试,对艺术人才进行定位和评价是片面的。应当重视艺术与社会的连结,重视艺术人才的实践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公平地评价一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书法,郑君玲.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2013(3x):225—226.

[2]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

作者简介:

路 远(1987-),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助教,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技艺工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工匠神形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工匠赞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